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制*
——面向2.0时代

2018-12-12刘晓琳

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学习者矩阵

刘晓琳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一、问题提出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标志我国教育信息化从重视“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为主要特征的1.0时代,开始迈向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1]。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共生,变革教育生态[2],归根结底在于实现教与学的创新发展,而科学、有序地推进教学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依据在于对学校教学实践进行精准地评价。

文献综述发现,教育信息化领域不乏信息化发展评价的工具。就评价工具所涉及的层面来讲,有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学校层面。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工具如,国际电联(ITU)研制的“教育中的ICT核心指标”[3],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研制的STAR量表[4],等等;区域层面信息化发展评价工具如,吴砥教授团队研制了区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5]、面向区域层面对教育信息发展绩效进行了评价[6][7];学校层面信息化发展的评价工具,如王珠珠、黄荣怀等研制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价指标[8]。就评价工具所涉及的评价要素来看,从最初对网络接入、生机比和师机比、多媒体教室数、数字化资源总量等投入的关注[9][10],逐步过渡到对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整合技术的能力等绩效的关注[11]。这表明,学校信息化发展从起步、应用到融合,在不同阶段,因发展任务不同,其评价工具呈现非常强的阶段特色。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升级的根本任务是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创新[12],各地将重视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实际产出。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是推进信息化2.0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评价对《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提升作用进行量化,分析、反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行动计划和科学分配资源提供基于证据的决策。推动信息化2.0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以精准、量化的评价来衡量信息化对教育教学产生的效果。然而,当前针对2.0时代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的评价工具还比较少见。因此,以教学创新为关注点,研制面向2.0时代的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是新时代促进国家层面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要求,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改善学习空间、优化教学效果、推进学校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提升学生学业成就、增强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将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国际前沿动态,在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表征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发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促进2.0时代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工具。

二、研究设计

(一)研制原则

由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在前期深刻分析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和教育信息化2.0特征的基础上[13],一方面遵循系统性、典型性、简明性、指标可测得等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还特别强调关注学生发展和信息化学习两个原则。

1.关注学生发展的原则。教育信息化2.0更加关注“育人为本”,这就决定了面向信息化2.0的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制中应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发展原则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在初步开发指标时,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应该涉及信息化手段创新性地应用于学生发展过程中急切需要满足的方面;二是初始指标确定后,通过广泛的学生调查进行指标筛选,从而增加指标与学生发展的相关性。

2.关注信息化学习的原则。信息化教学创新是一个除了涉及教师创新性教学行为之外,还涉及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等教与学系统中方方面面要素的实践,仅以教学行为指标难以准确反映信息化教学创新的水平。因此,在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制过程中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发展任务,尤其关注学生信息化学习。

(二)研制方法

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总体上涉及确立评价体系结构、筛选观测指标、计算指标权重三个过程,并且以“促进2.0时代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取向贯穿指标体系研制的始终。首先,基于文献梳理、典型案例分析和焦点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对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创新这一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的表征,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其次,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提取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中各维度的观测指标。在指标来源上,结合研究者本人前期对国内外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特征的分析[14]研究中所得出的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维度、创新特征和创新表现,分别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层、要素层和观测层的具体指标。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邀请专家对各层级指标重要性进行评判,检验评判一致性,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制过程与结果

(一)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确定

结合文献梳理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初步确定评价指标,并从三个方面保证指标的全面性:(1)对国内外已有学校层面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指标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包含一级指标(结构层指标)、二级指标(要素层指标)和三级指标(观测层指标)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库;(2)基于前期对信息化教学创新典型案例描述材料的质性分析,提取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典型特征和表现,丰富和完善来源于文献的指标库;(3)围绕“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典型表现形态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设计访谈大纲,通过目的抽样的原则,选取中小学信息化特色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5人)、教育信息化特色试点区域教研员(8人)、学科骨干教师(8人)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深度挖掘师生对信息化教学创新的潜在需求点。最终设计了涵盖学习者属性创新、教师/促学者属性创新、学习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创新、学习资源创新、学习评价创新等6个结构层指标和14个要素层指标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学习者群体属性创新是指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学习者在年龄、时空分布等方面的创新特征。如,混龄学习者共同学习、面对面学习者和跨越时空的学习者共同学习、特殊需求的学习者与普通学习者共同学习,等等。教师/促学者属性创新是指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任务的师资在来源、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创新。如,邀请家长、科学家等到学校授课、跨学科教师团队对某一学习主题开展授课,等等。学习内容创新是指体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对象的创新。如,由之前重视“双基目标”的学习内容转变为重视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的学习内容,等等。学习资源创新是指用于支持学习发生的学习辅助性材料、支持系统和学习空间等方面的创新。如,采用多媒体学习资源、网络学习空间等支持学习。教学组织创新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资源条件支持下,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方面的创新,具体体现为教学方式和课程安排方面的创新。如,采用翻转教学的方式,或开放性课程安排等。学习评价创新是指在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进行评价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评价策略、评价技术和工具的创新。如,采用二维码技术对学生校内外行为表现即时评价。

(二)观测层指标的筛选

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对评价指标库中观测指标的代表性、重要程度以及可测得性开展专家意见征询,筛选关键评价指标。经过三轮德尔菲法的实施,专家的一致性达到0.8以上,最终确定学习者属性创新等6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其中共包含反映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的观测指标40个。

1.学习者属性创新评价指标

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者就是来自于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和同一班级、通常具有相同年龄、处于同一时空中的普通学习者,而当前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中已经涌现出打破学校边界、年级边界和班级边界的混合学习者和专门针对具有某些特殊需求的特殊学习者。如,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制教学实践中同一课堂听课的学习者已经不再属于同一班级或年级,而是呈现出跨班级甚至跨年级的属性特征。再如,成都七中同一课堂上的学习者有面对面学习的学习者,也有远程学习者,学习者的属性则呈现出跨时空的特征。还有,安徽省安庆市罗岭乡中心校“彩虹桥”创新项目则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需求的学习者群体,满足学生与家长之间亲子互动需求。因此,学习者属性创新具体表现为学习者年龄多元化和学习者群体构成多元化两个方面特征:(1)学习者年龄多元化指打破学生所在年级和年龄界限,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知识掌握水平,而非年龄组建班级。(2)学习者群体构成多元化,一方面指由于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所带来的学习者群体的特殊性,例如流动儿童及特殊儿童;另一方面,指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跨时空学习者共同学习。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者属性创新维度的评价指标

2.教师/促学者属性创新评价指标

教师/促学者属性创新是学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组织和整合教师资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特征:(1)师资来源多元化,即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或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与教师合作或直接充当教师的角色。具体观测指标包括:家长、社区人员、社会专业人士参与教学、高校研究人员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校际师资共享、智能教学代理。(2)教师专业背景多元化,具体观测指标包括:跨学科教师团队或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个体组织和实施教学。例如,青岛市开发区实验初中充分利用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校企师资共用、校企创客资源共享,丰富学校师资力量,弥补了学校开展创客教育条件的不足。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促学者属性创新维度的评价指标

3.学习内容创新评价指标

学习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重视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具体观测指标为:以发展学生的21世纪技能为导向、开设社会活动课;(2)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具体观测指标以前沿知识和在线课程的学习为典型代表;(3)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具体观测指标以综合实践项目和各类创新教育活动为典型代表,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学习内容创新维度的评价指标

4.学习资源创新评价指标

学习资源创新体现在两方面:(1)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技术丰富型学习资源,具体观测指标包括:电子书包、教育Apps等可移动性和具有交互特性的资源、智能教学工具、虚拟学习工具等个性化软件;(2)多元学习空间,具体观测指标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网络空间、花园及走廊等功能区、社区空间(博物馆、动物园、农庄等)、创客空间等开放实验室。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学习资源创新维度的评价指标

5.教学组织创新评价指标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需要改造教与学的流程,满足学生自主性发展,核心体现为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并且,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信息化手段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场域,要求教学组织过程中课程安排灵活化。因此,教学组织创新较多的体现在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和课程安排的灵活性两个方面。(1)教学方式个性化主要包括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3个观测指标;(2)课程安排灵活化主要包括学校课程中设置阶段性的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持续不等时间,学校设置开放性的课程安排。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教学组织创新维度评价指标

6.教学评价创新评价指标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学将更加开放灵活,相应的,教学评价也应打破以纸笔、考卷为评价工具,以知识掌握为评价重点的传统教学评价方式,转向以智能化为引领,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对学生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学评价创新主要体现在测评技术创新、测评系统/平台创新和评价策略创新三个方面,具体观测指标如表6所示:

表6 教学评价创新维度的评价指标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chy Process,简写为AHP)确定关键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作为一个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指标因素间的成对比较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比较基准。因此,首先选定评价比例标尺,然后利用该尺度对同一级别下的指标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指标因素比较判断矩阵。最后,依据相关的计算方法,计算各指标因素的权重。

1.评价标尺的选定

依据Satty(1996)等学者所做的在不同标度级下人们判断结果的准确性的相关实验研究结论[15],本研究采用9级比例尺,评价尺度的具体说明如表7所示。

表7 判断矩阵评价尺度

2.判断矩阵的构造

设“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准则之间(结构层)的判断矩阵为A=(aij)6×6,“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指标体系”一级结构层包含:学习者属性、教师或促学者属性、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组织和学习评价等六个因素;一级评价准则下所包含的次级评价准则的判断矩阵分别为B1,B2,B3,B4,B5,B6。

经十位专家判定,建立一级评价准则六个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次级指标判断矩阵:学习者属性B1、教师或促学者属性B2、学习内容B3、学习资源B4、教学组织B5和教学评价B6分别为:

矩阵B1,B2,B4中的所有元素值都为1,为全1矩阵,代表指标两两比较重要性完全相同。“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观测层指标判断矩阵C1-1,C1-2,C3-1,C3-2,C3-3,C4-1,C5-1,C5-2,C6-1,C6-2,C6-3都是全1矩阵,由于篇幅限制,在此省略。其余矩阵C2-1,C2-2,C4-2分别为:

3.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考虑到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判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可能会影响“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指标体系”中的准则要素重要性判定结果的科学性,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通常来采用Saaty(1977)所提出的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的指标,包括:λmax(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C.I.(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指标)、R.I.(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指标 Random Consistency Index)、CR(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例)。当判断一致性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时,λmax稍大于矩阵阶数n,其余特征根接近于零。当C.R.=0时,可以称矩阵A为完全一致性矩阵(Completely Consistency Matrix);当C.R.<0.1时,认为A是满意一致性矩阵(Satisfactory Consistency Matrix);当C.R.>0.1时,则认为A不具有一致性,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至达到满意的一致性要求。R.I.通过查表即可获得,和C.I.的指标通过公式1、公式2和公式3计算获得。

经检验,矩阵A,B1~B6等一致性检验指标C.R.均满足一致性要求,如表8所示。

表8 结构层指标和要素层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观测层指标判断矩阵C1~C6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也表明相应的指标判断矩阵完全满足一致性检验的要求。

4.指标权重计算

将判断矩阵结果输入软件Yaahp11.1中,采用幂法进行指标重要度的计算。一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即判断矩阵A各指标的权重WAi=(0.0264,0.0371,0.1458,0.0563,0.2697,0.4647)T

要素层判断矩阵B1~B6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分别为:WB1=(0.5000,0.5000)T;WB2=(0.5000,0.5000)T;WB3=(0.7778,0.1111,0.1111)T;WB4=(0.5000,0.5000)T;WB5=(0.6667,0.3333)T;WB6=(0.0909,0.0909,0.8182)T。

为了得到各个指标在相应的层次结构中对总体目标组合权重和它们与上层指标要素的相互影响,需要在单层权重的基础上,计算该层各指标要素对于评判总目标的权重。其计算方法如公式4所示。其中,W表示某指标占评判总目标权重;Wij表示某指标占该层指标权重;Wi表示该层指标占评判总目标权重。

按照上述算法完成“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层级中指标相对于评判总目标的权重,结果如下页表9所示。

表9 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在“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要素层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向量为:W=(0.013,0.013,0.019,0.019,0.114,0.016,0.016,0.028,0.028,0.179,0.090,0.042,0.042,0.380)T;观测指标层中40个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向量为:W=(0.013,0.007,0.007,0.003,0.005,0.010,0.001,0.012,0.006,0.057,0.057,0.008,0.008,0.008,0.008,0.014,0.014,0.013,0.004,0.005,0.006,0.060,0.060,0.060,0.045,0.045,0.014,0.014,0.014,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95,0.095,0.095,0.095)T。

四、结论与反思

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进而变革和重塑整个教育[16]。发展教育信息化2.0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由之路[17],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创新,面向2.0时代的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对于新时代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的选择都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结果来看,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总体而言,2.0时代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主要涉及学习者属性、教师属性、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六个方面的转变。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将全面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优化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真实学习体验为根本取向,重新界定学生和教师的属性和角色[18],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创新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重构课程教与学的组织方式,创新学习评价方式。并且,各维度下评价指标的选取力求反映教育信息化2.0时代特色和发展任务,为学校教与学实践层面上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供了可参照的依据。

(二)从评价指标权重来看,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的核心支撑因素是学习评价方式创新(权重为0.447),接近评价总权重的一半,其次是教学组织方式创新(权重为0.270)和学习内容创新(0.146),学习资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的水平,但权重远低于学习评价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创新和学习内容创新,这表明,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校信息化发展重点已经由对丰富学习资源和优化学习空间等的关注,转向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为重点。此外,学习者属性创新及教师属性的创新在所有指标权重中占的比例较小,而且从当前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典型案例来看,学习者和教师属性创新主要出现在如,北京十一学校“走班制”和成都一中“远程专递课堂”等两类极其典型的案例中。并且,这两类创新实践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无论哪一类都远远达不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实际上,最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创新一定是最关注“学习者”和“学习需求”的创新,也将在学习者和教师属性方面产生更为多样化的创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所述,文化多样性是激发人类创造力和实现财富的最大源泉[19],学习者和教师属性的多样性作为体现教学创新的重要因素也应受到重视。

(三)结合典型案例从更深层次上反思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六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发现,2.0时代,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将高度依赖学习评价创新,而学习评价创新则直接受到国家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学习内容创新在宏观上受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影响;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则依赖学习内容创新和学习资源创新,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在更深层次受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师生时空分布等教学情境的影响。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学习者矩阵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