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减乌梅丸方联合穴位针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

2018-12-12王茜茜李华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乌梅括约肌食管

王茜茜 李华岳

(1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内一科,北京 100020;2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23)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为因胃酸不正常逆流至食管,形成一系列不适的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的临床疾病[1]。GERD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胸痛、腹胀、反酸、反食、烧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3]。GERD的治疗原则在于减轻症状,避免形成更严重的病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西药治疗GERD以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为主,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停药后容易复发,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比较高[4]。中医学认为GERD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关系密切,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降逆为主[5]。加减乌梅丸方能够引气归元、纳气降逆,推动阳气上升。穴位针刺可以通过影响神经、机体内分泌等方面来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特别是其沿着经络传导放散,可以降逆和胃、培补脾胃、合治内腑[6]。人体胃食管交界处存在着天然抗反流屏障,食管下括约肌 (low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长度变短、压力下降与动力变化对GERD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指导的基础上[7],探讨了加减乌梅丸方联合穴位针刺对GERD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希望找出对本病更有疗效的治疗方案与明确治疗机制。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3年9月—2018年2月,采用平行对照与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治的172例GE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72例,2组患者的食管黏膜分级、体重指数、病程等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对比

1.2 纳入标准 符合GERD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辨证标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不限男女,病程≥1个月;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能配合治疗、按时复诊;无贲门、食管及腹部手术史。

1.3 排除标准 妊娠期间或者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其他食管性疾病患者;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或重度抑郁及焦虑者;近期服用药物或药物过敏者及配合其它治疗方法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加减乌梅丸方治疗,基本方:乌梅30~50 g,当归20 g,细辛3 g,川椒10 g,桂枝10 g,黄连3 g,黄柏10 g,党参15 g,干姜10 g,制附片10 g,白芍20 g,生黄芪30 g,壁虎30 g,制成丸剂,皆为通过GMP认可、农药及重金属检验的药品,1丸/d。黄疸加茵陈20 g,上腹疼痛甚加元胡15 g,乳香10 g;腹痛伴便秘加酒大黄10 g;上腹胀加厚朴10 g,大腹皮15 g。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针刺治疗,选择的穴位包括鸠尾、上脘、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太冲,针具为1寸 (0.30 mm×40 mm)、2寸 (0.3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常规消毒,患者仰卧位,鸠尾向下斜刺1寸,内关和太冲直刺0.5寸,中脘和上脘直刺1.5寸,足三里和三阴交直刺1.5寸。每隔10 min提插捻转,20~40次/min,以得气为准,留针30 min,1次/周。

2组都治疗观察4周。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评分:在治疗前后采用胃食管反流病问卷 (GerdQ)对患者的烧心、反流、上腹痛、恶心等症状进行评分,总分为18分,分数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同时记录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2) 括约肌功能:记录与测量2组治疗前后的括约肌静息压、长度、残余压等指标;(3)体部蠕动功能:记录与测量2组治疗前后的蠕动持续时间、蠕动波起始速度、前沿收缩速度等指标。测定仪器为以色列GIVEN公司的ManoScan高分辨率胃肠动力检测系统。

1.6 疗效标准 痊愈:疗效指数≥85%,症状消失;显效:70%<疗效指数<85%,症状显著改善;有效:30%≤疗效指数≤70%,临床大部分症状改善;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组内例数×100.0%。

1.7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数据以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数据的对比方法为t检验与卡方χ2分析等,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GerdQ评分变化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GerdQ评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观察组评分也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GerdQ评分变化对比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GerdQ评分变化对比 (,分)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00 9.78±1.48 2.07±0.95*t值 P值16.492 0.000对照组 72 9.81±1.22 4.10±0.88 11.755 0.000 t值 0.078 5.688 P值 0.814 0.009

2.2 总有效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9.0%,对照组为87.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2组在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 [例(%)]

2.3 括约肌功能变化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的括约肌静息压、长度都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P>0.05),2组治疗前后的括约肌残余压变化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括约肌功能变化对比 ()

表4 2组治疗前后括约肌功能变化对比 ()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静息压(mmHg)治疗前 治疗后长度(cm)治疗前 治疗后残余压(mmHg)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00 3.33±0.84*10.03±4.61 10.67±6.02 2.24±0.61对照组 72 2.54±0.61 9.83±5.52 10.13±5.51 2.33±0.61 t值 0.189 6.833 0.456 0.511 P值 0.689 0.004 0.482 0.414 20.12±8.86 20.43±11.01 0.291 0.614 26.33±10.11*19.13±11.34 7.103 0.002

2.4 体部蠕动功能变化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的蠕动持续时间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P>0.05),蠕动波起始速度、前沿收缩速度在组内与组间对比都无显著差异 (P>0.05)。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后体部蠕动功能变化对比 ()

表5 2组治疗前后体部蠕动功能变化对比 ()

组别 例数 蠕动持续时间(s)治疗前 治疗后蠕动波起始速度(cm/s)治疗前 治疗后前沿收缩速度(cm/s)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00 4.01±1.63 3.83±0.89 3.81±1.23 4.03±1.21对照组 72 4.02±0.99 3.91±0.90 3.79±1.11 4.09±1.48 t值 0.098 0.034 0.314 0.087 P值 0.824 0.891 0.593 0.842 2.92±0.43 2.82±0.53 0.211 0.684 3.23±0.44*2.98±0.31 5.393 0.010

3 讨论

当前我国GERD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消化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暴饮暴食、高热量饮食、嗜好烟酒、甜食都是GERD发病的诱发因素[8]。现代医学治疗GERD主要为抑酸药、促动力药、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没有解决造成GERD的病因,为此停药后容易复发。另外由于抑酸药、促动力药对患者可造成过重的经济负荷,且长时间服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9]。

中医学认为“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脾、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胃气不和,心胸注闷,噫气不时”。在加减乌梅丸方中,乌梅能敛肝柔肝,当归养肝血;党参补脾胃之气,附子补阳;黄连、黄柏清火热之邪;桂枝温心阳,推动阳气上升;细辛、黄柏合用起沉寒、清湿热;干姜、川椒温中,化中焦寒湿。特别是乌梅丸中大量温阳之品可以温阳化湿,预防和治疗GERD复发[10]。穴位针刺的目的是调理气血,能治疗体表疾患,也能治疗内科病变;其可使五脏六腑相对平衡,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从而促进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使疾病趋于好转[1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GerdQ评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评分也低于对照组,表明两者联合应用能改善患者GERD的临床症状。有研究表明针灸对于胃食管黏膜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增加黏膜修复程度,维持黏膜的正常水平,能够有良好血液循环保护黏膜屏障[12]。针刺和药物能够体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特别是穴位的针刺刺激可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和代谢过程,进而起到增效作用。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9.0%,对照组为87.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GERD的发病主要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消化道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下段而导致的疾病[13]。疏肝和胃降逆法是治疗GERD的有效治法,传统医学具整体性,能配合辨证论治观点,有效改善患者症状[14]。针刺穴位对感觉系统传入的电活动有抑制作用,可激发中枢神经的内源性镇痛神经的兴奋,改变传入神经突触部的膜电位,改善病灶处微循环紊乱状态,释放P物质参与镇痛。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括约肌静息压、长度都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无显著变化,2组治疗前后的括约肌残余压变化对比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治疗后的蠕动持续时间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蠕动波起始速度、前沿收缩速度在组内与组间对比都无显著差异,表明提高针刺治疗能增强食管体部蠕动强度与改善括约肌功能,有助于提高食管酸清除功能。人体胃食管交界处存在着天然抗反流屏障,一过性括约肌松弛的发生频率增加是GERD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括约肌长度变短、压力下降对GERD的形成有重要作用[15-16]。消化道黏膜中含有许多毛细血管,穴位针刺能够调节幽门括约肌的功能,防止消化道内容物反流到食管。有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能够改善肠胃蠕动,能调节括约肌压力[17]。不过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次临床观察所采集的样本量较小,病例来源较单一,缺乏随访研究,可能存在偏倚,且缺乏主观症状改善的评价量表,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加减乌梅丸方联合穴位针刺在GERD的应用能改善食管动力,提高体部蠕动功能,促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乌梅括约肌食管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排便的奥秘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经会阴超声评价女性肛门括约肌的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中的胃蛋白酶对食管外鳞状上皮细胞的影响
巧手乌梅汤,开胃又解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