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演进研究

2018-12-13韦施婷王志刚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考核体系

韦施婷,王志刚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旨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高等院校整体实力的体现,是决定一所高等院校的关键所在。建立客观、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标准,是教师任职资格和其他方面考核的重要依据,是高校持续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是一种旨在调节教师行为,明晰教师工作职责和义务的重要举措。构建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是健全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工作业绩,也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教师和学校“双赢”的重要手段[1]。但是要全面的界定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剖析其变化的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比较难的。徐绍莉等认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人才引进、教师岗位聘任、教师考评等各个环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监督和激励作用,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大影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从单一逐步过渡到多元,评价内容从单一的教学工作数量、绩效,扩展到教学效果评价、学术评价以及社会服务等内容[2]。杨长青把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看作是一种公共合约。这种公共合约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而政府的政策诱导强制着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变迁。这种变迁的过程是渐进式的。教师评价最大的影响因素是高校教师评价的特点和中国国情[3]。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变迁不仅和政府政策有关,杜丽丽等认为高校发展的体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使得高校发展的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了高校加强教师科研队伍建设,而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利益化明显的表现了出来[4]。程玉霞则运用等效面积评价法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5]。邱强认为高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教师评价体系也会随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建设以及科技发展规划等内容的变化而调整[6]。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田静等按时间顺序把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部委明确规定各高校教师评价原则、方式、方法基本一致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高校根据国家各部委在大原则指导下,依据制定教师评价体系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不再统一规定,形式多样化的阶段[7]。

近年来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变化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理论研究的发展。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发展至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我们难以把握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未来的演进趋势,将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发展及变化过程进行可视化的研究有助于将分散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知识及其应用特点、发展脉络体现出来,为研究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提供指导性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16906篇文献(检索时间:2018年1月,期刊年限设定为“1978-2018年”)中,选取相关度靠前的6000篇文献为分析样本,以主题为检索条件,检索内容为“高校教师评价”并含“高校教师考核”并含“教师绩效评价”,为了保证研究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去除会议纪要、人物专访、报纸评论、刊物征稿要求、征订启事、刊物总目录信息等非研究型文献。

本文所用的工具是CiteSpaceⅢ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可以作为学科研究发展趋势的实用分析工具。CiteSpace对文本的处理是分时处理的,而转换后的文本已经按照时间进行了分割,原始数据单个文件比较大,CiteSpace读取较慢,在数据转换的过程中已经进行数据除重,并将文本分割为若干个小文本,方便数据分析。在时间分割一栏(Time Slicing),设定Years Per Slice为1,提取研究前沿术语的节点类型(Node Type)选定关键词(Keyword),选定切片设定Top N per slice阈值为50,网络精简和合并项选择Pruning sliced networks,可视化结果显示默认为网络图。

以关键词的共词分析方法绘制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主题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与解读,实现对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变化趋势研究。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又称科学知识图谱,是用来描绘学科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8]。科学知识图谱通过直观、动态的图像信息,对学科领域的演进脉络和研究前沿热点进行发掘与预测,最终获得较详细的学科前沿信息分析结果[9]。

为了更好的了解国内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过程,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将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划分为:高校教师评价系统的政府政策引导期(1978-1989年),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弹性转变期(1990-1999年),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初探期(2000-2009年),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四个阶段。绘制这四个时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科学知识图谱,展现国内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的演进。

二、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变化分析

建国初期,我国的教师考试制度受大政治环境的影响发展缓慢。195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该规程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宗旨为“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国家发展初期,高校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工业建设人才,而高校教师以教学为工作重心,所以当时的检查教师的教学很简单,就是“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但是,这没有从政策法规层面对教师个人考核做出明确定义和规定,没有形成详细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高校教师的考核具有以职务聘任、考核内容重在教学工作、考核结果直接影响职务的聘用和晋升三大特点,“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教师考核暂时停滞不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瘫痪的状态。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得到恢复,高校教师评价的工作也伴随着高校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色。

(一)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政府政策引导期(1978-1989年)

“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文革”结束后,我国政府着手恢复高校教育发展状态,国务院于1978年3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教师职务问题的请示报告》,目的在于恢复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师职务要求。

从1978-1989年的文献数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图1)看出,最开始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主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对教师工作进行定量的评价,侧重在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上。教育部于1981年发布了《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制度的通知》,要求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以教师工作量制度为标准,教师的职位晋升与工作量的评价的满意度相关。此后,在高校教师评价标准里开始出现了“教师科研”的关键词,与“文革”前相比,在这个时期已提出了教学工作和科研质量列入高校教师评价内容的一部分。到了1984年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里出现的“计量化”“质量综合评价”及“科学评价”关键词。结合198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意见》,表明此时各高校根据政府政策的引导,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放在了规则细化和标准上。此时,各级教师的职责、任职条件、任职资格评审的机构及程序,教师聘任及任命的原则和程序及任期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制度化。

图1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1978-1989年)

(二)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弹性转变期(1990-1999年)

1990-1999年,国内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发展平稳。对这一时期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共形成15个聚类(如图2)。按照聚类的大小和研究的相关度,分成三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分别是“教师工作能力与科研能力”“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教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一时期我国教师关于职务聘任和晋升的考核评价工作趋于规范,从1991年开始,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重心从之前的教学工作计量化转到了教师工作能力与科研能力上。1991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等学校继续做好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意见》更是首次提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各级教师职务任职条件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这个时期基本脱离了政府政策对于高校教师评价的强制性,评价形式变得灵活、形式多样,高校主要根据教师的工作能力与科研能力进行职务的晋升评价。由于评价内容的大转变,由之前以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转向了科研工作与教学质量并重的层面上,相应的评价体系缺少科学性,无法反映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之前的评价标准不再适用。

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1990-1999年)

到了1994年,一些数学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开始应用到教师考核中,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应运而生。1995年3月,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指出:“我国开始实行教师资格审查、职务聘任制度与考核挂钩、高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众多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开始出现了教师工作激励制度。

(三)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初探期(2000-2009年)

进入21世纪,国内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发展迅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着社会生产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家针对高校教育的发展在2002年提出了《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主要目的是进行师范类院校的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加大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这个阶段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运用数学的分析方法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如图3),评价体系变得更加多样化,各个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形式不一,内容多样,层次也变得复杂。这个阶段出现了明显的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及“发展性教师评价”。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将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引入了,而到了21世纪我国根据国情的需要,奖惩性评价体系逐渐弱化,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并成为一项长远的发展战略[10]。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2000-2009年)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从以往的以监督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主要目的转向了辅助高校教师全面发展,更加关注评价过程及高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促进高校教师全面发展。评价体系要求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之前是单独由高校规定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而此时引入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的方法也变得多元化,高校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或是多种评价方式综合应用,如绩效评价、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及课堂教师评价相结合等。

(四)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构建新型的、科学合理的,并符合高校特色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求。如图4,将2010年以后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同比教师评价改革初探期,更加突出的关键词有“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而新颖的关键词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教学模式”。2012年4月国家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同时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出台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可见,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深化改革阶段,除了以往存在的绩效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外,发展到了要结合高校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进行内涵式的评价,从监督与管制为目的的评价手段跳出来,更加注重被评价对象的价值取向及主观感受。

高校教师根据评价体系的变化要求改变教学模式,从学生到教师,再从教师到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中心,对高校教师的评价要求不再是单一、机械的从专业能力、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及科研能力方面进行评价了。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上教学模式的创新理念,在要求教师授课方式转变的同时,教师的师德师风、思想政治建设也引入了评价体系中。

图4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2010年至今)

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深化改革阶段,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强化高校课堂教学纪律等要求。教育部进一步明确的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指出“教师考核评价改革要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将师德表现作为考核教师的首要内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在前面三个时期的发展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优化的思考

教师评价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实践领域。要建立系统、完整、健全和良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可以建教师评价常态化设施,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及标准,进而提升评价工作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合理性[11]。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四个阶段各具特色,分别是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高校以单一、机械式教学工作量化的考核方式的政府政策引导期;第二阶段,各高校根据政府文件意见制订相应的教师评价标准的弹性转变期;第三阶段,以发展性评价为重点的多样化教师评价改革初探期;第四阶段,以师德为首、教学质量为辅、重科研能力的教师评价体系深化改革期的演进过程。

高教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与综合性,由国家的基本国情、社会服务形式、高校发展目标与发展特色等方面共同决定。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师选聘、任用、薪酬、奖惩、教师本身专业发展及师资队伍良好建设等方面的基础和依据。我国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变化,趋近于合理化、科学化,但是根据时代的不同,国家政策方针的变化及高校发展目标的差异性,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不断加强和改进师德考核。“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立德树人”就应该从教师做起,立德先立师,树人先律己。当代中国出现了道德危机,北航导师性骚扰学生、西安交大博士生自杀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等事件,均把教师道德底线推至风口浪尖。无论何时,高校都应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管理的首位,建立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职位晋升、职称评审以及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第二,坚持“人才培养”导向,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教学质量考核。人才培养既是大学功能的历史起点,也是大学功能的逻辑起点,教师的教学业绩和教学质量影响到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00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是学校的生命线。

第三,坚持质量过程导向,摒除重视学术成果“量化”倾向。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充分尊重教师的学术主体地位,给予恰当科学的学术绩效评价。建议结合传统的工作量化评价方式同时,把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高校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实行过程管理,弱化量化指标,合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

第四,坚持系统多元导向,探索体现个性、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把教师评价看作是一项系统的评价过程,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评价方法相结合,既有共性的评价指标也有针对不同岗位的教师独特的评价指标。合理运用科学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如运用大数据和云模型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指标信息数据库构建,形成教师评价反馈系统,力争建立“教师私有的评价系统”,即每个高校教师根据本身的专业发展规划拥有自己的评价数据库。

第五,重视和加强社会服务业绩与贡献的考核。一个大学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教师的工作也应体现社会服务功能。教师所具备前沿的、先进的学科知识和科研成果可以应用转化到社会,为社会提供咨询和服务,尽可能帮助、促进解决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的问题。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考核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家庭年终考核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