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慕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选择

2018-12-13罗三桂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慕课高校

罗三桂

摘 要:教学方法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面对慕课的来临与推进,高校慕课教学方法改革面临三个现实“落差”,即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观与慕课需要的现代教学观要求,面临“传统”与“现代”的落差;教师已有的单一知识能力储备与慕课需要的多样知识能力要求,面临“单一”与“多样”的落差;学校现有的轻教学激励机制与慕课需要的重教学激励机制要求,面临“轻”与“重”的落差。鉴此,慕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选择三条路径,确保“三个到位”,即树立现代教学观,确保认识到位;进行教师知识能力培训,确保能力到位;实施教学激励政策,确保动力到位。

关键词:高校;慕课(MOOC);教学方法改革;路径

一、慕课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现实“落差”

慕课以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打破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和提供社交式的学习环境等特征,受到人们的青睐。我国慕课建设与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已有5 500 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慕课课程,有600 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1]。联盟的组建与共享平台的打造,教学方法改革在逐渐发生变化并取得一定实效。但据北京师范大学与MOOC 学院2016 年联合发布的针对网上学习者学习数据分析的《中国MOOCs 建设白皮书》显示,96% 的课程仍然是讲授式的教学方法[2]。由此可见,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慕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是点上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在高校依旧根深蒂固,教学方法的改革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就当前慕课而言,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面临三种现实“落差”。

1.从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观与慕课需要的现代教学观要求看,面临“传统”与“现代”的落差

传统教学观是指教学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观,而现代教学观是指教学以学生、社会知识和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观。目前高校教师主体多是接受传统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方法均是如此,根深蒂固。具体表现是,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材是知识的来源,课堂是教学中心。当代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一项基于对慕课教学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慕课的教学具有天然的喜爱,这一喜爱可能成为慕课应用和推广的主要动力,可能会对高校教师采用慕课教学形成倒逼之势[3]。因此,在慕课来临与推进的当下,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其具体表现是,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 知识来源于整个社会(教材只是其中之一),活动是线上线下的统一体。

在以“满堂灌”为特征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进度把控和教学方法使用等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传统教学将教师固化为学术权威及真理化身,限制了学生学术视野和创造力的拓展空间;而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慕课,具有典型的现代教学特征。教学中,教师借助慕课平台,通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互动环节和调整学习评价方式等途径,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逻辑系统建构,辅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实现从主讲者向辅助者转变。从教学观来看,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往往与慕课需要的现代教学观要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落差。

2.從教师已有的单一知识能力储备与慕课需要的多样知识能力要求看,面临“单一”与“多样”的落差

从慕课的实际运行来看,慕课对教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关键的诉求是要求教师对慕课有所了解、掌握甚至成为专家,要使教师在慕课方面的知识能力具有多样性和超前性。如了解混合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信息化相关教学理论的内涵及使用要求,熟悉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等新模式新方法的内涵及特征,掌握基于社交网络的协同教学和基于大数据分析教学方法的内涵及其使用技巧,熟悉多媒体设备、电子黑板和虚拟仿真等教育技术设备与产品的使用方法及优势,了解SPOC等MOOC衍生品发展趋势及其内涵特点、应用范围与前景。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了解“互联网+”、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给教学方法改革带来的深度影响。

与传统课堂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完成不同,慕课的课程教学通常需要一个教学团队来完成。如课程上线前,课程知识内容与学习参考资料等课程资源的准备,需要课程设计、摄影和视频编辑等工作团队的配合;课程上线后,课程进展状况和学生学习动态,需要教师和助教的跟进。由此可见,慕课的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相关人员等与传统课程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

慕课的优势之一是移动互联网终端无时无刻不在记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如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次数、练习中修正答案的次数、提交作业的情况等,都被教师收集作为课程学习成绩考核的综合因素加以量化,构成形成性考核。而要做好形成性考核,就需要教师掌握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

凡此种种,慕课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从教师现有知识能力储备来看,教师的知识能力较为单一,主要是熟悉自身学科专业领域,而对其他学科专业则涉及较少,尤其是信息技术较为薄弱。从知识能力结构看,教师已有的单一知识能力储备不能很好满足慕课需要的知识能力多样性的要求,在“单一”与“多样”之间出现落差。

3.从学校现有的轻教学激励机制与慕课需要的重教学激励机制要求看,面临“轻”与“重”的落差

众所周知,科研与教学分离已成为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通病。有学者基于科教结合政策文本的分析认为,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来看,几乎每年都有关于科研与教学结合的文件出台,但与政策要求相背离的是,现实中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疏离感越来越大,“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越来越明显[4]。

我国由政府主导的资源分配与各类评估,具有明显的科研导向,如高校绩效考核与各类排名评比中,与研究水平相关的指标较多,而涉及本科教学的指标较少。这种制度设计与政策导向,致使我国高校教师将主要时间投入科研而不是教学。有一项研究显示,我国56所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的教师工作时间投入本科教学仅占25.9%,科研包括研究生指导和教学高达40.6%[5]。而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工作时间用于教学与指导学生占56%,研究仅占24.6%[6]。这种评估考核导向使一线教学教师,由于科研成果少,所以收入少、名誉低和地位轻,不愿投入时间与精力从事教学方法改革。

就慕课而言,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准备,这会比满堂灌教学方法的教学工作量大得多。《美国高等教育纪事》2013年对103位教授慕课的教授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他们一致认为课前需要花100小时以上进行在线课程内容的录制与相关准备工作和每周额外的8~10小时跟踪辅导答疑的时间精力投入[7]。面对如此大的教学工作量,我国高校慕课建设与应用的激励政策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激励机制看,学校现有的轻教学激励机制与慕课需要的重教学激励机制要求,存在“轻”与“重”之间的落差。

二、慕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选择

慕课给学习者带来多元化体验,其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为教学改革提供新选择。教育部因势而为,今年年初以国内首次甚至国际首次的方式正式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提出到2020年要推出3 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笔者认为,要使慕课的推进达到预计效果,真正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切实推进我国慕课建设与应用深入发展,有效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其教学方法改革应重点选择三条路径,确保“三个到位”。

1.树立现代教学观,确保认识到位

一切问题首先是认识问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须从观念层面引导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强调的“教师、教材和课堂”旧三中心向现代教学观所倡导的“学生、社会知识和活动”新三中心转变,使学生成为教学中心。慕课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在教学设计与教学素材提供中,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慕课凸显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突出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

慕课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混合式教学,就是基于现代教学观在慕课应用的有效探索。混合式教学将教学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来实施。课前环节,教师将设计并已准备好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和以微视频为主的在线辅助学习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课中环节,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前任务完成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采取组织讨论或集中讲授的方式进行答疑解惑。课后环节,学生综合教师和其他同学在课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修改提炼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反思总结并上传至学习平台。混合式教学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整合起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

2.进行教师知识能力培训,确保能力到位

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必须对自身原本已经熟悉与习惯的教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运用,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慕课的学习,知识的学习置于课堂之外(线下),而问题的讨论解决则置于课堂之上(线上),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学生变得更加挑剔。教师不仅要回答本课程的问题,还要回答学生有可能提出的与本课程相近或相关的知识、动态及应用前景。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又要了解学科专业知识发展过程及其应用领域。

不仅如此,信息技术是推进慕课的核心因素。慕课是信息技术产物,云技术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实时交互共享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思考课程开发、学习评价和教学方法改革。这对本身就是“数字移民”的教师,要面对“数字原生代”的学生[8],既遇到成长环境的尴尬,又面临信息技术的缺乏。要想摆脱困境,成为一名合格的慕课教师,既要解决教育学视野下教师发展理论研究中技术缺乏的难题,又要弥补技术学视野下教师发展研究的理论缺失,最终实现慕课视域下教师专业与信息素养同步提升[9]。教师要积极参加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与信息化教学大赛,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3.实施教学激励政策,确保动力到位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方法简单易行,“照本宣科”省时省力。要使教学方法改革引向深入并可持续推进,学校需要从教学工作量、教学改革立项和评优评先等方面入手予以激励政策支持[10]。

就教学工作量来说,目前仍是高校績效考核中教学考核指标中的主要衡量指标。教学工作量是教师实实在在感受得到、与教师切身利益挂钩且最为关注的指标。诚如前述,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师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比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多得多。因此,学校需要对慕课教师教学工作量给予倾斜,如工作量权重系数调整为1.5或2,以此激励教师投入慕课建设与应用,促使教学方法改革落到实处。

就教学改革立项而言,就是要认可教学研究及其教学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属性,并切实加大对教研活动和教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实现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教研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在目前教研与科研相对失衡的特殊时期,教研项目和成果应更为优先。就目前而言,高校为积极推动慕课共建共享,可以采取教学改革立项的方式予以重点支持。这些年有不少高校在采取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的方式支持教师进行慕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践证明,加强对慕课教学方法改革课题立项,就会激励教师对此领域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就能真正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就评优评先来说,目前学校的价值取向还是以科研为主导,我们要想在科研与教学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就需要加强教学方面的奖励。如果对于教学方法改革效果好的教师,高校在诸如教学奖励和优秀教师评选方面,建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的机制,势必会重塑教学地位和重拾教学自信,将会激励教师主动投入时间与精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岩. 建好用好学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努力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J]. 中国大学教学,2018

(1):7-9.

[2] 张大良. 着力推动高校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J]. 中国大学教学,2016(7):6-10.

[3] 龚晖,储节磊. “慕课”八问[J]. 中国大学教学,2016(3):11-15.

[4] 李永刚. 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政策困局与破解路径——基于科教结合政策文本(1987—2016年)的分析[J]. 教师教育学报,2017(4):84-92.

[5] 阎光才. 研究型大学中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间关系失衡的迷局[J]. 高等教育研究,2012(7):38-45.

[6] WENDEL F C. The Faculty Member`s Work Load: Improv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J]. Undergirding Graduate Study, 1977, 25(2):82-84.

[7] Steve Kolowich. The Minds Behind the MOOCS[EB/OL]. http://chronicle.com/article/The-Professors-Behind-the-MOOC/137905.

[8] 黎静. 在线教育来潮:教师的困境与出路[J]. 高教探索,2013(5):151-155.

[9] 康安峰. 论MOOC教师角色定位与重塑[J]. 高教探索,2016(12):94-99.

[10] 王成端. 以教学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教学方法大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10(9):92-93.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基于MOOC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01421316);广东省201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2015179);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八批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学院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A15)]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改革慕课高校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