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8-12-12洪欣邓淑珍

当代医学 2018年34期
关键词:占位性符合率囊肿

洪欣,邓淑珍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西 抚州 344000)

肝脏占位性病变为肝脏部位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包含肝血管瘤、肝囊肿及恶性肿瘤转移瘤、肝癌等,其中恶性病变转移率高、病死率高,且病灶较为隐匿,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错失最佳手术治疗时机,提高病死率,因此及早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做出诊断,并鉴别区分出其病变性质,对临床选取合理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1-3]。超声、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为目前临床鉴别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常用影像学检查技术,均具有一定检出率,在发现病灶、明确病变性质方面各有所长;但肝脏占位性病变种类多且复杂,缺乏特异性表现,往往表现为相似的影像学特征,鉴别诊断难度较大,常规的影像学检查难以对其作出准确的评估判断[4]。DWI可通过测量ADC值,明确不同性质的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有学者指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获得的定量参数可对受检者循环功能及微血管结构作出无创定量分析,提高诊断符合率[5]。基于此,本研究将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与DWI联合应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中,探讨二者联合使用对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1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女30例,男41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0.60±10.20)岁;病灶直径1.4~12.7 cm,平均直径(3.90±1.29)cm;其中肝血管瘤27例,恶性肿瘤18例(转移瘤12例,肝癌6例),肝囊肿26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知晓本研究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传染性疾患;哺乳期女性或孕妇;植入心脏起搏器者;合并幽闭恐惧症者;体内装有铁磁性物品;排除需术后切片病理检查者。

1.3 方法 检查前叮嘱患者检查过程中所需注意事项。①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1.5T高场MRI,平扫层厚5 mm,层间距1 mm,矩阵256×256,短时反转恢复序列脂肪抑制包含T2WI、T1WI,体部DWI:层间距6 mm,层厚2 mm;轴位采集30~40层,SNESE加速因子2.0~3.0,采集次数4~8次,部分患者实施全身大范围多部位扫描,扩散模式:设定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0,800)s/mm2,最大b值为800 s/mm2,采集1次,18~36 s扫描时间。②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使用SIEMENS 1.5 T双梯度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上腹部三期扫描,采用T1 Vibe序列三期增强扫描。磁共振对比剂(GD-DTPA)用量:15 ml,速率2 ml/s。技术参数:TR 4.9 ms,TE 2.4 ms,NSA2,带宽243.2 Hz,翻转角70度,FOV 30~40 cm,矩阵 256×320,层厚3 mm,层距0 mm,加速因子2.0。扫描延时时间:对比剂注射后,监控主动脉,造影剂到达后让病人做吸气、呼气和屏气准备,开始扫描,每个动态时相16 s,间隔20 s,共扫三个动态时相(轴位),并加做冠状位,有时加做延迟期。三个动态的净扫描时间为65 s。

1.4 图像分析处理 将ADC图像作为测定平面,ADC值作为弥散程度大小指标,病灶最大层面上测量3次ADC值(取平均值),观察肝脏占位病变的三期强化形式、特点及强度,进行后处理,分析确立强化曲线类型。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包含三种:Ⅲ型缓慢型(下降与上升速度均较慢)、Ⅱ型先上升(快速)后下降(缓慢)、Ⅰ型迅速上升、迅速下降。

1.5 观察指标 肝脏不同占位性病变ADC值比较,诊断符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肝脏不同占位病变ADC值 肝囊肿患者ADC值高于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及肝癌,肝血管瘤的ADC值高于肝转移瘤及肝癌(P<0.05);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癌及肝囊肿周围肝组织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2 诊断结果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DWI对肝血管瘤、肝癌、肝囊肿诊断符合率均为100.00%,对肝转移瘤诊断符合率为91.67%,其中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DWI对肝血管瘤诊断符合率(100.00%)高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单一诊断(77.78%),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DWI对肝转移瘤及肝囊肿诊断符合率(91.67%、100.00%)高于DWI单一诊断(41.67%、65.38%)(P<0.05),见表2。

表1 比较肝脏不同占位病变ADC值(±s,×10-3mm2/s)

表1 比较肝脏不同占位病变ADC值(±s,×10-3mm2/s)

组别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癌肝囊肿F值P值例数27 12 6 26占位性病变1.89±0.43 1.18±0.25 1.10±0.35 2.60±0.61 32.637 0.000周围肝组织2.15±0.27 2.19±0.31 2.20±0.28 2.18±0.30 0.093 0.964

3 讨论

超声检查为目前临床诊断肝脏病变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简单便捷、禁忌证少、费用低廉等优势,但易受受检者肥胖、肠道气体等个体差异影响,不利于病灶的定性,存在一定漏诊率[6]。CT检查相比于超声检查不受患者肠道气体等影响,在检出病灶及明确病灶侵袭范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其检查过程中需使用较大剂量的造影剂,不适用于过敏体质者,存在一定局限性[7]。

表2 诊断结果[n(%)]

DWI是一种基于活体内水分子弥散运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病变组织中水分子运动敏感度高,机体一旦发生病变,其组织中水分子便发生改变,呈现出不同于正常组织的图像,通过测量ADC值等参数有助于医生评估受检者相关病变组织的性质及分化程度;同时该影像学技术可将受检者组织器官解剖特点清晰显示出来,为医生评估患者病变部位、性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DWI对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发现肝囊肿的ADC值高于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及肝癌,肝血管瘤的ADC值高于肝转移瘤及肝癌(P<0.05),说明肝囊肿与肝血管瘤的ADC值高于恶性肿瘤(肝转移瘤、肝癌),并随病情恶化不断降低,究其原因为:原发性肝癌细胞增殖迅速、密度高,水分子运动受限,导致其ADC值较低;肝转移瘤由于癌细胞发生转移,致使水分子运动范围扩大,ADC值测量过程受限,因此,ADC值亦较低;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患者血运一般较为丰富,水分子弥散运动迅速且自由,故ADC值较高,因此,临床可依据ADC值对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类型及性质作出准确评估。但DWI由于受信号丢失、伪影等因素影响,导致对肝脏占位病变的检测存在一定的偏差,存在一定误诊、漏诊率,需辅助其他影像学技术提高诊断准确率。

MRI相比于CT等影像学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可利用血管生成理论,评估病灶微血管生成情况,同时其可通过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肝脏病变强化类型,采集达峰时间、曲线斜率等参数,有助于区分肿瘤良恶性及血供特征;但该方法所获取的参数均为半定量参数,难以真实反映病变组织血管通透性及血流灌注情况。学者李大林[8]研究发现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对肝转移瘤、肝脓肿、肝血管瘤等肝脏占位性病变作出准确鉴别评估,可使肝癌检出率提高10%左右。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作为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一种,可规避普通螺旋CT扫描速度慢的不足,在一次屏气的情况下对受检者整个肝脏进行扫描,完成造影剂注射后可实施动脉期、延迟期、门静脉期不同增强时期的扫描,不仅可将患者肝脏各部位组织器官密度、形态情况清晰显示出来,且可观察患者血流动态,从而为医生评定肿瘤组织微血管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依据;与DWI联合使用可弥补各技术的不足,提高肝脏占位性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发现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DWI诊断对肝转移瘤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1.67%,对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诊断符合率更是高至100.00%,优于各单一诊断,可见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与DWI联合对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检出率。

综上可知,不同肝脏占位病变的ADC值不同,采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DWI诊断,可提高诊断符合率高,具有较高诊断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占位性符合率囊肿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哪些表现提示我们得了巧克力囊肿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会厌囊肿术后并发会厌部分缺损1 例
横卧哑铃形Rathke囊肿1例
骨内腱鞘囊肿的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