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成果重在对接战场

2018-12-13李文文泮玉松

国防 2018年9期
关键词:化学家药方战斗力

李文文 泮玉松

《庄子》中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宋国有人擅长调制不让手皴裂的药物。得益于此,这家人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一位客人听闻此事后,表示愿意出一百金购买他的药方。宋人于是召集家人一起商量:“我们世代漂洗丝絮,所得也不过数金而已。现在只要卖出药方就能赚得百金,就卖给他吧!”客人拿到药方后,便去游说吴王。此时恰逢越国进犯,吴王便让他担任将领。吴国士兵涂上不皴手的药,冬天便不受冻伤所困,与越人在江上作战,结果大获全胜。

如同故事中的药方一样,任何一项成果,并不必然就能带来战斗力的提升。如果束之高阁、藏诸深山,而不是转化为军事技术、服务应用于战场,那它对战斗力就不具有贡献率。在现代社会,科研成果要转化成战斗力,从实验室到战场、从科技研发到工程实现,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远不是“最后一公里”那么简单。

早在190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就在实验室里成功设计了一套工艺流程,并申请了专利,成为世界上首位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在哈伯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博施领导巴斯夫公司的180多名化学家和1000余名助手,继续不懈努力、顽强攻关。首先,他们探索对空气进行深度冷凝,分离出氮气,并用水煤气制造氢气,从而设计出能够大量且廉价生产氢气、氮气的方法。其次,化学家们在做了6500余次实验、试验了2500余种物质之后,最终找到了有效而稳定的催化剂——铁和氧化铝的混合物。最后,使用耐高温高压设备。他们想到了大炮的炮管,于是委托克虏伯公司制造相关装置;运回后反复试验,又出现了新问题——氢气会腐蚀碳钢。为此,他们加了一层铁制的衬里。就这样,高爆炸药的主要原料之一——氨的合成制备的一个个难题终于被解决,完成了工程化。直到1913年,全球第一座合成氨工厂才建成投产,实现了产业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位主角哈伯和博施,于1918年和1931年分别获得了诺贝尔奖。

其他武备如雷达、原子弹、导弹、潜艇、战机、航母等,其研发过程无不是如此。探悉规律、掌握知识是一回事,而制成武器装备、再围绕这些武器装备性能构建相应的战术战略并最终形成现实战斗力,还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相较于前者,无论从人力、财力、物力上,都是一段更为艰巨而坎坷的过程。

但是,某些科研工作者对此似乎还缺乏足够的自觉和重视。习近平主席曾指出,我国一直存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他反复强调,“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不能“坐而论道、禁中清谈”。

简言之,在科技创新的链条上,申报奖项、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只是初步的成功,关键还是要转化应用——制成装备、形成战法、建立制度,使好观念、好成果进入部队,形成战斗力。唯其如此,才能推动军事变革,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化学家药方战斗力
喝中药要注意更换药方
提升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战斗力的建议
张老师的“药方”
祝贺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张展霞教授九十华诞
战斗力爆表的棘龙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立志终成化学家
化学中的牛顿
呵斥的代价
体育少年“战斗力”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