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区油气投资隐性风险不断聚集
2018-12-12李月清
作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后来者,面对低风险、高丰度油气资源市场已被先行者瓜分殆尽的现实,开始频频回望有“21世纪能源基地”的中亚市场。
中亚地区扼守欧亚大陆的枢纽部位,被英国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认为是对世界政治格局起重要作用的核心地区,加上该地区富含石油、天然气和多种矿产资源,一直是大国争夺的中心。20世纪初,英、俄曾在该地区争夺控制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因一时衰弱而力所不及,该地区5国先后独立,美、日、欧、土耳其、印度等大国势力竞先涉足该地区,导致该地区的局势出现复杂态势。中亚国家大多与我国接壤,是我国传统友好邻邦。中亚各国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强,一方是油气生产和出口地,一方是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双方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巨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亚国家在油气等领域的合作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中亚国家与中国石油的油气合作,从合作领域到合作效果都呈现出里程碑式的进展。各国虽然与中国石油公司合作深度和广度不一,但或多或少都在合作中有所收获。2017年,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累计产油达到2.9亿吨,中哈原油管道累计向中国输油超过1亿吨,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向中国输气超过2000亿立方米,多年合作迎来阶段性成果。天然气合作进入新阶段。哈国南线天然气管道建成年100亿立方米输气能力,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复工,设施联通再升级。此外,哈国达成向中国每年供应5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中乌首个上游合作项目卡拉库利气田一期投产,哈乌两国气源的接入夯实了中亚气源的保障能力。合作范围扩展至整个油气业务链。在哈,中国石油公司业务领域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建设运营、工程技术服务、炼油和销售整个上中下游业务链;在土库曼斯坦参与了天然气勘探开发建设运营的全业务链条;乌、塔、吉3国,业务领域也不断拓展。
除我国国有石油公司外,越来越多国内能源企业投资俄罗斯中亚地区油气领域。2014年,洲际油气以5.25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马腾石油95%股权,又于2015年以3.5亿美元收购克山公司100%股份。2017年9月8日,全球大宗商品巨头嘉能可发布公告,嘉能可、卡塔尔主权基金(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同中国华信达成协议,二者将其持有俄罗斯石油公司14.16%股份转让给华信公司。
随着中国石油公司在中亚国家投资不断上升,在实际操作中必然遇到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到中亚地区国家投资,要对当地的投资政策、投资法律体系、投资待遇、投资保护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如投资者是否享有国民待遇,当地对不涉及公共利益的征收的补偿及相关规定;当地对投资的特殊规定;在设立公司、资本注入、并购交易、合规经营、争议解决等方面都需要注意相应的事项;适用法律的选择方面选用国外法还是选择当地法等。中亚地区的投资法律规范有其独特性,以哈萨克斯坦投资法律体系为例,哈关于投资的法律涉及双边、多边、区域法律等多种规范形式。二是目前中亚国家会计体系、准则与国际通行的会计体系、准则尚不完全一致,尽管中亚和中国的会计准则都在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但由于各国发展水平不一,监管重点不同,还存在若干问题。三是中亚5国经济规模有限,经济结构比较简单,对外依存度较高,防范风险能力较弱,受外部影响力较大。近年来多次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经济增速减缓,货币贬值,失业率上升,社会环境有所恶化。四是在双边合作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需要中资企业投资时,对方会给出种种优惠条件;但当企业资金、技术、设备到位后,容易从主动变为被动。为此,企业需要具备非常明确的长期安全意识,安全合规从事经营活动。同时,企业还需要了解当地的相关反腐败法的规定。中亚地区欧美的跨国巨头较多,如果企业与美或英公司有业务联系,还要了解美、英等国反腐败法的相关规定,以免因在该地区的业务对企业整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五是除企业经营中正常的风险外,重要地区的投资还需要考虑到该地区的政治风险,其中包括大国对该地区的政治影响,该地区对中国投资的态度等诸多问题。俄罗斯一直把中亚国家当做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军事等领域对于俄罗斯的倚重还是不可忽视的。对中国而言,与中亚国家合作更多的是从经济角度,而俄更多的是从安全角度考虑。所以,在中亚国家大型项目的投资中不能不考虑到俄的影响力因素。美在苏联解体、中亚国家独立后,加强了对中亚国家的渗透和影响力。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借助反恐和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加强了在中亚的存在。美在中亚战略目标在于像楔子一样打入俄柔软的腹部,对俄进行侧翼包围,实现控制欧亚大陆,同时加强对中亚能源的控制。因而,美石油巨头在中亚油气行业有大量投资。此外,欧盟、土耳其、日本、韩国等国也在中亚国家有着大量投资。欧盟借助其雄厚的资金、技术、文化优势在中亚地区有着一定的优势。土耳其借助语言、文化、宗教联系同中亚国家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哈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纳的建设中承揽的大量的工程项目;日本、韩国也借助自己在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的优势,在中亚国家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都是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丰富经验,中资企业需要对竞争对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六是中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随着中国企业在中亚国家的经济活动的开展,一些民族极端势力把中国同中亚国家间的正常经济活动涂上了极端民族主义的色彩,开始散播“中国对中亚国家资源掠夺”论调,西方某些媒体也借此推波助澜,最终导致某些项目被迫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