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中动手活动的策略

2018-12-13汝晓璐

赢未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有效合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汝晓璐

摘要:《數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该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积极寻求开展有效合作的策略,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和共同发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有效合作;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动手活动”即动手实践活动,意为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总体说“动手活动对小学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指在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具体的要求指导下,学生通过相关剪、拼、折、画、等系列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达到主动获取知识,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实践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效学习过程。

一、各方面对于小学数学学习中动手活动的需求。

1、《课程标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对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来说是一个新的理念,同时也是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一直推崇的一种教学思想。

2、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年龄的要求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学习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活动,可以提高感知效果,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小学数学学习的动手活动策略。

基于以上两方面需要,试图对动手活动的策略做一点梳理,企望对小学数学动手活动的促进作用有所研究,以下为提炼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活动条件策略

策略一:常规要求规范,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前面诸多分析已经论述了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活动也确实在课堂实践中深受学生的喜爱,但课堂上的操作环节往往热闹有余,规范不足,有时候教师都控制不了局面,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往往更加注重的是操作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操作的要求和目的,操作环节结束之后不能有效的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使得操作简单低效。

策略二:活动目的明确,确保动手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应该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但研究中经常发现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伴随着很大的随意性,也较容易情绪化,动手过程中会出现受客观因素干扰的情况,比如受学具的色彩、不由自主摆弄学具的情况,而不能在动手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操作活动之初就要明确这一操作的出发点是什么,明确学生要通过动手活动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使他们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是决定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策略三:组织活动有序,促进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小学生受年龄条件的制约,他们的思维尚处于由无序思维走向有序思维的过渡期,教师要在动手活动的环节帮助和引导学生有序思考问题,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中,学生的思维随着活动的顺序而运转,活动的程序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进程,换句话说,活动的顺序其实也可以说是思维的逻辑顺序。有序的动手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策略四:营造适宜动手活动的心理环境

有效的动手活动,首先应有一个适宜活动的心理环境。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体验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成果,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互动,自由表达,在做与说中,显现动手活动的成效。

(二)活动材料策略

活动的材料是数学课堂中动手环节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甚至可以说它直接决定着动手环节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善于科学的选择学习材料,让学生在现实化的、有探究价值的学习材料中达到数学内容吸收的最大化。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操作的兴趣,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

策略五:提供切合知识经验起点的材料

心理学认为,在学习新知时,总是带着现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知识进行顺应和同化,完成内部认知结构的重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新知的现实起点,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选择学习材料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策略六:选择简单高效易动手活动的材料

教师日常的工作繁忙,假如每节课都像公开课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精巧的操作材料并不现实,更多的时候反而是简便易行的学习材料,更能受到老师的青睐。而且对于学生来说简单的学具更有利于排除掉干扰因素,将注意力本身集中到要通过操作解决的问题中来,从而引导学生调动眼、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

策略七:突出感知对象,提高知觉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突出感知对象的特点,有助于提高知觉的效果。在制作操作材料时,可通过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声音、强度等适当突出感知对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坚持运用动手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在课堂中呈现良好的学习风貌。学生课前主动自学,课堂中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思维开放,善于与同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学习的自信心大大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合作[J]. 俞芳芳.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年09期

[2]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教学策略[J]. 罗彬.新课程(下) 2015年12期

猜你喜欢

有效合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析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合作学习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