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夜景观营造研究*
——以苏州为例

2018-12-13徐俊丽

中国名城 2018年12期
关键词:平江夜景苏州

徐俊丽

1 城市夜景观研究综述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景观在夜间的再造与诠释。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夜景观日趋复杂和多元。夜间景观需要通过人工光照来展现,因此,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照明密不可分。城市照明源于路易十四时期,最初是街道照明,把蜡烛或灯笼悬挂在横跨街道的绳索上。[1]19世纪,随着电灯的发明和照明技术的发展,城市照明开始具有景观价值。[2]20世纪20年代,纽约的城市夜景照明震撼了欧洲,由此推动了城市夜景观的营造并迅速传遍世界。随后,城市照明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城市照明不再停留在高照度的攀比,而是创造和谐的城市夜景观。[3]进入21世纪后,照明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夜景照明呈现出多彩、动态的照明效果,并成为城市夜景观的重要部分。

国内方面,关于城市夜景观的研究相对滞后,但却由来已久。我国自古就有赏月、观灯的习俗,并流传至今。因商业繁荣而出现的夜市,也推动了城市夜景观的发展。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以电力为主要能源的城市照明起步较晚。1896年,随着中国建成了第一座正规火电厂——上海虹口斐伦路(今九龙路)火电厂,电光源灯具逐渐进入我国的照明领域[4]。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夜景照明主要是道路的功能性照明,为的是满足出行安全,照明方式和技术都比较单一。1989年,随着上海外滩“万国博览建筑”泛光照明工程,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夜景观建设[5]。在上海、北京等城市景观照明的带动下,我国各城市纷纷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亮化工程”“灯光工程”“光彩工程”。城市夜景观的载体从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拓展至公共空间、绿化、水体、步行街等城市景观元素。城市夜景观的营造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近年来,以大型国际会议和赛事为契机,我国各地的夜景建设正迅速发展。随着高科技照明技术及智能化控制技术的推广,诸多城市夜景观趋同,城市逐渐丧失自身独特韵味,地域文化传承受到了很大影响并且这已然成为了我国城市夜景观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夜景观研究,对于强化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丰富市民及观光者的夜间活动,拉动城市经济,促进商业、服务、旅游等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2 苏州地域文化特色

2.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综合、抽象的概念,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的形成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要素: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前者包括城市的气候、地形、地貌、动植物等,后者包括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建筑特点及现代人为活动的结果。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地域文化是城市经历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苏州的古典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的历史街区充分展示着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姑苏水巷风貌和吴地风俗风情。此外,大量极具历史人文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古建老宅,散布在苏州古城区的各个角落。

2.2 苏州特色夜景观的重要载体

苏州夜景观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以苏州历史、现状和建设动态为基础,形成点、线、面结合,动态伸展的架构。[6]近年来,苏州国际旅游节、世界遗产城市大会等成功举办,推动了苏州夜景观的快速发展。苏州夜景建设发展至今,无论在夜景规划还是技术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照明方式单一,光色混乱,亮度等级缺乏控制,光污染现象普遍存在,更重要的是,在拥有丰富技术手段的今天,却创造了千篇一律的城市夜景。一味追求亮度,设计雷同,特别是灯光色彩方面,缺乏对苏州传统文化、地域精神的理解,造成了地方特色丧失。

城市夜景观不是对白天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白天景观的夜间重构。不仅要亮起来,而且要延续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符合城市整体定位。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致认为,依据城市独特的文化根源营造夜景观,才不会扭曲城市的历史和特色。因此,城市风貌区、公共活动区,重要边界,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是城市夜景观的主体和重点,[7]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设计,才能保证城市夜景观系统化、地域化发展。对于苏州而言,选择何种地段、何类建筑进行夜间形象塑造,是值得深思熟虑和审慎处理的重要问题。苏州古典园林、历史街区、传统建筑作为苏州特色夜景观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地域文化的关键。本文分别以网师园、平江历史街区、方宅为例,探讨地域文化背景下城市夜景观的营造。

3 网师园夜景观的营造

3.1 园林夜游

园林夜游,古已有之,主要是赏月和赏灯。夜游活动与园林夜景观密不可分。中秋之夜,借月造景,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多次提及。人们在园林中流连忘返,对月吟诗,池边赏月。元宵佳节,园林中点缀了各种各样的彩灯,营造出辉煌灿烂的夜间景观,与白日体验完全不同。园中夜游,以感受园林意境之美。

古典园林是工业文明以前的产物,甚少涉及夜景营造。长期以来,仅在白天开放,夜间关闭。随着时代的发展,封闭内向的古典园林空间逐渐变为开放外向的城市景观空间。苏州网师园在1990年推出了融历史、风景、文娱于一体的夜游项目,被国家旅游局列为旅游定点项目。北京颐和园作为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引入夜景照明以促进夜间旅游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古典园林中蕴含的文化景观价值和商业经济价值。[8]当夜景照明作为一种景观要素被引入到苏州古典园林之中,需要关注当代社会发展对其夜景观的新需求。

3.2 网师园夜景现状

网师园一直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范,以其小巧精致而闻名。作为唯一一个夜间对游客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积极举办昆曲、评弹等传统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缓解了日间游园压力的同时,扩大了参观量。然而,网师园夜景观现状(图3)却并不尽如人意:(1)夜景灯光处理粗糙,灯具裸露在外,影响整体效果;(2)局部环境亮度较低,在设施安全、文物安全方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3)照明方式单一,未能体现建筑空间、细节与夜景层次;(4)彩色光滥用,光色艳丽,破坏了园林的环境氛围;(5)夜间游览过度或不科学的照明方式,对园内大量古树名木的生长造成损害。总体来说,网师园的夜间景观能满足基本使用功能需求,但未能体现淡雅隐逸的园林意境。

3.3 网师园夜景观的意境营造

网师园夜游项目,经过多年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古典与现代兼容并蓄,园与曲相得益彰,有形的世界遗产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独特风格。为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其夜景观需要体现苏州古典园林文化与意境。(1)园林夜景观的原真性。通过严格控制灯光的色彩、亮度、配光曲线等,真实勾勒出苏州古典园林中景观元素的主次关系、空间构成。(2)展现古典园林意境之美。古典园林的夜景观营造,并不是简单的亮化行为,而是需要用光来表现其景观空间原本所蕴涵的审美情趣,并且顺应时间变化来体现其文化意境,以保证夜间园林景观不偏离原初的造园意匠、构图和意境,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夜色。(3)夜间游园策略分日常夜景和节日夜景。《佛罗伦萨宪章》允许园林进行有差别的日常利用与节日利用。[9]因此,节日活动相对热闹,可采用亮度较高,色彩丰富的照明,以营造欢庆热闹的节日气息。而日常夜景则相对幽静,建议采用低照度照明,有选择有控制地亮化景观要素,无需过多点缀,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

4 平江历史街区夜景观的保护发展

4.1 平江历史街区夜间环境调研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沉淀,是城市发展的独特资源,是彰显城市特色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划定了5个历史街区,分别为平江历史街区、拙政园历史街区、怡园历史街区、山塘街历史街区和阊门历史街区。其中,平江历史街区是古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具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和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10],夜间人流活动频繁。

在城市亮化的趋势下,日间独具特色的平江历史街区,其夜间景观正在逐渐消融。此外,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历史街区夜间风貌的关注不够,导致夜间呈现出杂乱无章的景象,这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也限制了历史街区的发展。经调研发现[11],街道与河道的夜间景观,主要依靠路灯、建筑照明的环境光形成。对于夜间商业价值低的历史街道,照度仅有几lx,连基本的功能性照明都达不到。而部分商业街区,水平照度高达300lx,整体路面的照度均匀度差。河道现状采用了线性灯带或投光灯的照明方式,但夜间效果显得单一、生硬(表1)。建筑的夜景效果缺乏整体控制,大多采用了局部投光、轮廓照明、内透光、灯箱等照明方式。其中,商业建筑为了招揽顾客,使用高亮度的灯具(高达30000cd/m2),户外广告的形式、色彩、亮度均未考虑与建筑本身的协调。非商业建筑的照明不足,处理简单粗糙,多以LED灯带勾勒檐部,或直接采用了裸露光源(表2)。公共空间的夜景现状,主要依靠周围建筑或景观照明,造成空间过暗,缺乏安全感。景观绿化的夜景,由于滥用了彩色光、动态光,其夜景观与传统街区环境不相协调。整体而言,平江历史街区的夜间风貌正遭受着巨大冲击,未能准确传达苏州传统文化,影响了古街、古建筑的保护。

4.2 地域文化在平江历史街区夜景观中的构建

历史街区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见证着苏州的发展历程。与一般街区不同,它们具有浓厚的历史原真性。为了维护这份原真性,需要在传承地域文化的背景下来推动夜景观的营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江历史街区夜景观保护发展的过程,即背后地域文化的构建过程。

表1 街道与河道夜景现状数据测量表

表2 建筑夜景现状数据测量表

图1 方宅立面及公共空间照明现状

图2 方宅照明改造设计图

4.2.1 实物景观

河道、街巷作为平江历史街区的主要轴线和边界,将街区中的建筑、公共空间、景观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因此,历史街区实物景观的夜景营造,考虑以河、街为骨架,以沿街建筑照明为核心,历史文物建筑照明为亮点,景观节点照明为点缀,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历史街区夜景形象。以灯光在夜色中重塑历史街区的道路、水系、建筑、公共空间、绿地等载体,并保证夜景观不偏离原初风貌,延续街区在夜晚的生命力。街区明暗控制方面,建议以居住主导街区的亮度应低于商业街区。色温选择方面,建议以暖色光照明为主,以配合历史古迹的氛围。关于彩色光在历史街区的应用,考虑到苏州黑白灰的整体建筑色彩,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彩色投光对建筑进行照明。对于规划中重点营造的商业照明区域而言,在特殊时段可适当放宽,有控制地运用彩色光、动态光。实物景观的夜间构建,以保护修复、最小干预、生态环保为原则,保护的同时适度发展。

4.2.2 非实物景观

平江历史街区夜景观的构建,不仅需要关注历史建筑、文物古迹、河道、街巷等人们日常可以触及的实物景观,还要实现文化意境、传统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实物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历史街区的夜间景观,通过灯光来传达街区空间原本蕴含的文化意境,并为居民和观光者提供与传统活动意境相符的生活场景。此外,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特别是评弹、昆曲、江南丝竹等传统戏剧、曲艺,或结合夜景灯光表演,或结合灯光节、灯光秀,形成富有特色夜景观的同时,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苏州文化底蕴。

5 方宅照明改造设计

5.1 传统老宅保护利用

苏州传统建筑数量多、规模大,是苏州古城风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针对钮家巷方宅,探讨传统建筑的夜景观营造。方宅位于苏州市平江路钮家巷33号,坐北朝南,东依平江河,四路四进,建筑格局基本完好,是较为典型的中等规模苏式民居建筑群,目前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00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改善民生、更新设施、修缮古建、整治环境、拆除违建”的原则,启动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根据《苏州市古建老宅保护利用规划》建议,方宅确定作为民居旅馆使用,经过全面修缮保护和基础设施改造,开设为平江客栈,恢复历史风貌,重现文化活力。平江客栈对游客和社区居民开放参观,国内外背包客、团体络绎不绝,成为平江路最负盛名的苏式民居旅馆。

5.2 照明改造设计

方宅原中路门厅为客栈入口。中路第二进大厅为总服务台,由此前往各个不同区域。中路第三进为商务中心,其他空间为客房。我们选取建筑群主轴前三进的公共空间及入口立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现状照明的调研与测量分析(图1-2)。首先,立面依靠灯笼提醒着客栈的入口位置。接着,进入第一进门厅,其照明设置较为合理,但整体亮度与第二进、第三进的主次关系并不明确。第二进大厅空间,主要由灯笼及屋顶的射灯提供室内照明,但光照强度不足,且现有照明方式并不能突出室内空间特色。第三进商务中心的照明现状较为随意,灯光与功能、空间并未产生良好的呼应关系。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光照环境现状问题,笔者制定了方宅光环境改造方案。基于方宅采用了功能置换,原有结构加固的方式进行了活化保护,方宅照明改造设计的概念延续了保护再利用的方式,在传统老宅中植入新的照明装置,旨在创造一种新旧对比。现代灯笼装置源自于平江历史街区的夜间景观,也是传统建筑的典型语汇。通过内置LED光源,可以演变为线性杆件发光,或单个发光面,或整个发光体。灯笼装置作为灯光载体植入传统建筑,一方面,改善了原本较为昏暗的公共空间,补充了方宅室内空间的光照不足;另一方面,针对传统建筑构造、装饰、细节的复杂特性,照明改造设计采用了对比统一的方式,植入简单又纯粹的方盒子,在传承古朴韵味的同时,使老宅焕发出新的活力。现代“灯笼”装置与传统建筑形成对比,又彼此相融。

6 结语

城市夜景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夜景观营造的同时,必须关注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当前,很多城市夜景观雷同,难以体现城市个性。因此,如何将地域文化精神融入到夜景观的设计之中,是当代建筑师、照明设计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网师园、平江历史街区、方宅的夜景观,探析地域文化视角下苏州特色夜景观的营造方法与策略,以期为城市夜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平江夜景苏州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不妨写夜景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鹰岩崖居——自在平江野奢酒店
Lightroom让夜景照片更通透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城市夜景
平江老街上的一抹风情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