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
2018-12-12李玉田
中国山水画独具面目,故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最具典范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承载丰饶的中国文化内质。面临瞬息万变的当代信息社会、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及现代人迅疾、焦躁的生活,创新乃为当代中国山水绘画所面临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既需继承中国画传统优秀笔墨形式,又需画家博古通今,以增学养,更需怡情悦性,滋养画家人品。再次,若使画面不落恒溪,写生亦于创作其功尤伟,写生可积累、丰富创作素材,使创作靈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独特的风格与审美情趣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多种文化滋养与融汇的中国绘画成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立成为一门画类于公元400年前后,魏晋南北朝年间。其时戴安道《闲游赋》言山水画“冀顺资和,涤除机心,容养淳淑,而自适尔”,①已认为山水画具寄情、悦意、畅神之性能。而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也言“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②再到清时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及至今日中国山水画众彩纷呈,且在漫长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伴随着理论的兴盛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深悟中国画内核的历代画家们创作了一幅幅山水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画所内涵的价值理念。
时至今日国运昌盛,艺术大兴的时代,中国山水画更需继续继往开来,拓新领域,创作崭新的作品,尝试新的审美体验。石涛言“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③今犹震耳发聩。
中国山水画的根基——继承
石涛所言“借古以开今”,是每个时代山水画家都需面临的问题,在现代瞬息多变的电子信息时代,当代画家所面临的创新与变革形势更是无比严峻。而中国山水画唯“借古开今”,继承传统,才能使中国山水画创新成为有本之木,有泉之水。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地从历代中国画中汲取养分,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核,此乃中国画真正的创新。“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④故可认为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基础。
继承传统,首先需眼、手相契,即眼能欣赏、品读作品,从作品中汲取优秀传统养分,提高对中国山水画的认知。眼高后手才能经过训练,提高手上功夫,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而绘画功夫,即从绘画技术层面剖析,临摹为积累功夫的最佳手段,也为领会传统之根本。山水画能表现丰富的人类思想感情,而画面丰富的表现能力是借助于笔墨语言表现的,临摹则能解决笔墨技法问题,使前代先贤优秀笔墨得以传承。故临摹首先需汲取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如纷繁复杂的中、侧、提、按、泼墨、积墨以及皴法等,且与构图相结合,更能表现神韵与气势。而正是通过临摹才能更好地继承与汲取历代中国画优秀技法与营养,为进一步创作做好丰沛的储备。
其次,学养也是每位画家需终生孜孜不倦丰实自己的必要素养。当代画家陆俨少曾言中国画是“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四分读书”,将画家的综合修养提高到无与伦比的地位。
作为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的中国山水画,它所涉及的领域及所承载的博大文化非空中楼阁,需丰沛文化养分的滋养。这就对当代画家提出极高要求,必须储备丰富的知识和极高的修养。例如与中国绘画呈“姊妹”艺术的中国书法艺术,历来在中国绘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中国绘画画面完整形式“诗、书、画、印”中必须书法题词落款外,书法的笔墨技法更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丰富、扎实的给养。此外,中国独特的文学、历史、哲学、戏剧、音乐、民俗等知识都为中国山水画创新提供最具特色的文化。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创作者传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一种手段,中国山水画也不例外,同样为画家表达自己人生体味及情思的一种形式,宋邓椿《画继》就认为“画者文之极也。”⑤而画家要游刃有余地表达所思所想,需要具备基本的绘画技法外,更需具备丰沛的综合素养。只有坚实综合素养的供给,画家才能“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创新才能落在实处,作品才能格高意远。
再次,画家的人品修养也是创作不可或缺的要素。宋朝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将画品与人品密切相联,认为“人品即以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即以高矣,生动不得不至。”⑥此论调历代已达共识,认为人品是个人修养、画面格调的反应,而高尚人品的形成乃需浑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阅历,正所谓“腹有诗书容自华”。丰沛的文化知识积淀,可为画家提供宏阔的视野和丰厚的人文积累;而现实生活的历练,则可为画家人文阅历的体验提供切实的人生体验,从而才可达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⑦的境界。优秀画家的品格,不仅指引着艺术创作方向,而且以独特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着大众,使独立的高士悠然之气和刚直正义之气得以传承和弘扬。
笔墨当随时代——写生
具备以上素养后,中国山水画创作还需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创作观念,需用心体悟自然,体味宏大的生命内在规律,并将之贯穿于自己的创作中。同时,由移风易俗可见时代不同文化内涵有别,迥异的时代文化造就不同朝代的风情与心境,而作为“言说”创作者意志的表现手段之一的中国山水画,更要求画家深入生活,体味人生。历代以来中国山水画皆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将画家的心灵融汇于大自然中,从而获得汲之不尽的创新源泉。
而感悟生活则须面向大自然写生,通过大量的写生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将笔墨与时代相契合,做到“笔墨当随时代”。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也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为得。”⑧显见山水具备不同面目,需画家深入探寻其不同风味。写生,认识自然的同时,更为创作搜集素材。在写生时抽取物象的特有形质,概括物象的神态,并融汇不同画家自我感悟,以画家的审美体悟对物象进行筛选取舍后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言,绘画技巧将不同地域特质表现于纸端。这就为画家提供了弥久愈新的画面样式与鲜活生动的情感体验。同时,写生的对象经过画家笔墨的转换后还需更进一步积累于心,娴熟铭记,以便创作中随时“调取”。随着大量积累、丰富,“胸有丘壑”,胸藏千山万水,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才能在创作中萌发“灵感”,创作出深入生活,有人生感悟、震撼人心灵的作品。如清代石涛就大力提倡“我用我法”,并要“搜尽奇峰打草稿”,搜取各种面目之峰石为我所用,已契合当今写生之意,而“山川与我神遇而迹化”则含写生物象与画家情思相碰撞,融汇后以笔墨加以表现的思虑。
当代画家在写生中更应关注当下社会环境,择取富于当代社会表征的主题与符合自己秉性与情感的物象,在写生中应对现实生活与社会状况有深入思考,承担应有社会责任,对当代历史应有正确的反应与感受,涂写当代人文精神。同时,笔耕不辍,以个性化的绘画符号语言,或借鉴书法笔墨线条塑造形神之韵,或感悟自然缤纷色彩渲染意境,或摄取自然的丰富性体味别开生面的新图式及“图说”语言,经画家主观能动的艺术融汇,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起到正确的文化引领。
总而概之,中国山水画继承与创新是历久弥新的命题,继承需传承传统优秀笔墨技法与形式,还需丰富精博的思想学识与深厚扎实的素养,高贵独立的品格,并结合精准巧熟的写生和丰沛鲜活的艺术感受,以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创作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①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P2250.
②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P631.
③杨成寅.石涛画语录图释[M].浙江:西泠印社, 1999.7. P74.
④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9.P350-352.
⑤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P75.
⑥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P59.
⑦《画禅室随笔》选自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P730.
⑧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P631.
作者简介
李玉田 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西安市中国画研究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