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2018-12-11

城市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贸易战制造业

刘 健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刘健

(北京物资学院 经济学院,北京 101149)

从对中国进出口现状、中国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度、中美GDP对比、美国国内失业率现状等的分析可知,将中美贸易战的原因归结于“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的花朵,却让美国走向了衰败”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中美贸易战在本质上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较量,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从所未有的危机,其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应从市场为本、竞争机制、政策供给、产业网络、客户需求五个层面入手打造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中美贸易战;中国制造业;市场为本;强化竞争

2018年6月15日,美国白宫对中美贸易发表声明,对1 102种产品总额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关税,当天,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659项约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中国外交部当天发表声明:“如果美方出台包括加征关税在内的贸易制裁措施,双方谈判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不会生效”。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而被美国制裁的中兴通讯——这家全球领先的中国通信制造业一度被推向风口浪尖。中美贸易战之后新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下,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变得既扑朔迷离又弥足重要。

一、中美贸易战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中美贸易战开打的主要原因是中美贸易长期以来中国的顺差和美国的逆差,“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的经济模式和贸易模式使得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和出口大国,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开放的最大受益者,而“高消费”的美国逐步“制造空心”和就业衰减。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将美国的困境归咎于中国的崛起,特朗普竞选班子的宣传总长和核心智囊史蒂夫·班农,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的花朵,却让美国走向了衰败”。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中国对美日欧等重点国家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据Wind数据资料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前中国的出口总额与德国和美国不相上下,德国出口总额一度超过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而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出口总额逐步攀升,并在总量上远远超出德国、美国和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出口国。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当月值的数据来看,自2006至2008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一直为正并不断扩大,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贸易顺差有所缩小,但2014年以来贸易顺差总额逐步扩大。巨大的贸易顺差让中国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快速增长,中国的外汇储备在15年初达到约4万亿美元的峰值,而黄金储备在2018年达到约6 000万盎司的峰值,中国也一度成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值得指出的是,中美贸易战以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呈现出短期下降的趋势,外汇储备规模也小幅下降,2018年5月份,中国贸易顺差为249.22亿美元,较上月减少33.69亿美元。外汇储备为31 106.23亿美元,较上月减少142.29亿美元。

进一步地,在中国出口总量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度最大,美国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Wind数据资料显示,2015年以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额超过了欧盟,是对日出口总额的数倍之多,美国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最大消费国”。反观中国对美日欧的进口总额,近年来中国对欧盟的进口总额最高,远高出美国和日本,而自2016年以来,中国对日本的进口总额逐步超过美国。从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是对日本出口额的数倍,但对美国的进口额却反而小于日本,这一反差反映出了中美贸易摩擦乃至中美贸易战爆发的现实背景。

由上观之,中国目前是全球出口总额最高的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和入世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开放自由的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贸易环境,美国更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中美贸易中中国巨大的顺差和美国巨大的逆差,一直以来为美国政商界所诟病,直指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的花朵,却让美国走向了衰败”。但是,中国的对外贸易真的让美国走向了衰败吗?我们有必要分别从中国和美国两个个体入手,分析中美贸易对两个国家各自的影响,探寻“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是否让美国走向了衰败”。

(二)中国对外开放度与净出口贡献度分析

从中国出口商品总额当月值及同比增长率数据来看,如图1所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出口商品总额当月值保持在1 800亿美元上下,在2015年2月份中国出口商品总额当月同比增长率达到峰值,随后急速下降,在2016年4月之后保持了稳定。

图1 近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当月值与出口商品总额当月同比增长率(资料来源:Wind)

2018年5月份,中国出口商品总额2 128.69亿美元,同比增加12.60%。而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当月值及同比增长率数据来看,如图2所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进口商品总额当月值保持在1 600亿美元上下,2016年2月份之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当月同比增长率更是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18年5月,中国进口商品总额1 879.48亿美元,同比增加26.00%。由此可见,中国不仅仅是出口大国,更是进口大国,中国秉承“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理念,践行“既对外出口,更对内开放”的世贸承诺,中国对外开放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贸易顺差随着中国进口额度的不断增长而收窄,因此,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在享受了对外开放的国际贸易红利的同时,也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从中国的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据Wind数据资料显示,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底和2009年初以来,净出口急剧萎缩,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逐步减弱,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急剧攀升,在2010年一季度达到峰值,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随后缓慢下降,近年来基本保持在40%左右。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是最终消费支出,近年来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保持在70%左右。而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10年一季度之前一度为负,在2010年之后也基本保持在10%左右,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更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金融危机以来,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很低,将中国经济增长完全归因于“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的花朵”是不成立的,至少是缺乏现实的逻辑基础的。

图2 近年来中国进口商品总额当月值与进口商品总额当月同比增长率(资料来源:Wind)

(三)美国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中美两国的经济总体实力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其经济总量远远超过中国,虽然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其GDP总量有短暂的下滑,但是自2009年始,美国GDP总量呈现出稳步增长,其经济总量实力非常强大,虽然中国的GDP增速要快于美国,但经济总量还是远远不如美国,且自2015年以来,中国GDP增速逐步下滑。应该指出的是,中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落后于美国,在经济发展质量上更是差距巨大,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附加价值极低。以苹果手机生产销售价值链为例,一台售价299美元的苹果手机,苹果公司的纯利润为80美元,附加值占到了售价的26.76%;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硬盘驱动器的附加值为20美元,占售价的6.69%;美国博通公司生产微芯片的附加值为6.6美元,占售价的2.21%;而中国进行苹果手机组装加工的附加值只有0.11美元,不到售价的万分之五!

再从美国国内的就业现状来看,虽然特朗普政府一直声称是中国制造导致美国本土大量工人失业,中国制造对美国的出口使得美国国内出现了失业潮。但从公开的数据来看,事实却与此截然相反。Wind数据资料显示,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周度失业率自2008年5月开始急剧上升,到2010年初达到近百分之五的峰值,随后开始逐步下降,目前美国的周度失业率只有约百分之一。由此可以推断,美国国内的失业率是非常低的。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与失业率数据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结论,除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新增非农就业急剧减少、季度失业率急剧上升之外,自2010年初开始,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保持稳定,季度失业率也逐步下降。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国,中美贸易中国顺差美国逆差的额度较大,但在对中国GDP增长贡献度上,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不到10%,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度最大,并且中国进口额度逐年逐步上升,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对外开放在使自身受益的同时,更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美国GDP总量规模和发展质量上来看,美国经济仍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远远落后于美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将中美贸易战归因于“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的花朵,却让美国走向了衰败”的论断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美国将中美贸易长期以来中国的顺差和美国的逆差来解释中美贸易战的原因是行不通的,至少是表面和肤浅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中美贸易战已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我们必须正视它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掣肘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挑战,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危机,但是,有危便有机,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中美贸易战从某种意义上是中美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经济竞争,竞争并非完全是坏事,如果能化竞争为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形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形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催化剂,则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鸡蛋从内而破才会焕发新生,我们务必理清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障碍和问题,以此为基础探寻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解决之道,这才是中国面对中美贸易战应有的治本之良策。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较大的成本上升的压力

作为世界制造巨头,中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基本上已经到头,人力成本上涨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据2016年7月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咨询公司德勤联合发布的报告,自2005年起的10年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上涨的不仅仅是人力成本,由于我国对电力、天然气直接定价的原因,企业用电价格居高不下,有研究表明,国内能源成本是美国能源成本的2倍以上。此外,在物流绩效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物流绩效指数普遍低于美日欧国家,也间接反映了在物流成本方面,中国并不具备优势。且未来随着环保治理的加大,国内企业的环保成本也会大幅增加。

中国的高税负更让制造业举步维艰,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的总税率数据来看,201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税赋高达68%,不仅略高于发展中国家印度,而且大幅高于美日欧等国。曹德旺曾坦言,“美国没有增值税,只有所得税40%,你赚到钱,缴纳所得税35%,再加地方税、保险费其他的这些5个百分点就是40%,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我们比较了国际上,全球最高的在中国。”其中问题主要就出在增值税上。“简单来说,一个卖6 000块的手机,增值税大概要交1 020块。”按照中国目前一般企业的利润水平,这样算下来,最终大约有一半的营业利润都被收走了。制造业利润非常微薄。

总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能源成本、税负成本、物流成本和环保成本,这是中国制造业不得不面对的刚性问题。

(二)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在制造业的全球分工体系中,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基本控制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占据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掌握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品牌和市场优势显著,而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中低端制造业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固定投资占比情况的历史变化来看,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制造业、汽车产业、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中低端行业占据了中国制造业的较大比例。

中国制造业的投资还比较分散,但集中度已经有所提升,且逐步走向高端和投资满足生活服务型制造业。制造业投资比例比较高的是非金属矿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方向的制造业投资占比超过5%。

(三)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头挤压的困境

一方面,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在高端制造业具有绝对优势,而在不占比较优势的中低端制造业,发达经济体为了进一步巩固实体经济基础、防范虚拟经济风险,也为了进一步扩大就业,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开始实施“重振制造业”以及“制造业回流”战略,这对中国制造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击。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正凭借更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给中国带来压力。全球制造业的转移是一个不断追逐低劳动力成本的过程,每一次全球制造业的转移路径都是从技术领先的国家向技术相对落后国家扩散,同时也是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转移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从本质上而言,制造业全球布局具有追寻“成本洼地”的天然特点,劳动力成本是制造业转移的最核心驱动因素,每一次随着全球制造业主要承担国家(如曾经的日本、德国)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时,制造业企业便会寻找成本更低的区域予以替代,形成制造业转移现象。据德勤公开资料显示,自2015年开始,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超过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传统制造“成本洼地”国家,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劳动成本更是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在逐渐削弱。

图3 全球制造业转移路径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国产业转移网)

自金融危机后,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开始向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转移,正在发生第四次全球制造业转移。

(四)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不合理,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竞争力不强

中国制造业表现出较典型的“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特点,以往在中低端组装加工等领域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在中高端生产制造研发等领域又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通讯事件集中暴露了中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标准面前无话语权的重大弊端,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水平落后和产业竞争力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

(五)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中国制造业以往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模式,适应于产品单一化标准化的消费时代,制造业生产方式也表现出大规模标准化制造的特点。而在大转型背景下,国际社会早已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智能制造、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已成为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主流,中国的社会转型也必将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大势所趋,有效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首要目标。这对中国制造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通过转变制造业生产方式以及构建合理产业组织模式来适应日益多变的市场需求成为中国制造不得不面对的又一难题。

三、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之路

探寻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解决之道,必须“跳出中国制造”来“看中国制造”,需要站在一个系统的、全局的、综合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人口、教育、财政、税收、科技、能源、产业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到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众多利益主体,涉及到国际、国内多个市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从整个经济系统的全局视角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给出治本之策。

(一)坚持市场为本,厘定政府与市场的定位与边界

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要务是认识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各个子行业都处于传统意义上的完全竞争领域,要实现大转型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由大到强、由小到专”“由结构不合理到结构优化”“由中低端到高端升级”,就一定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根本性作用,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源头、土壤和环境。从极端意义上来说,没有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从宏观层面来说,一定要坚定地贯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根本原则,厘定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倡导“小政府、大市场”。

政府应做好市场的“守夜人”,做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良性运行的监督者,以建设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在保证市场自由竞争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为中国制造业发展保驾护航,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要特别注意避免政府直接干预和主导企业运营、行业发展等微观经济事务,有效约束政府权力,放松市场的进入管制,最大程度地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激发经济的活力和热情,从源头上创造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良性政策土壤和市场环境。

(二)强化竞争机制,创造中国制造业来自竞争的繁荣

市场效率发挥的关键在于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只有通过基于有效竞争基础上的“优胜劣汰”,才能创造来自竞争的繁荣。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充分竞争的行业,制造业的竞争实力来源于市场竞争基础之上的“优胜劣汰”。只有在激烈竞争和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下,效率高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而效率低的企业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也唯有此,由有效率、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所组成的中国制造业才会具备生命力,才会形成中国制造产业竞争力的有效组织载体。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国有制造业企业的行政垄断和区域垄断特征。以机车车辆制造业为例,在发达经济体是完全竞争的机车车辆业,在我国竟然长期以自然垄断的名义采用行政垄断的实质进行运营,以前还有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两家“军阀割据”的双寡头垄断企业,现在南北车合并后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很难想象这样的依靠国有垄断的企业能产生怎样的竞争实力。中国制造业唯有打破垄断、放松管制、引入竞争、强化竞争,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会由内而外地从行业内部企业内部创造和迸发出创新的动力,正所谓“一枚鸡蛋如果被外部的力量打破,生命就被终结了,相反,它如果被内部的力量打破,生命被诞生了,伟大的事情总是从内部开始”。

(三)优化政策供给,营造中国制造业良好的营商环境

从政策层面来说,政府政策的供给应重在营商环境的优化上,而应避免直接对制造业行业的规划和指导。如中国政府出台的“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要在十年内将劳动密集的低端制造业转型为机器人、互联网和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并规划了十大重点突破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但是,这十个细分行业是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还是政府的一厢情愿呢?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认识和认知,需要进行客观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需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产业发展靠的是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政府不应也不宜直接规划发展哪些行业,应该由市场自主地决定,依据市场的逻辑和市场的力量来自发地进行。

与此同时,政府更多地应该在营造公平有效的营商环境上下功夫,通过打造服务型、高效型政府,切实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目前,中国政府正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禁止行政机关法外设定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政府也在进一步地推进中国制造业增值税改革以减轻制造业企业的税费负担,但是力度还是不够,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压力仍然十分巨大,需要政府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实现“还利于民”,并从人力资本、能源结构、研发投入、金融扶持等多个层面入手,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和体系。

(四)形成产业网络,构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组织体系

中国制造业应该要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和组织分散的特点,将制造业产业链环节的各个企业聚合起来,形成涵盖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工艺流程、零部件采购、制造、组装、包装、物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网络组织体系。全产业链的产业网络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产生“生产池效应”。通过产业网络内部企业之间的“背对背竞争机制”与“面对面合作机制”,获得更高层次的创新效应和协同效应,并且通过空间集聚与空间分散的融合与统一,实现生产、地理与组织柔性。

(五)满足客户需求,打造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层面来说,制造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要素禀赋特征找准自己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环节和定位,发现并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要切忌盲目地追求高端和升级,中国制造业的关键在于优化和提质。升级不是目的,转型只是手段,优化才是目标,最终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升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绩效,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异质化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富士康,虽然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单位产品的利润很低,但其专注于组装与制造这一全球制造价值链环节,采用“归核化战略”,在专业化分工中找到自身优势所在的环节和节点,从而成长为一家全球最负盛名的优秀制造企业。值得指出的是,制造业服务化是个趋势,制造业企业要由产品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一切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目标,实现大规模、多品种、小批量的大规模定制,并努力朝着智能化制造、柔性制造方向转型。

四、结论

中美贸易战的全面爆发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挑战,也对中国制造产生了危机,中国制造仍然面临着不断上升的人力资源成本、税负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地租成本、物流成本,创新环境缺乏、创新激励不足导致的核心技术的缺失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大软肋,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不合理、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观。痛定思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跟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巨大的差距,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深化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在内的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市场竞争,优化政策供给,通过营造良好的制造业营商环境,打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通过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与深度合作,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网络组织体系,以“市场的力量”和“竞争的繁荣”来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

[1] 任泽平, 罗志恒. 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的深层次思考[EB/OL]. (2018-06-17) [2018-07-20]. http://www.sohu.com/a/ 236232792_313170.

[2] 任泽平, 罗志恒. 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为何市场人士集体误判[EB/OL]. (2018-06-16) [2018-07-20]. http://money.163. com/18/0616/13/DKE5FHIE 002581 PP. html.

[3] 搜狐网. 白宫将对中国价值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关税,6月15日公布清单[EB/OL]. https://www.sohu.com/a/233349794_ 162522.

[4] 搜狐网. 我比较了国际上,税收最高的就是中国了[EB/OL]. (2016-12-19) [2018-08-20]. https://www.sohu.com/a/122011660_ 470026.

[5] 搜狐网. 中国劳动力成本十年上升五倍制造业竞争力将被美反超[EB/OL]. (2016-07-03) [2018-07-20]. http://www.sohu. com/a/101058455_157495.

[6] 刘健. 深化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研究:以机车车辆业为例[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 121.

[7] 刘健.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 37.

[8] 刘健, 戚聿东. 产业组织模式转型的路径探讨: 基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视角[J]. 现代经济探讨,2014(6):34-37.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Background of the Sino - US Trade War

Liu Jian

(School of Economics, Beijing Wuzi University, Beijing 101149, China)

This paper discuses the causes between China and US trade war 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a's net exports to GDP growth, the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the US GDP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American unemployment rate. The paper also disproves Steve Bannon's view of US that "China picks the flowers of the free market, but it makes the United States decline."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main problems and obstac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re analyzed, and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US trade war are put forward.

trade war between China and US;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de market first; intensive competition

2018-09-01

北京物资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6XJQN05)

刘健(1977-),男,湖南益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分析研究。

F 407.472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8.05.010

2096-059X(2018)05–0055–07

(责任编校:贺常颖)

猜你喜欢

贸易战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贸易战是错误的决定
贸易战,罗非鱼首当其冲!面临众多不利因素,昔日的王者罗非鱼还能打一场翻身战吗?
浅谈中美农产品贸易战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