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书法—不只是尚意

2018-12-12雷爷说史

读者欣赏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书家黄庭坚笔法

雷爷说史

宋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是封建社会中国文人最开放的时期,它繁荣发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如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然而,宋代之后,封建文化由昌盛走向衰弱,因此,宋代书法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晋唐笔法与宋代书法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就著有《笔诀》,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决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直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最后韦诞把《笔诀》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可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论笔法,不得不提到晋唐。晋唐笔法之精妙在于绞转、裹束、衄挫的往复掺揉,线条无论起收行进,处处挣扎而又通透,此为笔法的最高境界。关于笔法,最精妙者还属魏晋,唐代只是对魏晋笔法的继承。从后世留存的晋唐法帖来看,尽管唐楷法度严谨,但笔法上仍大量使用侧锋,而使用侧锋则为魏晋书法非常重要的特征,陆续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书法墨迹可以说明这一点。

那么,宋代书法与晋唐书法又有何区别和联系呢?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曾云:“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这里所说的用笔,即指笔法。这句话,除了透露出他对书法的自信外,或许还能从中读出两点信息:一是黄庭坚认为“古人”的笔法比他所在的北宋好;二是当时的北宋像晋唐人那样真正懂笔法的不多。从黄庭坚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来看,能入晋唐笔法堂奥的,也就是他晚年所书行楷《范滂传》和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大量古代的法帖作比较,会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书法进入宋代,一方面,笔法单一而少变化,从而使书法缺少张力和含蓄;另一方面,书风写意而多变化,从而使书法更接近平民百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宋代书家对晋唐笔法认知的缺失,其次是毛笔的变化。宋朝始,笔毫材料出现了以羊毫为主的软毫。清代书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学书要识古人用笔,不可徒求形似……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缺少笔法的口传身授,又使用了与前人不同的书写工具,加上审美趣味的改变,宋代书法已与晋唐书法逐渐拉开距离,侧锋使用已不那么自然和普遍。做得较好的,仅宋初李建中、林遒和“宋四家”等为数不多的书家。“宋四家”中做得最好的,是苏轼。黄庭坚在《山谷题跋·跋东坡墨迹》中评价东坡的书法:“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苏轼放怀山水,超然物外,作书法既得晋韵,又深谙唐法。

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宋代是晋唐书法与明清以后书法的一个分水岭,晋唐书法以侧锋取胜,而明清以后的书家则多只知书法之中锋而不知侧锋几何。同时,由于笔法的缺失,也使得宋代书家追求书法的另一个层面,即更注重性情。宋代书法“尚意”除了文人的世俗化原因,笔法技巧的相对单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宋代名家与“尚意”书风

自唐安史之乱至宋,数百年的战乱纷争,导致书法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一介武夫,对书法未给予重视,更没有采取唐代那样的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这样,宋代书法在延续晋唐余韵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点:一是由于笔法的缺失,少了唐人严谨的法度,而是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吾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宋初书家,杰出者有徐铉、李建中。李建中传世作品有《土母帖》《同年帖》,直追晋唐。然而真正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还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后世亦有人说是蔡京)。

从“宋四家”的生活年代来看,自真宗到徽宗时期,经历了北宋的大部分时期,从书体看,行、草、楷诸体具备,四家既是同代人,又有先后之分,相互影响,相互论评,都体现了“尚意”的特色,发挥了各自的个性,体现了书法的意境和意趣。苏轼是宋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艺术家,其书法远学“二王”,近接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杨凝式诸家,结体笃实,笔墨润朗,擅长行、楷,而以行书最多。代表作有楷书《柳州罗地庙碑》《丰乐亭记》,行书《赤壁賦》《黄州寒食帖》《李白仙诗卷》《新岁展庆帖》等。黄庭坚视苏轼为师友,书法受其影响,但功力稍逊,参阅其他而自成面目,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开合有度。黄庭坚草书优于行书。四家独黄庭坚以草书雄视当时,沈周称他为“草圣”。《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白忆旧游诗帖》是大草,以侧锋为主,运用自如,变化万千,既体现了传统笔法,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代表作还有《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诗帖》等。米芾学书勤奋,师承广泛,“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时人称“集古字”。米芾书法得“二王”精髓,结体欹侧多姿。虽然其人自视甚高,用笔有“八面出锋”之说,事实上其才情外现,与古人相合,但缺少含蓄与内敛。其代表作有《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个人认为,能真正体现米芾书法水平的,还是《英光堂帖》所录。蔡襄一生仕途顺利,对书法尤其是楷书下功夫很深,可以说他是宋代继承古法笔法第一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从留下来的蔡襄墨迹看,其笔势最优,如他的行楷《澄心堂纸帖》《虚堂帖》《山堂帖》,行草《脚气帖》《中间帖》《扈从帖》,草书《入春帖》《陶生帖》等,湿润婉转,韵味蕴藉。

宋徽宗崇尚艺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其所创书体“瘦金书”,峻爽有致,清新秀雅,别具一格,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宋代文人书家甚多,如文仝、文彦博、林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洵、司马光、王安石、张舜民、蔡京、蔡卞、薛绍彭、米友仁、叶孟得、赵构、陆游、范成大、朱熹、吴说、张孝祥、文天祥、姜夔、吴琚、魏了翁、张即之、赵孟坚等,各自成面目。

南宋书法延续了北宋书法“尚意”的特点,但由于笔法的进一步削弱,再也没有出现北宋那样的书法大家,仅行书成就尚可称道。当时有影响的书法家有赵构、张昂之、陆游、张孝祥、范成大、赵孟坚等。

从一定程度上讲,宋代书法之“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一个创作理念上的更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宋代书法之“尚意”,是对晋唐笔法缺失后的一种无奈选择。既然笔法方面不能更好地继承,强化书法的个人意趣就成为当时乃至宋以后书家的内心追求,这样书法在晋唐笔法削弱的时候,仍保持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唐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书法之所以对宋人影响最大,并不在于二者严谨的笔法,而是在法度之外更多得几分意趣。另外,大批文人、诗人、词人在书翰交往或诗歌唱和中,更注重趣味,而缺少理性。所谓顾此失彼,对意趣的过分追求,却在无意中削弱了对笔法的继承。宋代之所以没有篆书、隶书和楷书大家,既是时运使然,亦与当时书家群体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中国书法及宋,乃一大转折:艺术性这一“因子”,从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宋人传世的大批墨迹如书札,更多体现的是书家有意或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个人性情。

宋代法帖与后世书法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太宗喜欢书法,派人购摹历代帝王名贤墨迹,又命侍书王著整理编刻了一部法帖,赐给大臣。这部法帖因为是在淳化年间所刻,所以被称为《淳化秘阁法帖》。这是宋代最早的法帖。此帖共10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古代名家法帖,第六、七、八、九、十卷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占了一半,所以宋初的书法风格深受“二王”的影响。作为临摹而刻制的法帖,虽然不能与名家书法作品原作相比,而且王著编刻《淳化秘阁法帖》时也时有谬误,甚至有些刻帖并非书家原作,但还是比较系统地收入了大量古代书法作品,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书法资料。

有了法帖,便打破了学书必真迹的限制,同时也打破了前人法度,更加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和创新,从而开辟了书法的新天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因为有了法帖,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前人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学书之人不依附于哪一家,却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更关注书法之表象,而忽视书法的内在精神,书法从此变得更加世俗化。此后,人们争相仿效,刻帖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以及《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宋代法帖推動了书法艺术的再次繁荣,又加上宋代与唐时间相距并不遥远,世间的晋唐先贤书法作品有很多就这样留存下来。除了晋唐先贤的书法作品外,还有不少宋代名家尤其是“宋四家”的书法也通过法帖留存下来,如《西楼苏帖》《英光堂帖》《绍兴米帖》《郁孤台法帖》等,充实了中国书法宝库。然而宋代法帖重刻、翻刻者居多,尤其是进入南宋以后,仅以《淳化秘阁法帖》来说,就达几十种之多。法帖既多,让学书者目不暇接;法帖既多,从而使过去以晋唐笔法为基调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法帖既多,又难免良莠不齐,真假相掺。由于当时学书者眼光有高低,取法有高下,甚至将差帖奉为至宝也有之,这在客观上导致后世笔法的混乱,使得晋唐笔法进一步衰弱。虽然北宋时期“宋四家”时(仁宗庆历到神宗熙宁、元丰年间),他们力主由唐溯晋,摒除帖学,宋代书法曾为之一振。只可惜,这种局面也没有保持多久,由于政局不稳,战事频发,南宋书法并未很好地延续前朝宋四家之风气。

米芾在《书史》中分析说:“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后,如《书林藻鉴》所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多了。所有这些,都限制和影响了宋代书法的发展。但不管怎样,由于宋以前的墨迹如凤毛麟角,有的还真伪难辨,宋代法帖毕竟保留了许多好的书法范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后世的书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许多书家从中汲取了养分,一千年来,不乏其人。可以说,宋代法帖是上窥晋唐笔法门径的重要基石,即使是到了考古和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同样应该珍惜。

猜你喜欢

书家黄庭坚笔法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白饭、皛饭与毳饭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从棋品看人品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早期书法史著述 北窗读记
《左传》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