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意义探究
2018-12-13朱燕郑淑芬
朱燕 郑淑芬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普及,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高职院校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升毕业生的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职业的流动性增强,工作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都使得过去仅仅具备针对某一具体岗位的特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职业环境的变化,个体失业风险增加。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有助于应对这种挑战。
关键词:核心素养;专业课程;职业教育
1、引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1]其实,教育部早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可见核心素养已然作为一个重要范畴出场。
核心素养已然引起各方关注,但是如何实施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途径。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教育改革上探索新的方向,像我们院校主要是从公共课着手,增加通识课程,但是据笔者调查效果甚微。学生还是比较注重专业课的学习,所以文章认为结合专业课进行职业精神等核心素养的熏陶应该是可行的,因此,文章重点探讨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 1997 年正式启动核心素养研究之前,一些国家就对劳动力素质展开了调研,实际上已经拉开了核心素养研究的序幕。例如,英国产业联盟在 1989年发表了《通向技能革命》报告。美国劳工部在 1991 年发布了《职场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报告,在 1997 年又发布了《为未来做准备:成人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改革议程》报告。澳大利亚在 1991 年发布《青年人于义务教育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参与》报告,强调“与就业有关的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于 1992 年又发布《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指出青年人为“有效参与新兴工作”需要具备七项核心素养。这些国家的报告都强调人际交往素养、合作素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问题解决能力、责任感、自我管理等,这些方面就是后来国际组织和多国所强调的核心素养。一些国际组织充分反映各国诉求,组织成员国开展协作研究,并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在核心素养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发展教育的核心素养: 来自一些国际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一书中, 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使个人过上他想要的生活和实现社会良好运行所需要的素养,该界定印证了各国素养框架建构的出发点。从上述表述看, 各方均是基于自身实际国情,以时代发展、 社会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制定框架的。 尽管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存在理念、 研究视角等方面的些许差异, 但不可否认, 核心素养的内容既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影响和要求,又受制于一时一地的历史文化。
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这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也是我国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的信号,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课程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通过对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发现,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特别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国外有较大差距。
3、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规模大大扩张,但内涵发展不足。体现在课程教材内容陈旧,与社会缺乏有效衔接,优质课程资源匮乏;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双师型教师不足;评估机制不健全等。
教育部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符合的综合型人才,不僅仅在技术方面要过硬,更需要在核心素养方面过硬”。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沟通能力、服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 因此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4、实现路径初探
在专业标准和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上有所涉及素质目标,但从落实的效果来看,往往流于形式。
基于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伦理规范)、行业(通用标准)、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四个维度进行层层分解,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定性到定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落实到课程教学微观层面。虽然不同专业和课程体系聚焦的素养有所不同,但是实现的路径和方法都是相似的,可以借鉴。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变革实现途径主要是把核心素养融入到课程项目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对核心素养形成完整认知,深化其对核心素养要义的理解,攒集核心素养和能力。把职业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合理融入课程体系的模块或情境教学以及各种活动场域,同时为各个层次的核心素养开展评估、精准诊断和定向问责,并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果发布:培养什么样的人[EB/OC].
http://ex.cssn.cn/gx/gxjxky/201609/t20160914_3201911.shtml.
[2]教育部官方网站《.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C].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0611/t20061116_79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