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
2018-12-12王忠宪
王忠宪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情况。方法:收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非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左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R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药物使用目标剂量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更加复杂,临床治疗难度更大,且治疗过程中需适量减少药物用量。
关键词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药物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是指心脏发生器质性病变逐渐恶化后的危险阶段,因此该病患者的病死率极高m。老年人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应引起广泛的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对5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5~77岁,平均(56.48±3.53)岁;病程1~13年,平均(3.95±1.30)年。另选同期50例非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3~78岁,平均(56.36±3.47)岁;病程1~13年,平均(4.31±1.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均被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②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均>60岁;③心功能分级Ⅱ~Ⅳ级;④主要的临床表现:乏力、呼吸困难、水肿,影像学检查显示左心室增大;⑤无阅读及表达障碍;⑥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患者进行激素的饮食指导,严格控制水、钠元素、钾元素摄入,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患者受到精神及心理上的刺激,积极预防感染。全部患者均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B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等。钙离子拮抗剂包括硝苯地平、尼莫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维拉帕米等。利尿剂包括呋塞米、双氯克尿噻等。ACEI制剂包括依那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贝那普利等。ARB类药物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坎地沙坦等。洋地黄类药物主要为地高辛。硝酸酯类制剂包括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常用制剂使用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R期间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常用制剂使用情况:观察组患者药物使用目标剂量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R期间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可能与老年患者自身身体机能减退和各器官功能下降有关,上述因素会引起患者机体代谢能力下降,使得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降低。与此同时,多数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使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症状不典型。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特点: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药物使用目标剂量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老年患者的用药需适当减量,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用药干预,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利尿剂:由于老年患者的代谢能力较差,因此选择利尿剂时应选择作用轻、排泄快的药物,同时注意减少药物使用量。②洋地黄类药物:老年患者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同样需要缩减剂量,剂量过大可能引起中毒。③ACEUARB:老年患者初始应用ACEI/ARB类药物时应减小药物剂量,随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加大药物剂量。④β受体阻滞剂: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排除相关禁忌证,应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负性肌力,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药物用量,药物用量不宜过大。总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自身機体机能逐渐下降,药物代谢能力不佳,因此在选用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调节药物剂量,并积极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积极预防不良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