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魂洋材”的本土设计
——浅析日本的平面设计
2018-12-12张迎春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张迎春(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王受之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一书中说:“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也很少有国家能够使两者并存,同样得到发扬光大。日本在这方面为世界,特别是为那些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样板。”这样我们可以澄清一个概念:绝对意义的世界性与国际化是不存在的。设计应该呈现的是不同地域的民族性。再强大的所谓国际化、世界化也不可能掩盖众多国家的民族设计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是由多元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决定的。而且只有这种多元性才能使不同民族的设计更具有本民族特征、更具有群众性、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种国际化趋势并没有导致民族性的虚无,这种国际性本身是基于各民族优秀的、独具特征的文化交融而形成和发展的,“没有各个国家民族的优秀‘基因’,设计风格的国际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艺术设计假如没有了民族的差异性,就谈不上全球化,因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个别性是各个民族的特色,而全球化就是要强调对各个民族差异性、个别性的涵盖与包容。因此,对全球化的定义,也应该是多元化中的全球一体化,它是世界上各个种族、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文化与艺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不断文明的过程。
一、“和魂洋材”的设计模式
日本现代的设计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上,邻国日本所取得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的文化发展历史是吸收外国文化精华,使之成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方法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优良而非国货的时候,中国禁用,日本仿造,这是两国截然不同的地方。”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但这种学习和模仿只在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进行的。“将原产于外国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从而大力发展并超出原有水平,这就是日本人的专擅和特性。”然而在充分吸收别国精华的同时,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坚持自己的传统,日本政府再三强调“和魂”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洋材”指西洋的科学技术。坚决拒绝这种物质层面的吸收模仿发展到精神领域。日本的设计,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在现代高科技工业冲击中,日本的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现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
日本的平面设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从50年代开始,日本设计界对欧美的现代主义设计进行了历史的、全面的审阅和了解。日本理性的设计美学与欧洲构成主义的美学之间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此,日本的设计家,特别是平面设计家对构成主义情有独钟。但是,日本设计家更加喜欢对称化的布局,中轴对称是日本长期的传统设计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日本的设计对欧洲的构成主义进行了调整,比如把传统设计中一些简单化的象征性图案,比如花草、动物、植物纹样等等,加入到日本式的构成主义设计中。此外,他们以方格网络作为平面设计的基础,把日本传统的风景、传统戏剧场面或者书法、面具、浮世绘等作为装饰元素安排在方格网络中,统一而有韵味,既有国际主义风格同时也具有民族特征。
图1 福田繁雄 福田插图作品展
图1 福田繁雄 胜利1945 海报
图3 田中一光日本舞剧 海报
福田繁雄是日本杰出的平面设计师,在世界平面设计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设计思维既继承了日本传统中追求典雅的风格又反映了追求新奇的日本现代设计新潮流,其设计风格幽默生动,富有哲理。“福田插图作品展”的海报(如图1)运用图底转换、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以单纯简洁的元素,诙谐幽默的形式创造出富有哲理性思维的视觉世界。《胜利1945》(如图2)是他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创作的和平题材的海报,在悖意图形中折射出幽默和机智,深刻地揭示了主题的内涵。
日本著名的设计师田中一光对平面设计语言的运用也有着独到之处。他对日本的字体和传统符号有着很深的研究,通过现代的方式将他们在海报上重新加以诠释和表现,他在1981年创作的《日本舞剧》海报(如图3)使他蜚声艺坛,名载史册。田中一光将日本传统戏剧的面具与抽象几何形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成功地演绎了以极其单纯的形态来表现日本舞女极为丰富的情感。整个画面以12 个等分的方格来分割,然后再用对角线切割成三角形,结构严谨,疏密有致;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统一,使我们感受到了平面符号的独特魅力。田中一光强调设计的平面性和空间性,作品具有高度的秩序感和工整性,同时又巧妙地把日本的文化精神渗入在作品中,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典型的国际风格。
日本的平面设计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感,创作出无数件优秀的国际化平面设计范例,其主要因素是:面对设计语言的国际化,日本平面设计界保持冷静与思考,他们没有背离自己的文化,同时也探讨国际化的新语言,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确实值得中国设计师学习。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方文明,由于历史的渊源,中日两国在传统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意象特征和抽象性为现代艺术及设计所利用。我们只有潜心研究、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质和精神,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才能使我们的设计脱颖而出。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关系的问题上,日本成功的本土设计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
二、立足于民族真正走向世界
历史地看,无论是审美形式还是精神内涵,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处于流动和变化之中,始终存在着与外来文化的互动关系,形成了本土性和开放性的融合关系或冲突关系。文化的交往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本身不可以也不应该“全球化”。即使在欧洲共同体的内部,货币将会慢慢地统一,但是每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艺术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说希腊的雕刻、法国的绘画、奥地利的音乐等等,他们并没有在经济的一体化过程中间失去自己的特性,反而,在交往的过程中特色也越来越明显;即使是语言,也无法在这样的交往中“统一”起来,英国人说英语,法国人说法语,德国人说德语;这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并没有因为经济的一体化而消失。所以,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我很赞同鲁迅先生所说的“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这一论断。
回顾世界设计发展的历史,放眼当代各国的设计潮流,我们发现民族文化的印记无处不在,它渗透到了每一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和行为的每一个瞬间。强调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并不是否定有些在设计发展史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设计风格。当一种风格契合了当下的经济发展和较广泛的审美情趣,它就可能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但其终究不会形成所谓的世界“大一统”;而且之所以其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它首先必须是某一民族的,或具有相同、相似文化背景的一些民族的;只有具有某一民族个性的设计才是其构筑广泛世界影响的利器。无论是德国的理性思想,还是法国的浪漫主义;无论是北欧富有人性化的设计观念,还是美国具有商业气息的设计语汇,都渗透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质。随着设计产品在全球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的民族身份意识的增强,当代设计中的民族认同已被越来越重视。如何认识自己的文化,如何认识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价值,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如何把民族的文化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已成为当今设计的重要课题。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及各方面的交流,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当代社会语境中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因此,各国的设计在世界多元的文化语境中都力求挖掘与利用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国家形象,民族文化的价值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巨大的文化资本和设计资源。无论我们承认不承认,任何设计都受益于某些本土的设计传统,都无法摆脱作为历史环境中的设计文脉的影响。总之,一种民族文化的展示已成为当代世界设计的主流。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的国家与民族,前人在文化与艺术上的思想、经验与技能,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营养,有待于我们去做深入的发掘、整理和学习。民族化的设计理念,体现出设计师作为民族性的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取向。真正的“中国平面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又对整个现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应该是在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所渗透出的民族智慧、意境、精神;在这方面的探索也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从八十年代起,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进程在大陆、港、澳、台众多平面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优秀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时代特征的设计作品涌现在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如靳埭强的海报设计、陈幼坚的标志设计、吕敬人的书籍装帧设计等等。在可以预计的将来,民族化趋势在设计领域中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中国平面设计的繁荣也一定会在众多本土设计师的努力中实现。我们要为“中国平面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创作出真正为世界所认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为国际平面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于我们中国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并在世界文化和历史进程中确定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