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玉篇》《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仌”部收字比较及考辨

2018-12-11吴畏刘瑶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玉篇说文解字

吴畏 刘瑶

摘 要:文章以《说文解字》《玉篇》《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四部在编撰及时间上有一定延续性的字书的“仌”部收字作比较研究,探析文字的发展演变,字书间的收字差异及其差异原因。

关键词:《说文解字》 《玉篇》 《康熙字典》 《中文大辞典》 仌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4-105-108

汉字历史渊源流长。《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由许慎首创部首归并法编写而成。这种编写方法历经《玉篇》(本文研究文本采用《大广益会玉篇》)、《康熙字典》,直到现代的《中文大辞典》仍在使用,“仌”部也成为最初的五百四十部之一。

一、《说文解字》《玉篇》《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仌”部收字情况比较

关于四部字书“仌”部收字情况,《说文解字》“仌”部收字17个,《玉篇》“仌”部收字52个,《康熙字典》“仌”部收字121个,《中文大辞典》“仌”部收字131个。下将各字书收字情况及差异归结如下1:

《说文解字》“仌”部收字17个:仌冰癛凊凍凘凋冬冶凔冷冹凓

《玉篇》“仌”部收字52个,除癛、、三字,《说文解字》“仌”部所收字《玉篇》“仌”部均收。与《玉篇》“仌”部收字比较,《说文解字》“仌”部未收字有:冫2 凜凌凇冽凗凒凝 凄冭冱凙凚准况冲决减凉

《康熙字典》“仌”部收字121个,除仌、凜二字,《玉篇》“仌”部所收字《康熙字典》“仌”部均收。与《康熙字典》“仌”部收字比较,《玉篇》“仌”未收字有: 冸冼冾冿凁凈凐凕凛凞

《中文大辞典》“仌”部收字131个,除、、、四字,《康熙字典》“仌”部收字《中文大辞典》“仌”部均收。与《中文大辞典》“仌”部收字比较,《康熙字典》“仌”部未收字有: 冴 冺 凂 凑凖 凜

二 《说文解字》《玉篇》《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仌”部收字情况差异原因初探

经上文的整理比较,《说文解字》《玉篇》《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四部字书“仌”部收字字数及所收字均有差异,试探析四部字书“仌”部收字情况差异原因。

(一)部首归并不同

部首,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为:“部首: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1。在此,我们还需要了解另一个术语“部件”,按照《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一书定义为“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配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部件是由笔画构成的,多数部件由一画以上的笔画构成,少数部件是由一画构成的”2。在数以百计的“仌”部字中,有的“仌”部字由一个部件构成,有的“仌”部字则为合体字。由于这些合体字有多个部件,且四部字书的编撰者及编撰时代不同,造成四部字书中的某些“仌”部字归部不同。由此,影响四部字书“仌”部收字情况。

仌:《说文解字》归于“仌”部;《玉篇》归于“仌”部;《康熙字典》归于“人”部;《中文大辞典》归于“人”部。

同为“仌”,四部字书中释义相同,归部却不一样。四部字书“仌”字归部差异与我国部首归并的发展演变有关。

(二)文字自身的发展演变

文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一符号从形成之初到如今,经过了多次演变。四部字书在形成时间上有较长的延續性,这几千年的时间,为文字提供了发展演变的条件。“仌”部字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非“仌”部字演变为“仌”部字。

文字的发展演变是千变万化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由于形符或声符的改变,或者其他的原因,使得原本属于某部的字变为另一部的字情况并不少见。通过对四部字书“仌”部收字的整理和考辨,四部字书“仌”部收字中,由非“仌”部字演变而来的字如下:

:本作“潔”。《说文解字》无“”字。《玉篇》《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三本字书均说“”为“潔”之俗字。且二者在很多时候都存在混用的情况,如“淨淨”和“淨淨潔潔”,可见“”实为“潔”演变而来的俗字。

况:本作“況”。《说文解字》无“况”字。《玉篇》言“况”为“況”之俗字。《康熙字典》与《中文大辞典》关于“况”的解释均引用《玉篇》。《说文解字》收“況”字,意为寒水,正与“仌”义相证。又《正字通》《字林考逸》等多部字书皆言“况”为“況”之俗字,因此,“況”衍生为“况”。

冲:本作“沖”。《说文解字》无“冲”字。《玉篇》曰“冲”为“沖”之俗字。《康熙字典》与《中文大辞典》关于“冲”的解释均引用《玉篇》。今“冲”的冲击、冲撞与“冲”最初之义“涌摇也”有意义上的承接,且在《诗经》与《初学记》中“冲”和“沖”常混用。可见,“冲”确为“沖”之俗字。

决:本作“決”。《说文解字》无“决”字。《玉篇》曰“决”为“決”之俗字。《康熙字典》与《中文大辞典》关于“决”的释义均引用《玉篇》之说。“決”《说文解字》意为“行流”,原本为水名“庐江有決水出于大別山”3,至《管子》“決之则流,塞之则止”4,该“決”与今“决”疏通、排除阻碍物之意一致,后“決”与“决”混用。

准、凖:本作“準”。《说文解字》无“准”字。《玉篇》《康熙字典》及《中文大辞典》收“准”,且言“准”为“準”之俗字。关于“准”,《字林考逸》“準从水傍隼。字林,作准。丁小山曰:《说文》从水从隼,《玉篇》及汉隶字源云,“準”俗作“准”,而汉桐柏淮源庙碑准则大圣则,準已作准矣。案准字,從仌,无义,疑字林准字本作淮,而后人改之以别于江淮之淮耳”1,此详尽地考证“准”原为“準”。至于“凖”,《中文大辞典》载,为避宋宰相寇準之讳,而将“準”写为“凖”。笔者查《宋史》确有寇凖之说,而《说文解字》收“準”字,意为平,无“凖”二字,可见,“準”应为本字。

除了以上这些字外,还有冲、减、凉、凄、冸 、冺、凂等字,均为非“仌”部字通过部件的改换演变为“仌”部字的情况,且都是由“氵”演变为“仌”。

第二,原本的“仌”部字衍生发展出新的同部异体字2。

四部字书“仌”部收字中,由“仌”部字衍生的同部异体字如下:

癛、凜、凛:《说文解字》收“癛”:寒也,从仌廪声;《玉篇》收“凜”:凜,凜寒也;《康熙字典》收“凛”:《说文》寒也;《玉篇》凛也;《集韵》或作癛;《中文大辞典》收“癛”“凛”“凜”。禀为稟的俗字,又《说文通训定声》及《说文解字义证》皆言“癛,亦作凜”,由此“凜”、“凛”是“癛”更换声符之后衍生而出。

冰、凝、:《说文解字》收“冰”:冰,水坚也,从仌从水;凝,俗冰从疑。《玉篇》收“冰”“凝”“”三字,言“”为“凝”之俗字,《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皆赞成此说。因此“冰”为本字,“凝”为“冰”之俗字,“”为“冰”之俗字,三者相继衍生,今虽不从,但四部字书编撰时是如此。

冱、:《说文解字》未收。《玉篇》收“冱”:“寒也,俗作”,《康熙字典》收“冱”“”,《中文大辞典》收“冱”“”,且均采“”为“冱”之俗字之说。

凓、:《说文解字》《玉篇》均收“凓”,意为寒冷的样子。《康熙字典》及《中文大辞典》“凓”“”二字均收。按照《康熙字典》及《中文大辞典》的说法,“”为“凓”的正体,且参照《说文解字》“凓”的小篆字形,“”实为小篆字形隶变之后的结果。因此,“凓”是由“”发展而来。

、凐:《说文解字》《玉篇》关于二字,均未收。《康熙字典》及《中文大辞典》二字均收,关于二字的释义则均采用《集韵》的说法,如《康熙字典》:凐,《集韵》寒貌,或从因。又“垔”与“因”发音相同,二者在“凐”“”中均充当声符。可见,二者确为异体字。

、:《说文解字》《玉篇》均未收二字。《康熙字典》收“”,并言“”和“ ”为异体字。《中文大辞典》二字均收。关于“”的释义则采用《集韵》的说法,如《康熙字典》:《集韵》或从心。又二字均由两个部件组成,且“仌”都作行旁,二字的声旁的读音相同,二者为相继衍生的异体字。

、凌:《说文解字》收“”字,《玉篇》收“凌”字,《康熙字典》及《中文大辞典》则二字均收。关于“”“凌”二字,《说文解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仌出也,从仌, 声,力膺切。或从夌”。

冽、、:《说文解字》一字未收,《玉篇》与《康熙字典》仅收“冽”,《中文大辞典》“冽”“”“”三字均收。《正字通》载“冽,本作,篆作,隶作冽,旧本作冽”3,由此知,“冽”“”由“”演变而来。

、:《说文解字》收“”字,《玉篇》均未收,《康熙字典》及《中文大辞典》均收。《中文大辞典》“”俗“”字。

经整理考证,文字自身的演变对四部字书“仌”部收字情况的影响有以上字,这些字由于演变形成了新的“仌”部字,有的字书均未收,有的字书仅收一部分,而有的字书均收,由此而影响四部字书“仌”部收字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演变,即“仌”和“冫”,它们是隶变的产物,字形完全变化,以至于《康熙字典》和《中文大辞典》将“仌”归于“人”部,其实“仌”才是最早的“仌”。

(三)讹误

讹误是文字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整理考辨,发现一些“仌”部字是由一些“仌”部字或者非“仌”部字讹误产生,这些讹误同样影响着四部字书“仌”部收字情况。“仌”部字的讹字主要集中在《康熙字典》和《中文大辞典》中,这与讹字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有关。如:

:《中文大辞典》“,寒也,一说冽之伪字。《说文段注》冽,各本篆作。按字即“广韵”《玉篇》皆无之,而孔冲远大东正义,李善注《高唐赋》,皆引说文、字林,冽字是今本冽,伪为,显然也”。

讹字的产生实际上增加了“仌”部字的数量,因此,对于四部编撰时间有上千年差距的字书来说,对“仌”部收字情况的影响可想而知。

(四)编撰原则

编撰原则是影响字书收字情况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字存在,由于各字书编撰目的不同,如许慎编撰《说文解字》的目的是发扬“五经之道”,同时也驳斥并纠正汉代社会那些“俗儒鄙夫”随意解读文字的荒诞释语,其编撰遵循“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据形系联,引而申之”;《玉篇》为成楷书一家之制;《康熙字典》的编撰则是希望能做到“善兼美具,无一音不备,无义不详”,对有音无义或者有义无音或者音义全无者列入“补遗”,向着完美迈进;《中文大辞典》的编撰则是“集古今辞书之大成”。这一原因也會影响字书的收字情况。

《说文解字》和《玉篇》进行比较时,发现、二字,除《说文解字》未收二字外,另外三部字书对二字都采用同一释义,即“,飞声”。这二字与上文六字情况不一样,笔者认为《说文解字》未收录二者应与其“据形系联,引而申之”的原则有关。《玉篇》相比于《说文解字》“仌”部收字丰富,则与《玉篇》将古文与俗字另列字头解释的原则有关。

《康熙字典》带着“完美”的编撰目的,其收字类型包括常用字、古文、异体字、讹字等,“仌”部收录古文不仅在常用字后面标明古文,对古文属于“仌”部字者,又另列字头,进行解释。《中文大辞典》是为“集古今辞书之大成”,其单字的收录包括正体、或体、古体、略字、俗字及后起字,在四部字书中“仌”部收字数量最多。

由此,编撰原则也是影响四部字书“仌”部收字情况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结 语

《说文解字》《玉篇》《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是中国语言文字里的经典之作,笔者通过对“仌”部字的逐一考辩,总结归纳出四部字书“仌”部字收字情况不同的原因主要是部首归并,文字的发展演变,讹误,同时也跟四部字书的收字原则有关。其中“仌”部字的发展主要以非“仌”部字演变为“仌”部字,原本的“仌”部字衍生发展出新的同部异体字为演变路径,这两种演变方式对我们认识其它部类字的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玉篇说文解字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说文》《玉篇》目部重文比较研究
《玉篇》文献学、辞书学研究综述(2000—2016年)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