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医三个方面的特色

2018-12-12刘宏

医学信息 2018年17期
关键词:辨证中医西医

刘宏

摘 要:中医与西医是中国现存的两种医学,正确了解两种医学的关系对医生和患者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消除对两种医学,尤其是对中医的误解。深入了解中医,必须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不是东方与西方的关系,而是古代与现代的关系;②不能把中医的藏象与现代医学的脏器等同起来;③中医学的诊断是以“证”为单位,现代医学的诊断是以“病”为单位。

关键词:中医;西医;辨证;辨病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17.046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17-0145-04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two kinds of medicines existing in China.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edicines is very necessary for doctors and patients,and can eliminate misunderstandings of two kinds of medicines,especial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o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epth,we must clarify three aspects:①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no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②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not be equated with the organs of modern medicine;③The diagno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based on“certificate”,and the diagnosis of modern medicine is based on“diseas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stern medicin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Disease identification

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属于哲学范畴,因此,学习理解中医要用哲学的方法去理解和研究,即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例如,中医的脾脏堪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现代医学有些疾病,比如脾大性贫血严重者需要脾脏摘除,看似是一对矛盾体,因此笔者想通过三方面来探讨中医理论的特色。

1中医与西医

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不是东方与西方的关系,而是古代与现代的关系。

西医(Western Medicine)一词在中国被理解为西方的医学,从地理位置来讲,此说不无道理。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西医一词不足以涵盖自身的本质。因为形成这种医学的基础是现代科学,诸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等。这种医学当前已经超越了地域的界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应用,所以应该叫做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词被普遍理解为“传统的中国医学”,这是正确的。所谓传统,是指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传统医学不仅中国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按照比较通行的说法,世界上的传统医学体系主要有四个:中国传统医学、埃及傳统医学、印度传统医学和罗马传统医学。随着历史的变迁,后三个传统医学体系均已式微,惟有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经受住了数千年的考验而延续至今。

中医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衰,就内在因素而言,在于它形成了成熟的学术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是先进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都遵循对立统一的规律,中医的阴阳学说通过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全面地阐述了这一规律;②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中医的五行学说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展示了每一行都与其它四行存在生与被生、克与被克的关系,进而阐述了万物相关的观点。

中医属于哲学范畴,强调的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阴(实心的器官),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属阳(囊状的器官),因其功能以动为主。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依托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属人体的物质范畴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生命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以物质为基础的生理活动又不断对物质的新陈代谢起到促进作用。

中医还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邪气而言,阴邪偏胜会形成寒证,而阳邪偏胜则形成热证,如《素问》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1]。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是指正气而言,正气中属阴的部分偏衰会形成热证,正气中属阳的部分偏衰会形成寒证,如《素问》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1]。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纳为五个类别,这五个类别相互关联,相互资生或相互制约,形成了人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五脏的相生,肾五行属水,肝五行属木,水能生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以生肺金,肺金肃降以助肾水。五脏之间的这种相生关系,维持着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主疏泄,可以辅助脾土的运化,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五行学说还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五行学说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时,除了考虑脏腑本身的病变,还要根据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控制疾病的传变。《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2]。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条主线,把中医的临床经验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在现代医学大潮涌来的时候,没有像世界其它传统医学那样被冲刷殆尽,依然能在世界范围的现代医疗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2藏象与脏器

把中医的藏象与现代医学的脏器等同起来,是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常见误区之一。

中医学里面有肝、心、脾、肺、肾等名词,现代医学也有肝、心、脾、肺、肾等名词,但是同样的名词在各自的范畴当中所表述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可以是试迥然不同的。如果把中医学的肝、心、脾、肺、肾等名词和现代医学的肝、心、脾、肺、肾等名词直接对等起来,就犯了形式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现代医学的心,是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负责为血液运行提供动力。而中医的心,除了上述功能(心主血)之外,更主要的是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心藏神),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

再如,现代医学的脾,是二级免疫器官,负责B淋巴细胞的训导功能。而中医的脾,主要负责化生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精微物质(脾主运化),同时也参与防治血液外泄的功能(脾统血)。在现代医学看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脾破裂等),脾可以摘除,而人可以照样生存。但在中医看来,脾是万万不可缺失的,因为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而不同的脏腑、组织或器官生理功能各不相同,虽然功能不同,但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不可分割组成部分,他决定着人体内部功能的统一性。说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其病理变化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整体观统一性,是以五脏、六腑及经络系统的共同作用而实现的。经过系统的功能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内外形成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形成人体的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体脏腑组织在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同时,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作用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平衡。每个脏腑功能各有不同,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疾病辩证诊断时,中医学始终坚持从整体出发,用统一的观点分析判断局部病理改变和整体病理反应之间的关系。通常人体局部的病变,往往与机体的脏腑、经络、表里、阴阳的功能有关。由于脏腑、经脉、组织和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明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对症治疗。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这种治疗法则在就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1]和“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1]。

在中医教学中,有人把肝归入中焦,这违背了“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传统说法。究其原因,是把中医的肝和现代医学的肝等同起来。中医的肝、心、脾、肺、腎等五脏在中医临床实践当中所强调的不是它们的形,而是它们的象。我们在用到中医五脏等概念的时候,注意的重点不在于它们的物理形态,而在于它们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所能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那些现象。我们正是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来推断脏腑功能的病变、病位、病性和病势。这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藏象”。

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从千变万化的临床现象当中,找到人体内部和外部稳定的联系和特定的规律,以及对于特定疗法所产生的反应等,进而以肝、心、脾、肺、肾等五脏为中心整理而成的理论学说,这是中医特有的学说。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肝、心、脾、肺、肾等,是中医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与现代医学的脏器肝、心、脾、肺、肾等迥然不同,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正确理解中医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3辨证与辨病

临床医学首重诊断,中医学如此,现代医学也如此。中医学诊断在于辨证,现代医学诊断在于辨病。换句话说,中医学的诊断是以证为单位,现代医学的诊断是以病为单位。怎样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理解中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简单说来,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出现某些中医学所说的证;中医学的一个证,可以出现在现代医学某些疾病的某个发展阶段上。例如,现代医学的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它的峰极期常可出现中医学的肝胆湿热证,而在它的恢复期常可出现中医学的脾失健运证;而中医的肝胆湿热证不仅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某个时期,也可见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某个时期,还可见于急性胰腺炎的某个时期。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看,每一个病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如果把它们描述在坐标里,可以见到一条条走向各异的曲线。现代医学诊断的首要任务在于确认到底是哪条曲线。至于中医学的诊断,其着眼点不在于曲线,而在于曲线上的点。如果用城市公交图作比喻,现代医学诊断的着眼点在于确认到底是哪一条线路,而中医学诊断的着眼点则在于确认到底是哪一站。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可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常有人问这类问题,胆囊炎用什么方子?肝炎用什么方子?这是没有弄懂中医学辨证和现代医学辨病之间的关系。胆囊炎也好,肝炎也好,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可出现若干个中医的证,要想接受中医治疗,就必须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例如,胆囊炎患者如果出现肝胆湿热证,就当用清肝胆、利湿热的方子治疗;如果出现的是寒湿困脾证,则当用温脾阳、祛寒湿的方子治疗。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特别强调“此时此刻”的观念,亦即诊治的时效性。中医学把疾病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此证到彼证的变换过程。每一个证都代表机体所发生的特定的病理变化,及时确认这种病理变化并及时给予治疗,才能促使机体向着痊愈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黄帝.全本黄帝内经[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30,171,347.

[2]王洪图.难经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8.

收稿日期:2018-6-15;修回日期:2018-6-24

编辑/张建婷

猜你喜欢

辨证中医西医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