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高效课堂

2018-12-12吕改云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旧知倍数新知

吕改云

我们一直在追求高效的课堂,试图让心脏健康,跳动有力,从而使这条生命线有着勃勃的生机。诚然,绝对无效的课堂是不存在的,而从低效,到有效,到高效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就现状而言,低效的课堂有,占极少数;有效的课堂比较普遍,真正做到课堂的高效则为数不多。

一、把握学科性质

如何做到高效?首先得把握住学科的性质,在小学,最为纠结的要算是语文学科了。笔者认为,直到现在很多语文老师没有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做什么?就是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就是要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走过曲曲折折的道路,被“风”刮得七摇八摆。上世纪八十年代,语文课更像是思品课,生硬的思想教育过了度。在启发式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语文课又像是思维训练课,师问生答,一问到底。本世纪人们呼唤回归语言的本真,语言课上要书声朗朗,以读为本。然而,语文教育还是显得浮躁,没有更多人静下心来思考、钻研,读什么?怎样读才能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读要有针对性的内容,读要有思考,读要有方法,读要有积累;读要与听,要与说,要与写的训练紧密结合。

把握住学科的性质,才不至于跑偏,这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先决条件。

二、深研教材,广备学生

高效课堂的诞生,就在于深研教材。怎样才算深研教材?笔者认为有这样三步台阶,第一个层次就是把教材弄通,能有条理地准确地讲解出来;第二个层次就是把教材挖深拓宽,能挖掘出这一知识点的专业性的知识链,能把这一知识点与整个小学阶段的相关知识延展成另一条知识链;第三个层次就是怎样“深入”之后而“浅出”。

“广备”学生,不是只备基础好的学生,也不是只关注基础差的学生,而是尽可能地面向每一个学生,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准确地预测到在学习新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五年级《3的倍数特征》的教学中,袁老师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有效地促进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你想怎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老师向学生推荐了枚举法。在总结3的倍数的特点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连,循序渐进,与学生的思维流程同步。第一步,老师让学生在百数图中圈出3的倍数;第二步,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和是3、6、9、12、18);第三步,仔细观察,又发现了什么(发现了这些数字和都是3的倍数);第四步,从反面验证一下你的发现。从大数验证一下你的发现;第五步,进一步完善,把各个数位简练成“各位”。

在这节课上,另一个亮点就是准确地预测到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教师通过练习设计用六个数字能组成几个3的倍数得出“与位置无关”。再如,让学生结合旧知质疑,为什么2和5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而3的倍数的特征要看各个数位?通过用小棒摆一摆,找一找,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温故的针对性

形成高效的课堂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缜密,并形成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体系。在数学课开课伊始,一般要安排一个5到10分钟的复习,仅仅是对旧知的复习吗?这一环节的价值何在?最近听了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8的退位减法》,教学的重点是形成方法,并强化练习,最终形成技能。师生共同总结了四种方法:拆十法,想加法,连减法,找规律法。其中大多学生习惯用的,也是比较好用的是拆十法和想加法。但在说算理这一过程中,拆十法说得不好;在实际计算中速度上不去,准确率达不到90%。当然,一节课的训练是有限的,我们还应该挖掘潜在的学力。如在复习旧知这一环节上就应该有针对性。我们不妨做这样的设计:一是巩固上节课9的退位减法,重点放在拆十法的算理上。二是巩固上学期的旧知8的进位加法,达到脱口而出。这样的铺垫势必可以放缓理解的坡度,提高计算的速度,为学生赢得更多的学习自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请不要忽略了課堂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一个细节,正是这丝丝入扣,扣扣相连,才形成了一个课堂体系。如果有一个扣没连着,如果有一条丝是断的,课堂就不会达到高效。

四、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中,高效的课堂才能实现。

怎样才能让老师的一言堂,转变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听众看客?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成为了教学改革的瓶颈!许多教改前沿的教育工作者,在艰辛地摸索着,提出了“生本教育”“自主教育”“双主体教育”等。理论基础有了,最难迈出的一步就是有没有勇气做,能不能静下心研究怎么做。有一天听了一节六年级的数学课《比例的认识》。是一节比较传统的课堂,老师思路清晰,把教学重点一一讲授清楚,然后设计了相应的巩固练习。在较为沉闷的课堂气氛中总是觉着缺点儿什么。缺的就是学生猎取新知的渴求,缺的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经历,缺的就是学生掌握了新知的成功体验。这是一节学生掌握起来相对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我们能不能勇敢地迈出这样一步:让学生先回忆旧知,由小老师们讲什么是比,演示怎样求比值,总结求比值的几类典型题;然后让学生先学习,自己来研究什么是比例,它与比的关系,以及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接下来选出自学成功的一组像老师一样讲给大家听,其他组可以补充、纠正、质疑,同时老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最后,老师出一组全面的梯度型的检测作业,是巩固,又是补漏,更是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积淀自主学习的信心。这是勇敢的一步,因为它有风险,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再回到老路上;这是艰难的一步,因为要研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

试想,这样的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怎能不高效?

猜你喜欢

旧知倍数新知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英语教学中旧知对新知的同化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