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润泽书香致远
2018-12-13顾沈玉
顾沈玉
摘 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那些沉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灿烂文化的言语论著,那些饱含着丰富情感,渗透着优美意向的诗词曲赋,经过岁月的打磨,已然是耀眼的艺术珍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读一本经典,胜杂书万卷”,经典之作接近人性起源,从小背诵经典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孩子的心胸会更宽广,视野也会更广阔。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
一、“经典”入课堂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它历来是人的文化标准中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它本就该贮存着文化的精髓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使语文课堂的文化气息更浓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到“文化”应该是甜美而有魅力的。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
引领情境:善用与课文相關的诗文典故,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例如,在教学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导入语言的设计如下:
我了解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特别喜欢背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古诗接龙的游戏,我先开个头。我先开始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请注意哦,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与我比赛,营造出浓浓的赛诗氛围。
师相机小结:同学们真善于积累!这些诗句都与“雨”有关,这雨呀,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有时令人心情舒畅,有时令人思绪万千,有时又令人称奇惊叹……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各有风情,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此时的学生个个眼睛雪亮,很容易便走进了新授的古诗中。当然为了使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能够持续,课堂上老师的过渡语也应设计得更有古味一点,在针对学生回答“你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一问题时,我迅速整理学生的答案,罗列成如下诗句:
也许,美在天上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
也许,美在湖面的柔和——水光潋滟晴方好;
也许,美在满湖的荷叶——接天莲叶无穷碧;
……
至此,学生的兴致再次被调动,学经典、用经典也就水到渠成了。
2.探索有效的诵读教学模式
在学习一个作家的作品时,我们经常可以通过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奇故事、名人轶事等来为新课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仅这样还不够,在文本学完后,我们还可以以文本为基点,深入扩展到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以节选的文本为基点,扩展到整部作品中去;还可以以课文为基点,拓展到同类型的其他作品中去。我们只有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索和体验具有文化气息的文字内容,才可以让祖国5000年的丰富多彩、灿烂绚丽的文化画轴,通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的语文课堂秀,让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这种以一带几的方法不但可以丰厚学生的积累,同时也能让这些“经典”作品有发扬光大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二、“经典”在课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不求甚解地去多读一些经典作品,以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目的。我们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化零为整的诵读方法,合理安排学生的诵读时间。
1.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诵读的内容是在学期一开始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准备好的,三分钟的时间不长,因此一些短小精悍的小诗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2.保证每天中午11:30—12:00的30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中午的这段时间,必须有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可以齐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也可以分享读书感受,总之这样的师生共读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经典阅读效率。
3.每天在家诵读十分钟。课外阅读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家里阅读,每天布置学生在家十分钟的诵读也需作为学习的日常,为了使学生在家读经典更有劲,可以提议让学生将在家阅读的情形拍成小视频在班级微信群中分享,以此来督促鼓励学生,也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三、“经典”重活动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将活动渗透到其他各类教育活动中去。音乐课中,可以学一些古诗吟唱曲目;在学校的“雏鹰空间站”节目展播中,也可适时开辟“经典诵读”板块;校园艺术节,也会有经典诵读活动,如“班级朗诵赛”“晨诵展示”“音诗画”等比赛。在班级中,可以实施小组分组竞赛,每组都是一个学习小组,也是一个背诵组,定期选择背诵小明星和优秀组长。学校还会根据孩子们的背诵数,评选出背诵小大人等级奖,以此来鼓励学生。这样,既巩固和传播了经典文化,又提高了学生诵读的兴趣。
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古人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不断挖掘经典诗词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经典诵读的效率,更好地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浸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伟斌.新课标中古诗文教学审美教育初探[J].考试(教研版),2008(12).
[2]孟格.用语文的美陶冶学生[J].吉林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