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作品打造国内传媒高地

2018-12-12袁成龙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200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力争上游线条雕塑

袁成龙(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00)

契合就是不谋而合。2018年9月7日,第七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正式开幕。重报集团上游新闻在会展N1 馆隆重举行第五届体育美展金奖作品,“力争上游”雕塑揭幕仪式。金光闪耀的雕塑吸引众多市民观众前来围观,观赏这特别的艺术作品怎样与重报集团上游新闻的契合。

“力争上游”雕塑是由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雕塑专业副教授袁成龙先生创作的艺术品。此次在重庆第七届文博会上,袁成龙先生将这一名作赠与上游新闻。“力争上游”赠与新闻是为雕塑想传递的文化内涵,跟上游新闻的文化不谋而合,作品的名字和上游新闻的名字契合,作品想传递的这种向上拼搏的体育竞技精神和上游新闻的传媒精神也相契合。

“力争上游”雕塑作品创作别具匠心地从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象式造型思维出发,打破对游泳运动的水平角度的常规再现,以体育运动“力争上游”的精神,“因心造境”地再造一种垂直向上非常规的游泳运动形象。此既有违常理却未悖常情的超越现实的中国式意象思维之使然。在“力争上游”中又巧妙的运用了对线在雕塑中运用的探索,以波纹的曲线去构成水波——游泳——争上游的表意符号。以托起正在奋力拼搏的运动员形象。从这种线条的结构关系来看,我们又可以看到东方书法用线及绘画笔墨的辩证结构关系的巧妙转换。在整个作品中所有的线条没有一根雷同,它们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虚或实,或疏或密,参差错落辩证地构成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和谐的线群,而此种线群更多借鉴的是东方书画线条的结构原则和辩证思维的方式,却又打破了原有的二维平面的局限。而朝雕塑艺术三维立体和特色发展。这就既使其雕塑艺术对中国书画形成的成功借鉴有了三维观照和现实可能,又为中国现代雕塑对多种艺术传统的学习与借鉴开辟了一条独辟蹊径之思路。

中西文化结合的意识,中国书画的线条美西方作品的团块意识。该作品打破雕塑以人为主,环境为辅的常规,反而给线条大量的表现空间去强调环境和水的新的雕塑语言形式。

这是非凡的作品,雕塑揭幕意义非凡,受赠方代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重庆晨报总编辑,上游新闻总编辑刘长发在发言中表示,此作品的虚实结合线条明快,以三个人物和数根线条,勾勒出了勇于进取,力争上游的意境,寓意上游拼搏。既展现了艺术的张力与都市传媒集为用户打造优质上乘新闻的追求完美吻合。

刘长发表示,未来重报都市集团将继续汇聚向上力量,打造品质媒体,立造重庆贴近市民自觉监护起媒体融合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为广大用户提供有价值,有品质,有温度,有情怀的新闻产品。

揭幕仪式上,“力争上游”赠与上游新闻是因为雕塑传递的文化内涵跟上游新闻的文化不谋而合;作品的名字与上游新闻的名字契合;作品想传递的这种向上拼搏的体育竞技精神。和上游新闻的传媒精神也相契合契合。

以艺术之名,建言延上游新闻。雕塑作品“力争上游”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随处可见。中国画的理解。用线来思考雕塑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契合,佛教石刻、道教,孔孟之道,老庄思想都蕴藏了中国深厚的艺术美学。我们既要在传统中吸取营养,也要去融汇西方所讲究的结构比例,科学观念。不同的土壤滋生不同的艺术流派,这里面有历史渊源,也有地理环境的因素,在追求艺术语言多样化的同时,更要扎根于我们自己的土壤。

雕塑作品“力争上游”曾在全国体育美术展览和巴蜀文化奖分别获得金奖。“力争上游”喻事、喻人、喻企业都是比喻拼搏顽强不懈向上的精神,它的精神所致代表我们时代,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范。

猜你喜欢

力争上游线条雕塑
巨型雕塑
力争上游
我的破烂雕塑
线条之美
写实雕塑
力争上游、妙心
力争上游的白杨树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