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绿地空间现状比较分析

2018-12-13苏金乐王艳想陈予诺

中国名城 2018年12期
关键词:郑州市廊道郑州

苏金乐 王艳想 陈予诺

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郑州、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自此,郑州连同其余七大城市肩负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任,在全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社会中必将走在全国前列和国际化前端[1-4],因此,对城市的空间格局、整体风貌、城市形态、城市文脉建设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形态有着紧密的关系,起到依托、调整、控制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及城市格局的作用[5-6]。郑州若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景观质量,塑造城市身份特征,绿地系统将至关重要。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在空间层次上能更好的融合,对不同的城市空间尺度进行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可最大化的提高城市规划的生态效益,从而保护景观多样性[7]。通过城市绿地系统也可有效缓解城市面貌趋同、特色模糊等城市化问题的加重[8]。因此,本文从郑州市绿地系统入手,对郑州市绿地现状进行分析,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进行对比,以期对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1 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对郑州城市建设的影响

郑州市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古称商都,今为绿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全国重要的交通、信息枢纽城市。解放前,郑州市主要道路上仅有44盏路灯,市内只有77棵行道树,被称为“风沙之城”。“马路不平、电灯不明、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9-10]足可见郑州当年的城市面貌,后经过郑州市政府不断加大城市规划及绿地规划的力度,才有如今的中原大地上崭新的中心城市。

近些年,郑州的发展有目众睹,然而其城市空间框架、城市规模和城市实力较之其他国家中心城市明显实力不足。对于基础薄弱的郑州市来说,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助,但是如不加强郑州市的基础建设同样会使城市的发展走向偏锋。现今,面对城市化越来越显著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而忽略了城市的特征性[11-12],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发展趋势,对于郑州的发展十分重要。

城市特征性的塑造体现在城市建设空间的塑造及城市非建设空间的特色塑造,城市非建设空间即绿地系统是打造城市特征性的重要途径,绿地系统起到增强基础建设,加强塑造城市特色,突出城市特征,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力作用[13]。

2 国家中心城市绿地系统案例分析

自2010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相继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起着引领全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协调辐射周边城镇,以及作为全国信息交通枢纽的职能。本研究分别选取与郑州同是全国交通枢纽的北方平原城市北京以及城市规划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南方山地城市重庆,对北京、重庆这两座城市的绿地系统进行分析,剖析国家中心城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现状及特色,以期对其他城市有所启示和参考。

2.1 北京市绿地系统概况

北京市作为首都城市,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郑州一样是平原交通信息枢纽之地。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名胜古迹。据2016年调查,北京市常住人口2172.9万,总面积16410.54km2,人均GDP11.5万元[14]。

北京市的绿地系统呈现复合型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以政策决定作为规划依据,整体上分为山区、平原区以及城市建成区三个层次,其基本结构如图1-2所示,北京的城市结构呈现分散组团式结构,绿地系统为与城市结构相呼应,采取了放射状楔形布局,形成了山脉平原相拥,三道生态屏障、平原林网交错、城市绿楔穿插,西北挡、东南敞、廊道与圈层相结合,点、线、面、环相结合,功能与生态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15-16]。

虽然北京市绿地系统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它的结构不完整,局部破碎化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快,规划绿地在不断地缩减,北京市的绿地系统面临着重大危机。

图1 北京市域生态廊道规划图

图2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地规划图

2.2 重庆市绿地系统概况

重庆有着“山城”“雾都”之称,是长江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西部的交通枢纽中心,作为老工业基地起家的重庆,如今已成为现代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代表城市,重庆面积82402.95km2,至2016年其常住人口为3048万,人均GDP5.8万元[17]。

重庆是国内较早施行绿地政策的山地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使其与北京、郑州这样的平原城市由很大的差异。山水格局和城市山体绿线的控制政策奠定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绿地受到山地地形的约束,常常呈现出组团式不连贯的格局。规划中运用反规划理论的生态观形成独特的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体系,如图3-4所示,主城区被四山两江所分割,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城市格局以及典型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最终呈现出“两带、四楔、多廊、三区”的布局特点,构建“绿在城中、城在山中”“山、水、城、林”的区域大城市绿地[18-19]。

图3 重庆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图

图4 重庆中心城区绿地规划图

图5 郑州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图

其山水格局特征较为明显,区域差异较大,适宜其发展为山水城市。然而,重庆绿地分布不均匀,现状绿地规划的一致性较弱,中心城区绿地分布极少,绿地规划往往被迫向城市开发让步,导致绿地系统规划滞后,这也是现代城市的通病[20]。

根据对北京、重庆两座国家中心城市的绿地系统格局进行分析,北京以政策为规划依据,为复合型绿地系统结构,这与北京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相适应,为其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重庆以山水城市为规划目标,而反规划理论的应用则符合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两座城市的绿地格局都各有特色,突出了城市的身份特征,然而,两者绿地规划系统中都存着共性的问题即绿地规划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有待加强,绿地系统的让位不能使城市更好的发展,反而会加剧“城市病”的蔓延,因此,城市规划中应重视绿地在城市中的定位,曾强其生态作用性[27]。

3 郑州城市绿地现状分析

“中原枢纽、黄河绿都”的郑州是古代文化的交融之地,商贸汇聚的城市,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是水绿宜居的生态城市,作为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交通廊道与水绿廊道纵横交错。

3.1 郑州市总体绿地系统空间格局

郑州市构建生态绿地,形成了“两环、两带、两湖、三楔、七链”的总体结构:城市四环、城中三环的生态景观带组成的“两环”;北部沿黄河的特色生态绿带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绿带组成“两带”;东部龙湖、西部西流湖及周边绿地组成“两湖”;城市北部、东南和西南建成的森林绿带外部向城中心蔓延的“三楔”形绿地;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东风渠、须水河、潮河、贾鲁河等七条主要河流及两岸防护绿地组成“七链”[21-22]。

3.2 郑州市绿地骨架分析

郑州市努力塑造“廊道密集、文化多元、水绿交融、塔城相依”的空间特色,打造交通廊道与水绿廊道纵横交错、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空间特征。力求将城市空间骨架与生态绿地骨架相依存,形成中心点、轴线廊道、绿地组团的点、线、面格局。

郑州市的绿地骨架符合本市的实际情况,但却缺乏城市特点,城市身份特征塑造较为欠缺。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后,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对其绿地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如何调整绿地系统,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塑造特征鲜明的中心城市,对郑州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3.3 郑州市绿地系统植物分析

郑州市的森林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部,据统计,2014年,郑州当年内造林655km2,其中人造林635km2,防护林191km2,经济林232km2。截止2014年,郑州公园绿地面积44.56km2,园林绿地面积151.68km2,人均公园面积7m2/人[23]。郑州中心城区外围的森林绿地面积这几年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增加,然而由于缺乏管理和后期的资金投入,郑州市的森林绿地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郑州市从解放前的“风沙之城”到如今了“中原绿城”走了近70年,时间见证了郑州这座城市的巨变,虽然今天的郑州市仍存在许许多多的城市问题,如道路拥堵、空气污染、绿地数量不足等等,但总是在不断地改进,逐步地完善,绿地系统规划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进了城市的现代化的进程,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4 郑州市绿地系统特色性发展

急速变化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使城市面临着独特性的削弱,基础设施加剧退化,城市感知度逐渐统一化,使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缺乏归属感,城市不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感知构成生活[24],感知度由记忆传递,记忆包括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而城市特征由文化、历史、地质环境等组成。

下文以郑州中心城区为出发点,分别从郑州水绿廊道体系、道路景观体系、绿地游憩体系及文化廊道体系阐述,在现有绿地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改造,加强绿地系统的特征性,增加城市感知度,塑造城市身份特征。

4.1 水绿廊道体系

郑州紧邻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内部大小河流124支,其中流域面积较大的29条,黄河流域6条,淮河流域23条,水库多个(图6、表1)。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经过郑州,沿河流两岸行成众多防护绿地,然而根据现状调查可知,郑州市的许多主要河流两岸并没有得到好的管理,尤其是市中心的河两岸,多为硬质驳岸,缺少防护绿地,没有形成生态廊道作用。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水绿廊道系统至关重要,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体现,郑州市应加强沿河两岸的绿地规划,形成系统的水绿廊道。图6为郑州市水系规划图,北部利用黄河的有利资源形成生态廊道,保护两岸的动植物,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贯穿郑州的南水北调线路是一项独特的存在,设置防护绿地,形式一条完整的防护廊道。两条主要的廊道由一条南北通道连接,由贾鲁河、西流湖形成的水绿廊道,增加主城区绿地面积。除此之外,郑州有若干条相互穿插纵横交错的河流,可形成生态网络。应合理利用郑州现有的河流做好沿河两岸的绿化工作,加强郑州市绿地系统的建设。

图6 郑州中心城区河流水域分布图

4.2 道路景观体系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人们对于城市的环境、形态、风貌、历史以及文脉的认知了解很大程度上是从道路开始的[25]。它是人们了解城市的窗口,是城市经济、文化、人文情怀的缩影,是城市精华的浓缩,代表了城市的风貌和整体形象。郑州在全国的定位取决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有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等铁路路线,G107、G310、S314等高速公路以及未来即将形成的“米”字型高铁(图7、表2),交通方便,道路网络四通八达,这是郑州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优势,利用道路系统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于郑州十分重要。

郑州市道路众多,但在道路规划中绿化往往处于辅助作用,道路建设与绿化建设不同步,绿化植物结构与布局不合理。且在道路绿化上,常用植物种类少,乡土植物应用不足,地方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这与郑州的道路规划是极不相符的,应加强道路绿化的建设,增强乡土植物的应用,合理引入外来树种[26],突出植物多样性,避免单一化。开展绿化模式的创新研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模式。注重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公路周围的防护绿地的建设,形成系统的道路景观廊道,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加入郑州特色,给行人塑造郑州特有的城市感知度。

表1 郑州市主要水域汇总表

图7 郑州中心城区道路分布图

图8 郑州市中心城区游憩绿地现状图

表2 郑州市主要水域汇总表

表3 郑州市各类公园汇总表

4.3 绿地游憩体系

据2013年调查,郑州老城区公园的统计中,共111个城市公园,其中综合公园13个,郑州中心城区绿地分布(图8、表3)。近几年,郑州市也有新增公园,但大多都建在市区外围,如园博园、绿博园、绿谷公园等[27]。中部和外围公园数量分布不均匀,东西部城市公园景观风格差异较大。

郑州市的绿地公园没有形成完整系统,公园数量多,但较为零碎,分布不均匀,主城区内部小公园较多,但互不联系,郊区分布着规模较大的公园,但距离主城区较远,不能分担主城区内公园的负担。城西由于历史进程的原因,公园较为零散,且面积较小,为古典园林风格;城东由于结合城市规划而形成的,公园面积较大,较为系统,呈现出国际化现代气息[28]。针对此种情况,进行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应增加公园数量,由于市内用地面积有限,不易形成大面积的公园绿地,应利用市内的零碎绿地建设街头绿地,见缝插绿,又要有规划有目标。

市区外围结合黄河及众多文化遗址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遗址公园,形成外围绿地廊道,既能防止城市无限蔓延又能增加城市人群的活动场地。外围廊道的建立可以保护文化遗址及现存的动植物,丰富城市的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4.4 文化廊道体系

郑州文化底蕴浓厚,有“华夏故里”之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古代文化汇集在中原,郑州鉴证着中原文化的变迁,郑州市域内有众多文化遗址,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但多数文化遗址未被很好的保护,正在逐渐消亡。

在城市规划中越来越重视理性的调控,而忽略了感性层次的培养,历史文化的传承往往被现实打压,导致城市丧失记忆,面貌趋同[29],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尤为重要(图9、表4)。郑州市的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及市中心,少量分散在南部,东部接近空白。市中心的遗址得到政府的关注,多建成为观赏游览的地点及重要标志物。分布在市郊的文化遗址往往被忽略,规划应利用市郊的文化遗址结合周围的风景名胜区及郑州市的水绿廊道使其形成系统的文化廊道,将会成为郑州市独特的风景线。外围的遗址点形成小的公园或者街旁绿地,达到保护纪念的作用,又能提升郑州市的文化底蕴,众多文化遗址用绿地连接,形成绿色廊道,在与北部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及南部的南水北调带状公园向连接形成点、线、面的逐渐递增的关系,以更好的服务市民。

4.5 总体骨架结构

对郑州市域及市区的绿地进行分析总结,在现有城市绿地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环、两心、三带、十链、多点”的总体格局,水系、道路、绿地、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郑州特色性的绿地系统,塑造郑州的城市身份特征。

如图10所示,“一环”指环郑州中心城区外围的绿色生态圈;“两心”指郑州中心的二七纪念塔、商代遗址公园、城隍庙、清真寺等众多文化景点组成的紫色文化核心及龙湖和其周围公园绿地组成的绿色景观核心;“三带”指由北部黄河湿地景观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景观带、西流湖-贾鲁河水系及两岸的生态防护绿地组成的生态景观带;“十链”指五条主要道路景观链和五条水系生态链;“多点”指郑州街旁绿地、大型城市公园、居住区公园等重要景观节点。“一环、两心、三带、十链、多点”的形式将郑州市的水系、道路、绿地及历史文化各层次相融合,将历史文化注入到城市规划的大层次中,与绿地系统、道路系统、水系廊道相接洽,既能减缓甚至历史文化的消亡,又能够提高城市的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名牌,塑造城市独有的身份特征。

图9 郑州中心城区文化遗址分布图

郑州市的绿地系统的总体骨架由水绿廊道体系、道路景观体系、绿地游憩体系及文化廊道体系组成,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共生形成整体系统的绿地系统骨架。以期来补充现有的郑州市绿地系统的“两环、两带、两湖、三楔、七链”的生态绿地结构,使其更加具有特色性以应对国家中心城市对郑州市未来的影响。四个分体系相互结合是对现有绿地系统的改良又是对现有绿地系统的补充,以期能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绿地系统,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未来所服务。

5 结论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应与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城市规划紧密相关。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家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案例以及郑州现状绿地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特色性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环、两心、三带、十链、多心”的绿地系统空间格局,这是对郑州现状绿地及经济、文化、政治背景的考量,提出了相应的调适策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调适研究的过程中,在常规的绿地系统规划框架的基础上,对郑州的水绿廊道体系、道路景观体系、绿地游憩体系、文化廊道体系进行逐个分析以及整体格局的构建思考,塑造郑州城市的特色性,提升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影响力。

表4 郑州市文化景区汇总表

图10 郑州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调整图

绿地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生态学、绿地规划、城市规划、景观学、地理学学等多个学科,所涉及的内容错综复杂,本文仅是其中的一个角度的分析和比较。

猜你喜欢

郑州市廊道郑州
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梦启郑州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