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国考”对高师职前教师培养的启示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18-12-13王海燕李淑君
王海燕,李淑君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广东茂名 525000;广东茂名市第二幼儿园,广东茂名 525000)
为了规范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素养和水平,以确保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最大化。2013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从2015年起,教师资格将实行全国统考(简称“国考”),即打破以往的师范生教师资格认定的制度,不管是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学生,要想获取教师资格证,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笔试、面试考试,两者均合格者才能申请获取教师资格证。这一政策的实施,严把了教师入口,垫高了教师准入门槛,为教师质量和素养的提升做好了首道保障工序。
一、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概况
(一)笔试和面试考察的内容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两科,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面试主要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面试时采取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评分等环节进行[1]。其中试讲环节占面试总成绩的70%,从某种程度说,试讲是面试成功与否的关键,它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以“能力为重”的理念[2]。面试相对于笔试而言,是对应试者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教师资格测评重点考核的方面。从世界教师资格制度发展历程看,面试是教师资格制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最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3]。
(二)面试考查的素养和能力
从幼儿教师面试考查素养和能力上看,包括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交流沟通、思维品质、了解幼儿、技能技巧、评价和反思八个方面,职业认知方面要求从教者有责任心、热情、关爱和尊重幼儿;心理素质方面要求从教者具有较好的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和开朗、乐观、善良的性格;仪表仪态要求从教者五官端正,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有礼貌,服饰得体,符合幼儿教师职业特点;交流沟通方面要求从教者有较好的言语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楚,表达流畅,语速适当,有感染力,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思维品质方面要求从教者能条理清晰地分析思考问题,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在活动设计与实施、环境创设上表现出一定的新意;了解幼儿方面要求从教者能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有了解幼儿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个体差异的意识;技能技巧方面要求从教者熟悉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和故事,具有弹、唱、画、跳、讲故事、手工制作等基本技能。反思与评价方面要求从教者能对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进行较客观的评价,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三)教师面试的流程
从幼儿教师面试流程环节上看,包括候考、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评分七个方面,候考要求进入面试的申请人依据面试时间到达相应的面试地点,在工作人员审核了身份证和准考证之后,进行抽签,以确定申请人的面试序号,然后等待考试;抽题要求申请人按照序号顺序在电脑上随机抽取试讲题目;备课环节要求申请人抽取了试讲题目之后,由工作人员将其领入相应学前备课室,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间为20分钟,备课室里已提前准备了相应的笔、纸和教具,并严禁申请人携带通讯工具和相关材料进入备课室,备课时间结束后由工作人员将其带至相应的面试室,准备正式面试;回答规定问题环节要求申请人进入面试室,在工作秘书的安排下,申请人签字,工作秘书将申请人的身份证和准考证交予面试组长,面试组长审核申请人信息是否与电脑信息一致,审核无误后正式进入面试,由面试组长宣读面试指导语,包括面试欢迎语、面试时间:20分钟、面试程序:先回答两个规定题目,然后试讲。随后在电脑上随机抽取规定题目,给予申请人5分钟作答时间。试讲环节要求申请人回答完规定题目后,紧接着进入课堂教学展示,这是面试的重头戏,要求申请人进行10分钟的无人教学,无人教学即在没有教学对象的情况下,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演示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如题目故事《雪人》,要求向幼儿模拟故事并伴有提问;答辩环节由面试组长根据试讲内容提相应问题,要求申请人在5分钟内作答完毕。如故事《雪人》告诉了我们什么;评分环节由面试组成员讨论后完成。
二、教师资格证“国考”政策彰显出的特征
(一)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
2016年改革之前,教师资格证笔试内容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科,并指定了教材,改革后幼儿教师资格证的笔试内容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其中《综合素质》包括五大模块,分别为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这五大模块具体考察的内容为:职业理念包括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的权力和义务、幼儿保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行为;文化素养包括文化常识、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基本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保教知识与能力》涉及七大模块,分别为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
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后的幼儿教师资格证的笔试内容涉及的面和覆盖的范围非常宽泛,要求学生不仅要“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要“两耳多闻窗外事”[4]。所以,学前专业的学生,仅学好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开拓视野,从各个领域中博取信息,尤其是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仅靠传统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需要平时的积累与练习。拓展考试内容反映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测查
实践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主要集中体现于面试环节,即结构化面试和情景模拟,结构化面试由面试小组长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内容均来源于教育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一位幼儿的家长跟你抱怨,孩子都上中班了,至今连自己的名字还不会写,上幼儿园都没什么用。针对家长的抱怨,作为教师你怎么应对”;“在户外活动时,一位小朋友不小心磕破了腿,流血了,作为老师,你该怎么做”。 通过这些实际问题检验考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即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恰当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及时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激活”,也会成为一种没有生命的“ 死知识”[5]。
情景模拟即试讲,试讲题目随机抽取,要求考生根据试讲要求模拟10分钟的授课时间。如“对《悯农》这首诗配插图,并讲给小朋友听”; “在区域活动中,你发现娃娃区的小朋友很少,而建构区的小朋友爆满,出现拥挤现象,针对该情境,你怎么做,并以具体的教学形式展现出来。”通过10分钟的虚拟课堂教学展示,检验考生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即能够结合幼儿阶段性年龄特征组织教学的能力。
问题和情景模拟都来自于实际工作,对于绝大部分已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幼儿教师来讲,理应是游刃有余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以下是非师范生和社会人员在参加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时暴露出的问题,以此警示即将面临国考的职前教师,与其比较,自己能否胜一筹。借以督促高师院校进一步审思人才培养方案。
(1)问题作答环节呈现的问题:一是不假思索,急于作答;二是思维紊乱,点式作答,想到什么说什么,不够条理清晰,缺乏层次性;三是答非所问,未仔细听题,或对没有听懂的题目不复问考官;四是保教知识储备薄弱或应用能力差,教育现象分析时缺乏专业术语的运用。从而反映出考生在思维品质和了解幼儿 、职业认知等方面的短板。
(2)试讲环节凸显出的问题:一是没有抓住重点教学活动主题,将过多的时间放在导入和活动延伸上;二是没有按要求试讲——试讲离题;三是不能把握好试讲时间——非短即超;四是缺乏作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技能技巧,部分考生出现不会弹唱画的现象;五是试讲过程小学化,照本读故事,没有声音、表情、动作的配合,教学过程严肃、按部就班,没有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六是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教态不自然,行为举止拘谨,不够大方,语言平淡,缺乏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教学环节断续,缺乏过渡性言语的引导;七是教学环节不完整,尤其是缺失教学反思。这些反映出考生在技能技巧、沟通交流、幼儿了解、心理素质 、职业认知等方面的不足。
(三)通关难度大
抬高教师的入职门槛,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措施,较之以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现如今的“国考”通关率大大降低,“ 改革前省考通过率一般是70%~73%,如果除去缺考的考生,实际通过率高达84%。”[6]“改革后的通过率基本是24%~27%之间。”[6]原因主要由:一是考试内容变难,不管是笔试还是面试;二是无针对性的复习资料,改革前指定教材或参考资料。改革后仅给考试大纲,不再指定教材 ;三是考试题型难度加大,分析原来省级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试题,以陈述性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题目为主,综合考察能力的题型不多。而新的教师资格证“国考”不单单考查陈述性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更多的题目是这些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分析和运用,即国考的灵活性增加[7]。下面以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为例,具体见表1。
表1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分值分布情况
从表1中得知,《综合素质》中材料分析题和作文题两项的总分为92分,占总分的61%;《保教知识与能力》中论述题、材料分析和活动设计三项的总分为90分,占总分的60%;四是成绩的有效期缩短。教师资格证考试先笔试后面试,笔试成绩均合格后方能参加面试,笔试中单科成绩仅保留2年,比以往的省考缩减了一年,2年未通过所有考试,要重新报考。五是国家对通过率的控制,之前考教师资格证的主力军主要是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员,而今大量的师范生也涌入到考试队伍中,考试人员剧增。由于考试实行绝对评价,只要及格就可以了,这从某种程度上有必要要求掌控好通过的概率,以起到某种竞争效果,进而实现优胜劣汰的目的。
三、国考下职前教师培养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由专业型向综合型、开放型的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综合型、开放型人才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共识,结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除了具备幼儿发展和保育知识外,还包含有通识知识,通识知识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社会、历史、艺术和科学等。关于通识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需要做到“精”和“专”,只需要做到基本的“知”和“识”即可。针对《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摒弃了以往仅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科的做法,现如今统称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和能力》,涵盖有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能力。从《专业标准》和《暂行办法》的内容透射出人才培养与选拔取向上倾向于多元化和综合化。
(二)由重“成绩”取向向重善“思考”的取向转化
传统观念里学习好的学生通常具备以下特点,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做笔记。表现为不随意说话、做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坐姿端正、注意力集中。正因为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以这种模式规范和塑造学生,以致学生成为一种惯性,即使进入大学,仍沿用以往的学习方式,习惯了课堂上被动的“听”和“记”,缺少“思考”“探究”和“质疑”。这种学习即陶行知称谓的“死读书、读死书”,结果就是“读书死”。知识不会学以致用,思维狭隘。以致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出现“答非所问”“闭而不答”“思绪杂乱无章”的局面。
为规避上述问题,做到“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需要高师院校改革课堂教学策略,在结合传统讲授式基础上,更多地融入探究、合作、讨论,将以往课堂上的“听中学,听中求进步”向“说中学,说中求进步”,将三寸讲台由教师转交给学生,将学习中的“静”转为“动”,将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担当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只有这样,学生才不只是简单的听,才会有看、摸、闻等更多认知事物的方式,才会有更多的感官参与并积极思考问题[8]。
(三)立足“国考”,统筹安排课程
课程是师范教育的核心与载体,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师职前培养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是否一致,直接影响职前培养的质量[9]。针对国考,各高师院校应根据国考的标准和要求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开设顺序、学分学时、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进行统筹规划。如针对考纲中未牵涉到的课程,可以适当地缩减学时或停开;对考纲中牵涉到但现有课程结构中没有的内容,要适当地增设,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或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主修课程,要恰当的处理好开设的顺序和时间,按照国考考试时间和报考条件,师范教育专科从大二,本科从大三开始报考,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在国考前将相应的专业主干课程尽量能全部学完,以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及减轻心理焦虑,如在《保教知识与能力》中有活动设计的题型,分值为30分,占总分的1/5,与考点匹配的学科为《幼儿园活动设计》,若该门学科在国考前未学习,学生可能连活动设计的结构都不清楚,根本无从下手。
(四)加强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
教学技能作为幼师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应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摒除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本着理论源于实践,回归于实践的原则培养学生,让理论在实践中彰显生命力。 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10]。紧跟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培养幼师生的教师专业技能,在夯实好学生的专业理论根基的基础上训练其教师专业技能,从而实现专业理论对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引领作用[11]。
要践行理论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学生的教育实践贯穿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全程里来,即要在“全实践”理念下实践整合课程[12]。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规划学生的三、四年教育实践课程计划。并结合2015年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进行整体上的调整、建构,以对应政策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可以遵循“下山观摩、上山学艺、下山历练”的流程展开,即采取课内外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13]。
1.下山观摩
主要是让学生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教师从备课、上课、反思的整个教学过程,从备课上了解、学习幼师是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从课堂上学习幼师是如何展开教学的,如何组织、维持课堂秩序的,如何进行师生互动的,从反思上了解幼师反思的层面,反思后的成长等。让学生直观体验幼儿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厘清职业性质,明确目标、任务和方向。
2.上山学艺
主要是以高师院校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技能训练为主,如开设教学技能培训课程,在课程训练过程中,要本着“人人会”的原则,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最低考核标准,进步快的学生与进步慢的学生建立“艺友制”关系,同时对进步快的同学提高考核梯度,除了常规课程训练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比赛和班级技能训练、兴趣小组强化课程的学习,如故事讲演比赛、教学技能比赛,最强音、最美的旋律等,以达到“以比促学”的效果。
3.下山历练
主要是要求职前幼师生将在校掌握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查漏补缺,进一步深化理论和强化技能,在此阶段,要求高师院校为学生开创多种渠道的实习场所,如与校外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创建实习基地;成立义教社团,开展各种入园教学活动;扩大社会宣传,可为已通过各方面审核的民办幼儿园提供免费送教入园活动,以缓解二胎潮带来的暂时性的师资短缺的压力。
当然,三个环节在时间的安排上并没有绝对的先后之分,而是相互穿插,交互进行的,以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为准,如进展快的同学可以提前进入第三阶段,处于阶段三的同学也可以同时处于阶段一、二中,为某方面的不足进行不间断的观摩、强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