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 与时代同步 与民生为伴
2018-12-13方永明
方永明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第一时间》栏目在报道最快新闻、开展公益活动、进行舆论监督、传承传统文化几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绩,揭示了一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十五年保持高收视、高创收的密码。
【关键词】第一时间;新闻报道;公益活动;舆论监督;文化传承
15年与时间赛跑,传递最快捷的新闻;
15年与时代同步,描绘最全景的变迁;
15年与民生为伴,发出最贴心的声音。
2018年7月28日,安徽老百姓最熟悉的电视栏目《第一时间》开播十五周年了。当天,在安徽广播电视台3600平米的亚洲一号演播厅,500多名热心观众共同见证了一场盛大的活动——《第一时间》开播十五周年庆生晚会,大家一起见证了《第一时间》十五年走过的道路,十五年来取得的成绩。
2003年7月28日,《第一时间》栏目横空出世,成为安徽第一档电视直播民生节目,“紧随第一时间 生活天天新鲜”响彻大街小巷。2007年8月18日,《第一时间》成功扩版为80分钟,成为安徽广播电视台收视最高、影响最大、效益最好的电视民生栏目。《第一时间》收视率最高超过30%,创造了收视神话。2014年,《第一时间》年创收最高达到1.2亿元,十五年来累计广告收入超过10亿元。 十五年来,《第一时间》两次摘取中国新闻奖,8次荣获安徽广播电视“十佳栏目”、“新闻名栏目”,100多篇作品获得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在全国电视民生新闻界,《第一时间》无论是创收、收视,还是节目质量,始终名列前茅。作为一档电视民生新闻资讯栏目,它主要是靠哪些做法来取得高收视、高创收的呢?
一、快捷的新闻
《第一时间》以“最快的报道、最新的资讯”为宗旨,强调时效的观念,要求提升速度抢新闻;同时围绕政府中心工作,率先发声,抢占话语制高点,提升舆论引导力。栏目要求所有突发事件的采访必须带移动非编系统,当天采访必须通过图像报道、电话连线报道、口播等各种形式当天发回新闻,确保时效性,永远比别人快一步。 十五年来,发生在安徽本土的大事,《第一时间》总能及时向观众报道。
从2017年开始,《第一时间》充分采用4G直播的形式做新闻直播报道,通过对新技术的传输功能与强大优势的利用,使新闻可以实现即时采编与播报,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得到了提升。比如2018年元宵节当晚,先后通过六路4G连线进入演播室,连线在合肥、休宁、全椒等地举办的元宵节活动。3月15日傍晚,《第一时间》播出期間,合肥暴雨,记者冒雨采访,通过4G传回多路报道,让观众及时了解最新的雨情,最及时的路况。如今,《第一时间》的4G直播连线报道已经成为节目的常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的兴起,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让分布各地的“市民记者”把拍到的最鲜活的内容放在《第一时间》播出,既拓展了栏目新闻的采集方式,也增强了栏目与观众开展视频内容互动。 2017年伊始,《第一时间》面向观众征集好看、有趣,以及突发事件的现场短视频——《第一时间》随手拍。现在,几乎在每天的节目里,都能看到观众发来的短视频,少则一条,多则三四条,大大提高了新闻时效、拓宽了节目视频来源,节省了资源。
利用栏目微信、微博抢时效,《第一时间》官方微信“AHTV第一时间”是我台最早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之一,至今订阅用户已近40万,单条平均阅读超过1万。目前,在新榜排名中,“AHTV第一时间”在安徽省媒体类公号中排名前三。2016年初,《第一时间》栏目开通微信视频直播,2016年直播安徽省高考分数线揭晓,有3万多人在线互动。2018年,通过微信直播《第一时间》十五周年庆生晚会,有57万多人在线观看。而栏目微博则更加灵活,随时随地发布最新信息。
二、公益的道路
公益活动始终贯穿《第一时间》,从最早对公益活动单纯的宣传报道,到成为公益活动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第一时间》所走的公益道路正是媒体责任的回归。
公益活动“映山红行动”的发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2006年,六安四望山小学要举办运动会,可是学校没有经费、没有体育器材,就让每位学生交十块钱。学生家长把学校乱收费的事情向《第一时间》作了反映,记者去采访曝光了此事,很快学校就把每个学生交的十块钱退了。可钱是退了,学校的运动会也泡汤了,这样的曝光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于是,栏目对此进行了反思,我们能不能利用社会的力量募捐体育用品,帮助学校的孩子们办一个运动会呢?就这样,“映山红行动”诞生了。此后,通过记者的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学校不仅缺体育器材,还缺课外图书、缺音体美教师等。于是《第一时间》栏目通过社会募捐,帮助那些农村学校成立“映山红爱心图书室”“映山红爱心音乐教室”“映山红爱心美术教室”等,还帮助那些缺少音体美师资的农村学校征集志愿者,前往农村学校支教。目前,“映山红行动”已经举办了十四季活动,为全省140所农村小学募集了160多万册图书,200多万元公益金,价值60万元的体育器材,并征集了大批志愿者,前往乡村支教。“映山红行动”已经成长为安徽广播电视台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公益活动,并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奖、新浪安徽年度公益贡献奖等多项殊荣,2016年还被省直机关文明委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映山红行动”是帮助农村小学生,而另一项公益活动“我要飞得更高——爱心圆梦大学”则是帮助贫困大学新生的,从2005年到2017年,《第一时间》助力安徽希望工程,先后采访了253位贫困孩子,帮助77566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为他们筹得2.6亿多元助学金。
当然,《第一时间》也把镜头对准社会上那些关心公益的好人们,为他们发放《第一时间》好人榜。从2012年3月5日,我们栏目“寻找身边的好人”活动开展以来,迄今为止,全省已经有近400位好人登上了《第一时间》好人榜。
从“映山红行动”、“端午有爱送香包”、“我帮瓜农卖西瓜”,到“我要飞得更高——爱心圆梦大学”、“农民工维权在行动”、“迎新年 赛春联”等,《第一时间》每个季度都有一项大型的公益活动,每个月都有各种公益的报道。如果说“真实”是新闻节目的生命,那么“公益”活动就是栏目的翅膀,托举着我们飞翔!
三、监督的力量
新闻界有这样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舆论监督,就是要监看到问题,并督促问题的解决,让这个社会、国家变得更好。
十五年来,《第一调查》就像是一台舆论监督的瞭望镜,不断发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发声。这个版块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促进了很多问题的解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不过,从事舆论监督的栏目记者们,平时可不是岁月静好。我们的记者曾被打伤、摄像机被烧毁,而采访中遭遇阻拦、恶骂,甚至推搡、被围困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一篇篇报道换来了社会的进步,《电子眼迷局》促成省公安厅出台《皖公交管(2009)218号文件》;《被暗算的车辆保险》促成当时的省保监局要求各家保险公司对理赔信息实时上网公布,防止骗保现象的发生;《村村通岂容“豆腐渣”》促成了《皖交路(2006)71号文件》出台;《无眼男子病卧街头》促成怀远县设立“社会闲散和流失人员医疗救助基金”;《“缩水”的房屋》促成滁州市调整了二手房计量办法;《寿县再现黑砖窑》解救了几十名智障农民工,黑心老板最终被判刑;《俞岗村低保乱象调查》促进民政部门加强对低保发放的监管。观众的一个个投诉电话,换来了一篇篇《第一调查》,这些舆论监督报道,揭开了黑幕,曝光社会丑恶现象,推动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十五年来,《第一时间》的新闻调查板块《第一调查》,一共推出了2000多条报道。2010年,《第一调查》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这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发挥新闻的力量,让老百姓在每一篇新闻报道中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这正是每一个新闻人的理想。
四、文化的传承
看《第一时间》,大家感受最深的是动态新闻快速、舆论监督有力、公益活动温暖。其实在我们的日常节目中有很多文化报道润物细无声,承载了媒体传承文化的功能。
《第一时间》以传统节日为抓手,围绕民风民俗策划系列文化活动。从2008年开始,《第一时间》每年开展“迎新年 赛春联”活动,向广大观众征集春联,专家评选出“十佳春联”以后,请知名书法家书写春联,然后印刷做成春联大礼包,派送给全省各地的观众。活动集知识性、公益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深受观众欢迎。十一年里,共收到各地观众发来的春联作品三十多万副,累计派送春联四十万份。此外,《第一时间》还举办了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送香包”等文化活动。
挖掘新闻热点中的传统文化因子,也是《第一时间》文化报道的亮点,《第一时间》所做的大量考古报道就是典型的例子。汉代“六安王”刘庆的王陵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是2007“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也是当时观众极为关注的新闻热点。2007年1月8日,《第一时间》栏目对这座王陵的考古发掘进行了现场直播。观众通过电视,不仅亲眼目睹了“六安王”陵寝中规模宏大的“黄肠题凑”,而且还欣赏了王陵里精美的随葬文物;并且伴随现场解说和专家深度讲解,大家对中国古代王陵的建造、对古六安的历史渊源有了较全面的了解。2008年,《第一时间》栏目还推出《春秋古国之谜》,现场直播了蚌埠双墩一号墓的发掘,这些考古报道开创了安徽电视直播考古活动的先河,在国内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也较为罕见。
《第一时间》在日常报道中也注意融入传统地域文化来聚合受众,比如,以讲述桐城文庙、芜湖中江塔等为代表的“安徽地标故事”;展现亳州晰扬掌、灵璧钟馗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节目“玩转安徽非遗”;普及安徽地名知识的“地名語文课”;还有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现象的系列报道“安徽奇姓故事”、“江淮武林志”,等等。此外,栏目还与青岛出版社合作推出了《少年读国学》系列节目和图书,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国学知识。文化,是生活之魂;传统,是民族之根,《第一时间》力求让传统文化天天新鲜。
正是这些内容丰富的报道和活动,塑造了栏目,吸引了观众。十五年来,《第一时间》累计为大家进行了40万分钟的直播,发出了97000多条报道。十五年来,《第一时间》接到了178万通热线电话,收到140万条观众短信。十五年来,《第一时间》的采访车,行驶了1360万公里的采访路程,这个距离,等于绕着地球赤道跑了340圈。地震、洪水、火灾、冰雪,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第一时间》记者逆行的身影。
十五年,初心未改;十五年,砥砺前行。“紧随第一时间 生活天天新鲜”,《第一时间》永远坚守在新闻第一线。
(作者: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制片人)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