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急诊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018-12-12诸全爱
诸全爱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急诊静脉输液是急诊科开展日常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对于护理工作质量要求极高,患者会因为病情作用、治疗方案等主客观因素,产生一定的烦躁感、不安感以及焦虑感,不但会影响治疗开展的顺利性,还会造成严重的护患纠纷,此时,及时配合系统化护理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鉴于此,我院于2017年07月~2018年07月,积极研究系统化护理干预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7年07月~2018年07月接收的148例急诊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74)和常规组(N=74),其中常规组男41例,女33例,年龄12~74周岁,平均年龄(38.52±4.48);研究组男42例,女32例,年龄13~75周岁,平均年龄(39.58±4.42),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应用基础护理。及时给予患者输液通知,并介绍相关注意事项,输液过程中,观察患者不良反应。
研究组开展系统化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采用温和、积极以及亲切的护理态度,主动引导患者前往输液室,并对患者的座位、床位进行安排,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同时在做好输液前安排后,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构建交流渠道,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等,然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合理安排输液过程。如输液室患者等待人数过多时,护理人员需要主动进行患者顺序安排,选派专业的护理人员对等候区的患者进行管理,缓解等候区患者的焦虑感,避免引起严重的护患纠纷[1]。输液前,针对负性情绪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安抚其情绪,减少患者的不安感。针对病情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首选进行综合评估,并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及时给予输液治疗,同时要详细的对其他等待患者进行解释,获得其谅解。对于等待时间较长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用微信、电话信息等方式,在输液前10min进行通知,减少患者长时间等候的烦躁感。护理人员需要采用语言、音乐、视频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少患者肌肉紧张感,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等信息,对患者的输液速度进行科学调整,帮助患者选择最优体位,减少输液治疗带来的不适感。在输液结束后2min内,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身边进行陪护,指导患者对穿刺位置进行正确按压,告知患者在出血停止后方可离开输液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良反应以及护理满意度。
1.3.1 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包括感染、渗液以及血液回流。
1.3.2 护理满意度观察指标:选择自制的患者急诊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态度、专业技能以及环境,评价等级采用三层级:非常满意--100分~80分;一般满意--79分~60分;不满意--59分以下。
1.4 数据分析
SPSS20.0软件处理。%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95%),常规组护理满意度为(83.7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5%),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1%),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急诊静脉输液患者的病情有着集中性、多样性特点,其选择输液治疗的药物种类也相应的增多,给急诊输液护理带来一定的调整。加之部分患者会因为病情以及输液室环境等因素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容易对护理人员的操作产生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当护理人员多次穿刺依旧未成功时,患者容易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造成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影响治疗开展以及急诊科室的运营。通过采用系统化护理,关注每位患者的护理需求,通过加强人性化管理,可以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获得患者的理解以及认可,能够帮助患者减少输液不良反应,提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急诊静脉输液过程中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发生风险(6.75%),要优于基础护理对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18.91%),P<0.05;同时相较于对基础护理的满意度(83.78%),急诊静脉输液患者及其家属,对系统化护理的满意度更加优异(95.95%),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静脉输液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积极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方案,可以减少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