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种时期与密度对晚播稻茬麦淮麦32群体素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018-12-12王静静杜洪艳孙善国王素霞李东升
王静静,杜洪艳,孙善国,张 鹏,王素霞,李东升
(江苏省连云港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连云港222248)
播种时期和密度确定是小麦栽培过程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因为播种时期和密度不同会给小麦造成不同的生态环境,使生育过程出现差异。研究表明,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减小,影响了冬小麦的光合生产效率,从而影响籽粒产量[1],而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是提高晚播小麦产量的基础,且不同穂型冬小麦品种,可以选择适合的播种时期、播种量,以达到高产的目的[2-3]。同时,成穂数对晚播稻茬麦产量的影响最大,是晚播稻茬麦由中高产提至高产的最主要途径[4]。近年来,受气候影响,苏北地区稻茬小麦播种时期一再推迟,传统的播种时期和密度配置已不再适应生产需要。前人对于淮麦32的高产栽培研究多集中在适播期[5-6],而对于晚播期栽培措施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苏北地区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稻茬小麦播期一再推迟而相应栽培措施尚不完善的问题作为出发点,探讨了不同播种时期与密度组合对苏北地区主推品种之一的淮麦32产量及产量结构构成的影响,以便为其在生产上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江苏省连云港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 6#地(34.55°E、119.34°N)进行,所选地块基本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品种为淮麦32,分蘖能力中等。人工小区播种,播后灌溉。试验时间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时期为主区:11月15日、11月25日和12月5日;以播种密度为副区:11月15日播种密度为375万、450万、525万、600万株/hm2,11月25日和12月5日播种密度分别为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每个小区面积均为20 m2,行距为15 cm,3次重复,重复间分别设宽40 cm走道,四周设保护行不施肥。各处理施纯 N 22.25 kg/667 m2、P2O56.9 kg/667 m2。一生灌溉2次:出苗水(各播种适期播种后立即灌溉)和拔节孕穗肥灌溉(3月25日);一生化除1次,防病治虫3次。
1.3 数据记载与统计分析
记录各处理生育进程、群体茎蘖动态、室内考种、产量及产量结构。数据采用Excel 2007、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时期与不同密度处理下淮麦32的生育期
由表1可知,小麦生育期的变化主要受播种时期的影响,不同密度水平对生育期基本无影响。播种时期推迟主要对小麦前期营养生长阶段产生影响。11月25日与12月5日播种的淮麦32的营养生长阶段,分别较11月15日播种处理缩短11、19 d,而生殖生长阶段基本保持稳定,从齐穂期至成熟期均在40 d左右(表1)。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各生育期均有所推迟,但由于小麦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温度较高,小麦抽穗扬花及灌浆较为集中,成熟期相差不大。同一时期不同密度处理,植株株高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不同播种时期处理则为播种早的株高较播种迟的高。
表1 不同处理淮麦32相关农艺性状及生育期
2.2 不同播种时期与密度处理对淮麦32群体动态的影响
由表2可知,各处理因播种时期相对较迟,以主茎成穂为主,冬前无分蘖产生,进入越冬期后,温度较高,总茎蘖数开始不断增加,至起身期或拔节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呈明显单峰变化趋势。同时可以看出,各播种时期的最高密度处理在起身期分蘖就达到了最高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总茎蘖数及最终成穗数也随之增大,但总成穗率则有所降低。
2.3 不同播种时期与密度处理对淮麦32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播种时期下各密度处理的小麦成穗数均随着设定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穗粒数则随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千粒质量处理间差异较小,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略有下降,穂粒结构的规律性变化充分体现了作物本身的调节适应能力。播种时期为11月15日时,密度为525万株/hm2的组合产量最高,其次为密度600万、450万株/hm2,密度为375万/hm2的处理产量最低,其中,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的产量差异不大,说明播种时期为11月15日,密度在525万、600万株/hm2时产量比较稳定。播种时期为11月25日时,密度为600万株/hm2组合产量最高,其次是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以密度为525万株/hm2处理的小麦产量最低。播种时期为12月5日、密度为525万~750万株/hm2,产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对比11月15日、11月25日和12月5日3个播种时期的处理,可以看出,播种时期相对较早的11月15日和11月25日处理的小麦产量相近,且均高于12月5日处理,说明晚播稻茬麦在保证播种素质及密度的情况下,早播更利于获得高产。
表2 不同播种时期与密度组合下淮麦32的群体茎蘖动态
表3 不同播种时期与密度组合对淮麦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同一时期不同密度处理植株株高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这与梁志刚等的研究结果[5]一致。这是由于群体密度偏大,小麦植株横向生长受阻,只能纵向发展,所以植株偏高;而不同播种时期处理则为播种时期早的株高较播种时期迟的高,这是因为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小麦生育期相应缩短,植株物质积累不足,从而造成植株株高降低[6-7]。同时,由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自动调节作用,相同密度下不同播种时期水平间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而同期播种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大致上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胡焕焕研究表明,播种密度对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大,而千粒质量受密度影响较小[10]。
本研究表明:播种时期为11月15日的最佳密度组合为525万株/hm2,产量为7917kg/hm2。播种时期为11月25日处理,最佳密度组合为600万株/hm2,产量为7 902 kg/hm2。在密度范围为525万~750万株/hm2,播种时期为12月5日处理,产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鉴于晚播麦大多独秆成穂,可以说影响晚播稻茬麦产量最关键的因素是密度(决定最终成穗数)。因此,晚播稻茬麦要想获得高产,必需保证一定数量的基本苗密度,以保证足够的成穗数[4]。同时,在保证播种和基本苗素质的情况下,晚播稻茬麦播种时期越早越易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