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情境、巧提问、重表征

2018-12-12吴成业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零点小数课件

吴成业

一、文本的解读与设计

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看,人教版新教材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文本呈现的变化是比较大的:2001版教材中,小数的认识是借助货币单位“元、角、分”来建构的,并且出现了两位小数的学习内容;而2011版教材是借助长度单位“米、分米”来建构小数,新知学习舍去了两位小数的学习。这看似变化不大,实则变化极大。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看,“分”这个货币单位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已经消失,显然,不见得比长度单位优越多少;相反,长度单位由于在体育课中有所接触,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言,也许更容易使其进入学习状态。至于两位小数知识的删除,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遇到了瓶颈,不得不淡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数学学情是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南欲晓大胆地采用“米、分米”教学思路,做足“学生思维”的过程,做强“学生学情”的顺应,在平常易见的情境中引入教学,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生成知识,整节课简约而不简单、平实而不平淡,为一线教师如何上好常态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文本处理思路与课堂教学艺术。

二、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一)引入环节设计

数学应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中引入,从而为教学的铺开奠定基础。南老师以一种亲切的语言将学生拉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中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了整数1、2 、10、100,我们也学了分数1/2、1/3、1/10,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学生顺着南老师的思路看着课件,自然而然,整堂课犹如画轴慢慢地展开。

对于小数,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情境。于是,南老师出示四张图片,然后,适时抛出一个问题:“在商场、文具店、医院和车站,常常看见这些小数。静静地观察一下,小数跟我们以前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吗?”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却把学生引入了深层思考之中。有学生犹犹豫豫地说:“有小数点。”南老师马上接过去:“是的,她找得很准。小数点是小数的标志,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两个部分,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小数的初步认识要求不但要会认识小数,还要会读小数。从学情来看,很多学生已经会读小数。南老师在这个环节以快镜头的方式来处理,她说:“这些小数你会读吗?来试试看?”于是,让学生去试读。结果,第一个学生读对了。这时,南老师上课的细腻体现出来,她问:“你们读得跟他一样吗?”有学生说不一样,结果错误的读法出来了。让学生暴露自己思维的错误,将最大限度地利用错误资源,“化错为利”,深层触发学生的思考。当然,教学的评价要及时有效,南老师一句“同学们真了不起,读小数时,整数部分跟整数的读法一样,右边的小数部分就跟念电话号码一样”。生活味的话语,让学生舒舒服服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接着南老师出示了四张图片,说:“同学们,在商场、文具店、医院和车站,常常看见这些小数。”这样,就将同学们的思绪引到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环节设计

1. 0.1米的建立。

对生活情境的回顾,是为了教学任务的引出。南老师以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中来:“刚刚认识了小数,接下来我们看看王东的身高,它跟小数一样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时,课堂显得有点儿乱了。名师的课堂掌控魅力这时完美地展现出来了,南老师以一个四两拨千斤的问题,引领学生进入了深层思考状态:“那谁知道1米3分米到底长多少?”这时,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有的说“1米多3分米”;有的说“1米多一些”;有的说“1米30厘米”;也有的说“比1米多比2米少”。在学生充分感知大小的基础上,南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关键问题:“你能把1米3分米化成小数吗?”有一个男生在下面大声地叫道“1.3米”,南老师用一句“是吗”来回应,然后说:“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到底是多少呢?要想把1米3分米化成小数,我们先要把3分米化成小数,而3分米又要先从1分米=( )米开始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应善用转化这一数学方法解决遇到的新知识、新问题,从而营造出简约、大气的教学气氛。南老师的课之所以灵动简洁,就在于她善于分析学生学情,从而有效地把握教学起点,实现学生学习起点与知识逻辑起点的高效整合,最终实现大气、细腻的课堂教学风格。

图形結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绝招”,南老师在进行学情调查时,发现学生对“0.1米”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她做足、做细、做强这一知识学习过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打通学生思维的瓶颈,最终使学生有效地达成了知识的习得。

“我们请图来帮忙,你能从1米中找到1分米吗?”一个温馨而又适度的问题,将学生拉到学习进程中来,南老师的这一绝招,是她演绎出精彩纷呈的“绝活”之保障。自然,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出来。但教师应学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这个世界,多个学生多次地表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精细的“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南老师恰到好处地说:“这样我们得到1分米,原来我们学过还有用什么数来表示的呢?”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嚷开了:“1/10,1/10。”南老师马上顺其自然地接过来:“像这样的1分米是从1米里面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1份;那我们还可以说它是1米的十分之一。”这时,课件把1米平移下来,后面的这段话平移缩下来,就变成了1米的十分之一。这样形象生动的过程,无疑大大地加强了学生思考与学习的有效性。然后,南老师再以“1米的十分之一是怎么来的”的追问,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的有效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能促使学生深层思考。这时,南老师又问了个问题:“1米的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一米 ;谁能说说十分之一米是怎么得到的?”这时,南老师借助图形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十分之一米这个思考点,让后进生去重复这个问题,诠释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大众数学理念。这时,0.1米这一知识呼之欲出。南老师一句陈述性的话语“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再提升,然后以“现在你能说说0.1米是怎么来的?”再次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习得过程。

教学需要提升,有时教师要顺势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南老师这时抛出一个问题:“刚才我们在1米巩固里面找到了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哪位同学能说说它们在得到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自然学生会得出“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1份”这一结论来。在图形结合的数学教学策略下,学生稳稳地建立起0.1米这个概念,实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达成。

2. 0.1的建立。

如果这节课仅仅停留在0.1米这个层级,那么,教学无疑是低层次的,我们应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高层次的发展。南老师在这里设计了0.1的建立这一教学环节。

南老师这时又抛出一个极具思考性的问题:“刚才我们从1米里面找到了1分米,如果这条线段表示1分米,你能从中找到1厘米吗?(停顿)如果有一个1元,你还能找到1角吗?”课件马上出示1厘米与1角,学生陷入静静地思考当中,这确实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南老师接着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在1分米里面怎样得到1厘米?1元里面怎样得到1角?”学生结合课件准确地说出1厘米与1角的由来,为0.1这一概念的达成奠定了思维基础。

这时,需要教师的提升与归纳了,南老师又问:“我们都知道了,1分米里面怎么得到1厘米,1元里面怎样得到1角?如果我们把1厘米用分数来表示,用小数来表示,怎么表示呢?动手写一写。”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学材上写个不停。南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你这个0.1分米是怎样在1分米里得到的呢?0.1元呢?”让三五个学生说说看,最终为问题“0.1米、0.1分米、0.1元在得到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的解决铺好垫、搭好梯。自然学生会说出都是把它们平均分十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课堂教学也需要思维的发散,南老师以“除了这一段可以用0.1米表示,在这幅图里,你还能找到其他的0.1米吗?”这一发散性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引入深度思考的时空里。

课件演示0.2米的2格长度,南老师马上追问:“现在呢?”学生回答:“是0.2米。”问题需要碰撞,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南老师一句“0.2米是怎么来的”的问题,巧妙地将学生从0.1米的学习过渡到0.2米的学习,最终为零点几米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自然得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0.2米”这一要点来。接着,南老师再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那么,你还能在1米里面找到其他的小数吗?”这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最终为其他小数的理解找到有效的图形支撑。

(三)练习环节设计

练习不是简单地做题,而是在深层思考中达成知识的内化。南老师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练习的反馈、巩固、提升之功能。南老师这里放开来,让学生自己写小数,然后填在练习纸上,从而有效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接着,南老师将学生写的三个小数进行提炼,课件出示“根据图,快速地写出分数与小数”这一练习设计来,学生在下面安静地写,教师接着用课件演示及时地进行反馈。这时,南老师又抛出一个看似轻巧实则很有深度的问题:“我们的同学写得又对又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时有的学生说“十分之二是0.2,十分之四是0.4,十分之七是0.7”,也有的说“十几之几就是零点几”,还有的说“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取了几份就是零点几”,这些都是教师希望的答案啊,于是,一个追问出来了:“0.2、0.4、0.7这三个数在得来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都是把它们平均分成十份。”南老师及时跟进,给予评价:“说得真好,只要平均分成10份,几份就是零点几。”南老师在这里还设计了一个追问环节:“现在有一个零点几,要在方形图中表示出来,怎么办?”学生纷纷说要平均分成10份,随之课件出示平均分成10份的动态过程。

练习需要深化,南老师在这里设计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人也画了这样一幅图,你觉得它能直接用我们刚才学过的0.1、0.2、0. 3这些小数来表示吗?”结果,有些学生说能,有些学生说不能。这时南老师要求他们先交流一下,再回答问题,体现了教学慢的艺术,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有一个学生看出来了,说:“老师,不能用0.1表示,因为它不是平均分成10份,而是5份。”真好,说到点子上去了。南老师补上一句:“说说它表示的是多少?如果想要让它用小数表示,它还要怎样分?”大部分学生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哦,是五分之一,十分之二,用小数是0.2。”

所有的教学与练习,最终都是为例题的达成而铺垫。南老师这时候出示例题,问:“王东的身高是1米3分米,那用小数怎么表示呢?”学生在下面纷纷发言。这时南老师告诉学生,1米不用动了,我们只要思考3分米是0.3米,1米和0.3米合起来就是1.3米。一切的教学水到渠成、自然无痕。

(四)总结环节设计

课件演示古代两种小数的写法,然后南老师娓娓道来:“小数有悠久的历史,这是我们古代用小棒表示的小数,谁能猜出来?”学生在下面猜得可欢了。南老师加上一句深情的评价:“同学们,太厉害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最早离现在有1700多年。”

掌声响起来,南老师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这堂课。整节课简约、灵动,看似简简单单的设计,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给听课的教师以巨大的心靈震撼。

三、教学的反思与分析

(一)数形结合,突破教学的难点

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对于学生而言,如何理解0.1米,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一旦学生们真正理解了0.1米,之后的0.1、零点几的理解都是可以迁移的,因此,南老师将整堂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如何有效地理解0.1米上。如何高效地突破0.1米的学习?南老师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以1米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一米、0.1米这三个有梯度的学习小环节,来循序渐进地达到学习目的。无论是1米的十分之一,还是十分之一米,抑或是0.1米的学习,无不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充分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达成知识的习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南老师根据“学生对于小数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甚至一部分学生会正确地读些小数,但对于小数的含义,却是茫然不解”这一学情,将教学的重心下移至对0.1米的意义等小数具体意义的理解上来,高效地促成学生抽象出十分之一的意义,最终达成教学任务。当然,数形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抽象本质特征,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0.1米的意义,自然,教学的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二)有效表征,化解理解的难点

学生脑中的表征系统存在着概念表征系统、命题表征系统、表象表征系统、图式表征系统等等,这些不同的表征方式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十分之一的认识,应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有的学生用“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言语来表征,也有的学生用线段图、方形图来表征等等。不同的表征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0.1米这一知识理解的难点。南老师在教学中结合0.1米、0.1分米、0.1元,让学生在部分与整体的刻画中清晰理解0.1 的意义。

(三)循序设计,分化教材的难点

分数意义的感性认识是教材的难点。南老师在教学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分化教材的难点,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南老师采用“0.1米——0.1——零点几”这样三个有梯度的教学设计来分化教材的难点。南老师通过“你能在1米中找到1分米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先感性认识1分米,为后续学习奠基,接下来南老师重点处理“1米的十分之一”这个概念,有了前面1米、1分米大小的感知,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理解“1米的十分之一”是为“十分之一米”打好基础。显然,这个过渡做好了,那0.1米就呼之欲出了。从0.1米到0.1,是学生对小数认识的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南老师通过让学生比较0.1米、0.1分米、0.1元,然后抛出了“0.1米、0.1分米、0.1元在得到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它们之间的本质特征,最终学生得出它们都是0.1。0.1的建立是这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有了0.1的建立,零点几的建立自然水到渠成。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南老师没有刻意地安排新授环节,而是以课堂练习的形式予以安排,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它所起的素材价值是让学生记住它们得来的过程,最主要的是从线段图过渡到方形图。通过思考“0.2、0.4、0.7这三个数在得来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十分”的必要性。为了加强对比,还设置了一个“五分”图来对比,以“这个图能不能直接用零点几表示”来启迪学生进行有效地思考。一旦学生理解了零点几的建立,那么这節课的难点就轻松地被突破了!

猜你喜欢

零点小数课件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科数学第21题的五种解法
一类Hamiltonian系统的Abelian积分的零点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