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奶业发展的模式与启示
2018-12-12
新西兰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国,奶业产出约90%用于出口,其中约1/3的出口目的地为中国。虽然我国的资源禀赋与新西兰不同,但新西兰奶业成熟的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新西兰适宜牧草生长的气候和产出的优质牧草,奠定了其奶业生存的根基,而低成本的奶牛养殖系统,有技术、有积极性的农场经营者和员工,政府的出口导向,产品的完整性和国际市场上的可靠信誉等因素,则是新西兰奶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整个新西兰牛奶的生产和加工环节中,良好的利益联结体系,能够让奶农、农场主、牧工、牛奶加工企业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奶业行业生态,也即共赢共生的利益结合模式。
生产链上的利益依存
新西兰奶牛农场生产结构主体是所有权牛奶生产商(Owneroperator)、分成牧工(Sharemilker),以及合同挤奶商(比重不足l%)。所有权牛奶生产商是新西兰最常见的生产经营结构,是指拥有和经营自己的农场,或者雇佣经理经营农场的经营主体,所有权牛奶生产商得到牧场所有的收入,同时他们也需要为工人支付工资。
2014/2015年度,新西兰有养殖场11970个,其中有8059家农场为所有权牛奶生产商的经营结构,占总养殖场数量的67.3%,平均养殖规模为416头。
分成牧工是指与农场主达成一致协议后,获得一定份额的农场收入作为自己的收入,其收入取决于农场收入。其职责是管理奶牛场的日常事务,其收益取决于农场收益的约定份额,而不是固定的工资。分成牧工有两种常见的类型:可变份额分成协议和50%分成协议。50%的协议的分成牧工,拥有牛群和农场运作所需的厂房及设备。在50%的协议下,分成牧工主要是负责农场的一般性农活和维护,同时要承担挤奶和牛奶储存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农场所有者通常是负责有关维持物业费。在50%的协议中,50%是指分成牧工所能得到的收益的份额,这一比例最常用的是50%,但其范围通常是45%—50%。根据协议,销售牛奶的收入和绝大部分储藏品销售收入构成分成牧工的收入,剩余其他收入归农场主所有。
不同于50%的协议中农场主很少参与到农场的管理,在可变份额分成牧工协议中,农场主保留对农场所有权,农场的日常管理仍然由农场主负责,农场的经营成本更多的由农场主负担,如奶牛的繁殖和疫病防控。此外,分成牧工的工作量取决于协议规定的份额,份额越大,所承担的工作量越大,小到只负责牛群的一般管理,大到管理农场的所有工作。
合同挤奶商是指根据生产每千克牛奶固形物价格来设定价格签订合同负责农场的挤奶工作的群体,所获得的收入份额是由所做的工作量决定的。2014/2015年度,分成牧工占了新西兰奶牛养殖市场的32.4%,而合同挤奶商的份额较少,仅占市场份额的0.30%。
除了农场主与牧工的利益依存,还有乳企与奶农的利益依存。新西兰乳制品加工市场由合作企业和大投资商两种形式的乳制品加工企业构成。其中,合作企业拥有96%的牛奶收集量,占新西兰绝大部分的乳制品加工市场,大投资商仅拥有4%的牛奶收集量。
在乳制品加工合作企业中,牧场主不仅向企业提供牛奶,也提供资本,拥有企业的股份。而大投资商拥有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中,牧场主仅仅是牛奶提供方,独立投资人提供资本。恒天然集团源自新西兰的奶农合作社组织,是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产品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乳制品贸易的1/3。恒天然集团由约10500名新西兰奶农共同拥有,奶农向恒天然集团提供牛奶,两者由相同利益联结,企业的利益直接关系到奶农的收益,因此奶农十分注重提高所提供牛奶的质量,增加自身收益的同时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在这种股份合作制的乳制品生产模式下,使得奶农和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奶农的收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总之,新西兰的乳品加工企业多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奶牛养殖场入股乳制品加工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形成密切的利益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二者的利益相互依存,奶农拥有企业的股份,可以定期分红,切实保障了奶牛养殖场场主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利益。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下,奶农也更加注重牛奶的质量安全。
布局全球产业链
新西兰的牛奶生产分布相对集中,约86%的奶牛场位于北岛,其中又以奥克兰以南和怀卡托地区为主。南岛虽然奶牛养殖场数不及北岛,但是平均饲养规模却比北岛大,拥有全国26.6%的奶牛,北坎特伯雷和南地的奶牛数就分别占到全国的12%和11%。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合作牧场的建立,南岛的奶牛场数也在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牧区和相关食品行业将处于新西兰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此优势将一直持续到2020年。依赖广阔的草地资源和适宜的自然条件,新西兰采取露天放牧的饲养方式,极大降低了建奶牛场的固定生产成本。对比圈养吃大量工业饲料的方式,放牧使得自家牛吃自家草,饲养成本要低得多。此外,牧场主的牛犊不需要从市场购买,都是自家母牛繁殖出来的,获取牛源的成本也很低。
基于这一基础条件,新西兰乳业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其产业链逐渐完善成熟,随着全球化发展,凭借地理环境的天然优势“递进式”地占领国际市场。以新西兰最大乳企恒天然进入中国市场为例,首先通过国际贸易实施了产品出口战略,在产品的价格、种类、品牌、营养等多因素综合考虑并计划实施了具体的营销策略,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降低成本,通过国际投资采取海外直接投资战略,使用更优质更优惠的生产要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恒天然分别于2005年收购三鹿集团、2015年收购贝因美,同时将安满给予贝因美在中国专营。2017年参与迈高集团的竞购。至今,新西兰乳企已经逐渐实现混合型国际化发展,既有产品的国际化战略、又有生产的国际化,同时也达到了海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化。
作为全球奶源地,新西兰乳业也是中国海外投资的首选目的地。最近两年,中国中粮集团、伊利、光明乳业等,都纷纷在新西兰投资建厂,这不仅仅是一场挑战,同时也是新西兰奶业布局和调整的良机。目前,中国国内对原罐原装和高品质的婴幼儿奶粉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因此更坚定了新西兰奶业加大在这里投入和研发的力度,不断把更多更好的产品引进到中国。
思考与启示
新西兰这种环环相扣的利益结合体在其奶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群体和凝聚力效应,而这恰恰是我国最需要弥补的短板。其乳业管理的成熟模式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新西兰是全球重要的乳制品出口国,每年生产的食品量可以供给4000多万人食用,但是新西兰只有400多万人口,用仅占全球3%左右的乳制品产量,创造了全球贸易额30%以上的份额。
创新发展
奶牛养殖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是它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行业。在2018全球中期业绩中,恒天然上半年整体营收为98.4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6%,其中在中国的营收为20.9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34%。就在今年的“618购物狂欢节”期间,恒天然全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达52%,产品组合得到进一步优化。恒天然优势的战略定位是将更多产量转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得益于对战略的坚定执行以及对产品、服务、渠道、运营模式的持续创新。以旗下安佳品牌为例,仅通过五年时间的发展,安佳品牌已在中国13000家店面实现产品铺设,逐步拓展了儿童奶、成人奶粉、佐餐乳品等品类,并成为线上和线下进口UHT奶中的知名品牌。恒天然在上海、广州、成都、北京设立了四个恒天然应用中心,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及客户研发出独特的创新产品配方,提供全套的餐饮解决方案。此外,除了四个应用中心,今年还成立了中国创新中心,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设计、研发和升级。当前,恒天然分别在河北、山西拥有两个奶牛养殖基地,现有七个牧场。此外,恒天然也在积极拓展地产地销,向国内众多茶饮及咖啡店、烘焙品牌及其他生产加工商供应原奶。
研究支撑
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西兰乳企均设置了科学的研究所,如恒天然在全球七个区域建立了研究中心,其中位于新西兰的乳制品研究所是世界上拥有最先进技术的研究机构之一,致力于研发从牧场到零售商各个环节的高品质、高营养的产品。Westland集团拥有负责营养、科学、技术及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研究中心,研究所丰富了乳企业务,解决了业务单一化引起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政策支撑
新西兰政府于1984年取消奶业补贴,倾向市场主导。2001年出台《乳品行业改革法》,以确保新西兰乳品市场的竞争力和有效运行。目前新西兰对乳制品行业的政策导向是:不轻易干扰市场运行,基本不提供政策性帮助。通过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管、鼓励技术研发与革新来提升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与信誉,为本国的乳业赢得更多市场机会。
新西兰政府制订了严格的奶制品质量监管制度,监管整个食品生产流程,定期进行产品检测。为保证检测的公平性,新西兰实施第三方检测评估制度。第三方机构的职责是进行产品抽检,以及按照风险管理制度每年对每个奶牛场进行至少一次的独立检测评估。风险评估内容包括奶牛场选址、奶牛饲养管理及健康、饲料和兽药使用、饲养环境和饮水质量、牛奶的冷却和营养成分等。从产奶到成品出厂的每一道程序都有清晰的管理制度,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全程一条龙管理,保证了优质奶源转化成优质奶制品。严格的管理、良好的品质为新西兰树立了值得信赖的食品出口商形象。
此外,新西兰政府资助大批奶业研究和培训机构,为行业提供创新研究和生产技能培训。如,新西兰家畜改良公司拥有该国唯一的“国家奶牛信息数据库”,记录着1984年以来3000多万头奶牛的信息,几乎所有奶牛都有完整详细的记录。新西兰在食品科学、科技革新上的投入使其许多科技与实践保持了世界顶级水平,如独立测试实验室、食品创新网络的引入等。
合作支撑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与中国农业部之间的合作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而近年来,更是不断深入。2001年,两国农业部签署了《中国—新西兰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成立了中新农业联委会;2010年3月,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新奶业合作安排》;2005年以来举办了六届中新奶业对话会;2008年中新自贸区协定实施以来,两国奶业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新西兰对中国的乳制品出口量最高增长9倍;两年前,恒天然集团与中国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新西兰奶业交流中心”,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2013年,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部长内森•盖伊与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签署了中新两国农业合作战略协议;2016年4月,新西兰总理访华期间,在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两国的农业部长又签署了中新农业发展伙伴关系协议。
近年来,随着两国乳业的发展,中新两国之间的合作,已不再是简单的乳制品进出口贸易,而是向着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发展,包括出口原料粉、奶酪、婴幼儿奶粉、超高温灭菌奶等产品和投资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