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战斗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2018-12-13★
★
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在战火中诞生。68年多来,人民海军始终沿着党指引的航向,在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征程中不断实现战斗力的跃升。
一、能打胜仗是人民海军战斗力建设的根本目标
能打仗、打胜仗,是国家对军队的根本要求。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战斗能力、能打胜仗的强大海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战斗任务,始终是人民海军建设的根本目标。
人民海军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艰巨繁重的作战任务。边打边建,在战斗中锻炼成长,是人民海军创建时的突出特点。建国初期的形势要求,刚诞生的人民海军必须迅速形成战斗力,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粉碎敌人的海上封锁。1949年8月28日,毛泽东为华东军区海军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1953年2月19日至24日,毛泽东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先后为“洛阳”“南昌”“广州”等5艘军舰题词,内容都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鲜明地将抗御帝国主义海上侵略、保卫海上安全问题提了出来,成为人民海军战斗力建设的指针。1950年8月召开的海军建军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精干的海上战斗力量。”此后,海军指战员始终遵循党中央“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的要求,英勇作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视察海军时提出,海军建设要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要建设一支精干的、真正顶用的海军,能在现代化条件下遂行海上作战任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我国海上安全形势面临的挑战提出,必须把海军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海军必须具备遂行海上战役的作战能力,要为建设具有强大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而奋斗。胡锦涛对海军建设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明确提出海军要在提高第一岛链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的同时,逐步向远海防卫转型,提高远海机动作战能力;要按照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提高海军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建设一支与国家地位相称、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强大海军。历史表明,党中央一贯重视人民海军战斗力建设,要求建设一支能遂行海上作战任务,打赢海上战争,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利益的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鲜明提出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将其作为强军兴军的根本目标,而且还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对海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深刻指出:当前,国家安全威胁主要在海上,战略利益拓展主要在海上,军事斗争焦点主要在海上。海上方向在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和军事斗争准备中的地位显著上升。2017年5月,习近平视察海军机关时进一步强调,“海军是战略性军种,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载《人民日报》,2017-05-25。。海军作为维护国家海上方向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主要军事力量,必须贯彻新形势下的军事战略方针,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各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战斗力来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确保能够打赢信息化海上局部战争,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
二、武器装备发展是人民海军战斗力建设的物质基础
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要素,也是战斗力建设的物质基础。人民海军创建68年多来,始终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海军武器装备,使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跨越式发展,人民海军战斗力也得到了质的提升。
从1949年到1956年,人民海军主要通过缴获接收国民党海军舰船、整修改装商船渔船、从苏联和香港购买等方式,实现了武器装备从无到有的突破,组建了海军各兵种部队,形成了最初的战斗力,协同陆、空军解放了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和东沙、南沙以外的全部岛屿,并积极担负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西海岸抗登陆作战准备任务。
从1956年至改革开放前,人民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虽历经曲折,但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立足国内”“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按照装备建设“转让制造”“仿制改进”“自行研制”的“三步走”步骤,迅速提升了海军战斗力。1959年6月,海军党委集中讨论了海军建设方针和规划,明确提出“海军战斗力量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应寄托在尖端技术上”,应“尽快突破尖端技术这一关”,并在向中央军委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今后海军建设以导弹为主和不断改进常规装备,以发展潜艇为重点同时发展中小型水面舰艇”,形成“空、潜、快,以潜为重点”的装备建设指导思想,并重申武器装备“三步走”建设步骤。根据这一指导思想,1960年起海军先后开始仿制鱼雷艇、护卫艇、中型潜艇、大型导弹艇、猎潜艇、扫雷舰、火炮护卫舰等7种型号舰艇以及导弹、鱼雷、非触发水雷、双联装130毫米海岸炮等武器。1965年,海军制定装备科研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出研制具有比较先进水平的中型水面舰艇、中型潜艇以及核潜艇的目标。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虽有迟滞,但还是先后研制了第一代新型导弹护卫舰、中型导弹驱逐舰和常规动力潜艇、核动力潜艇以及各种配套新设备,在原有基础上大大提升了海军战斗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一支精干、顶用、具有现代化战斗能力的海军”要求,人民海军在对当时现有装备进行全面整顿和齐装配套的基础上,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新型武器装备科研试验。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海军已初步形成现代武器装备体系。90年代后,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争,海军装备发展转向高技术领域,一些高新技术成果应用到急需的海战装备建设中,一批“撒手锏”武器装备完成研制并列装部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海军现代化水平。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新军事革命发展和未来海上作战需要,海军确立了“发展新型武器装备、优化装备结构”的装备建设指导思想,武器装备加快向体系化、系统化发展,加快远海机动能力和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在信息系统融合的大趋势下,海军以信息化新装备为主加快了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同时,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水平不断增强,体系对抗能力不断提升,保障能力也不断突破。党的十八大后,在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目标指引下,海军先后入列一大批新型舰艇、飞机和雷弹,基本形成二代为主体、三代为骨干的装备格局,加快了体系作战能力的形成。056轻型导弹护卫舰密集下水,提升了近海防御作战装备的反潜、对海作战能力;052D新型导弹驱逐舰相继入列,增强了远海防卫作战中水面舰艇编队区域防空和对海打击能力; 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新型万吨级驱逐舰下水,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信息集成、总装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装备有新型防空、反导、反舰、反潜武器,舰上作战、平台和通信网络一体化集成,具有较强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导和对海打击能力,成为海军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的标志性战舰。同时,舰载战斗机批量交付,新型战斗机整建制改装,预警机、直升机也在更新换代。2012年9月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成为我国第一艘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进一步加大了海上防御作战纵深,标志着我国海军跨入航母时代;2017年4月第二艘航空母舰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新一代核潜艇等主战力量建设获得重大突破,使海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大为提升,初步构建起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要求相适应的海上作战体系。
三、加强教育训练是人民海军战斗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全面提升官兵的军政素质在战斗力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军队官兵的素质,决定战争的胜败、军队的命运。人民海军创建68年多来,官兵素质提升除了依靠战斗实践外,主要依靠教育训练。只有把教育训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才能使海军战斗力在武器装备不断更新、作战情况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得以维系和提升。
人民海军初创时,海军官兵主要来自陆军转隶人员、青年学生和起义的原国民党海军人员。作为海军骨干的大批陆军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低、不懂海军技术。为使其尽快掌握海军技术,完成繁重的战斗任务,海军开展了以单人应用技术为主的突击性技术学习,海军官兵驾驶、射击、飞行、布雷等技术明显提高。1952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海军开展了群众性的文化学习运动,帮助官兵补习文化知识。到1953年4月底,海军初小以下人员减少了30.2%,高小程度增加了28.84%,初中程度增加了1.36%。*杨国宇:《当代中国海军》,9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官兵文化水平的提高,为海军部队转入正规化军事训练,进一步学习海军技术,提高部队战斗力打下了基础。
从1956年起,海军教育训练开始有步骤、有系统地依照科目顺序组织实施,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符合人民海军实际的规章制度,并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训练任务完成。特别是1956年起开展的“技术能手”“一专多能”活动和1964年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开展大比武的群众性练兵活动,对提高战斗力起到显著作用。1957年9月海军军事训练会议后,海军军事训练转入到以战术训练为主,以合同训练为中心,加强了海上训练、远航训练、实兵演习。与此同时,海军院校在正规化军事教育方面也逐步形成了舰艇指挥干部三级(部门长、舰艇长、编队指挥员)培训体制和工程技术、专业勤务干部两类(高等和中等工程技术人员)培训体制。海军院校也发展到14所,专业110多个,在4个兄弟军兵种院校设置海军系,在12所地方高校设置51个海军有关专业*海军史编委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兵种历史丛书《海军史》,6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到1966年,海军院校共培训轮训各类指挥和专业技术干部1万多名,训练专业士兵近万名,为提升海军部队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现战略性转变后,海军教育训练提高到了战略地位,依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加速官兵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能在现代条件下遂行海上作战任务。为此,海军部队大力开展了现代条件下的战术技术新课题演练。20世纪90年代后,为贯彻“科技强军”战略思想,海军部队掀起科技练兵热潮,不断推动军事训练内容和方法创新。在内容上,重点要求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运用,突出侦察反侦察、空袭反空袭、干扰反干扰等问题研练;在方法上,发挥训练基地作用,加强海战场建设,广泛采用计算机及网络、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加强模拟仿真训练,开展网上训练教学等。党的十八大后,面对日益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人民海军着眼打赢信息化海上局部战争,强化作战需求牵引,按照习近平“强军兴国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的要求,不断加强教育训练,突出实战实训、联战联训。坚持“体系练兵”“背靠背对抗”,连续组织复杂电磁环境下战法训练演练,深化反潜、反水雷、对抗空战、陆特战队跨区训练、立体夺控岛礁等系列演训,强化“出岛链”“远海训练”,不断加大远海训练力度,组织“机动”系列远海实兵对抗演习,舰机合同编组出岛链训练,海军航空兵出岛链训练已成常态。突出“国际合作”“任务牵引”,通过执行远洋护航、联合军演、国际救援、医疗服务、撤侨护侨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提升部队远海机动能力,增强海军官兵专业素养和国际化素质。紧盯“创新驱动”“新装备训练”,重点围绕航母等新装备作战样式等使命课题研究训练,尽快使其成建制、成系统形成战斗力。航母编队先后圆满完成实际使用武器演习、跨海区训练试验任务,并首次远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航母战斗力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四、优化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是海军战斗力建设的组织保证
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是人与武器装备有机结合、生成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人民海军创建68年多来,根据海上方向的安全需求、海军的使命任务和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情况,不断优化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为海军战斗力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组织保证。
人民海军诞生后,在组建海军舰队、基地等各级领导机构的同时,迅速开始组建各兵种部队。从1949年11月组建第一支护卫舰部队开始,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第一支潜艇部队、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第一支高射炮兵部队、第一个雷达营、第一支岸防部队、第一支陆战队先后建立。到1955年底,海军先后组建了23个舰艇大队,6个航空师和2个航空独立团,19个海岸炮兵团,8个防空兵团以及各种专业勤务部队。在短短的6年中,人民海军建设已初具规模,初步实现了人和武器装备的结合,形成了战斗力。
1985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人民解放军实行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提高军队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自卫作战能力。海军依据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要求,部署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工作,研究如何解决目前“体制不够合理,机构不够精干,装备不够精良”的问题,制定了新的精简整编、体制改革方案。按照精干、顶用的原则,着眼于海军完成新时期使命任务的能力要求,对海军部队进行了编制体制精简调整。重点是调整海军部队编组、撤销部分装备老旧的部队,改革后勤保障、装备管理体制和院校、训练机构体制编制,撤并军以上机关内设机构等,减少领导指挥层次,对各种作战力量进行科学编成,突出海上作战兵力的建设,实现海军各兵种的比例,兵种内部各舰(机)种的比例,近海机动兵力与基地防御兵力的比例,水面作战兵力与空中、水下作战兵力的比例,战斗部队与后勤保障部队的比例,机关、院校与部队的比例,军官与士兵的比例等各方面的协调均衡发展。经过这次精简整编,海军各舰队主战舰艇部队的实力明显增强,新组建了作战支援舰支队,适应了未来信息化海战对后勤装备保障提出的要求。
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大举措。2015年11月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后,海军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实现海军组织架构历史性变革。根据习近平“要坚持体系建设、一体运用,调整力量结构布局,打造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的指示,人民海军按照调整优化结构、发展新型力量、理顺重大比例关系的要求,坚持需求牵引、体系建设、创新驱动,调整力量结构布局,有序推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近年来,在新型驱护舰船等井喷式建成入列、航母战斗力建设不断取得新跨越、海基核力量建设大力推进的情况下,人民海军力量编成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海上精锐作战力量成体系发展,远海护卫作战力量体系、近海防御作战力量体系、两栖投送作战力量体系和信息系统与配套保障力量建设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