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探讨
2018-12-11李勇冯伟
李勇 冯伟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互联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通过“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由单调性、封闭式、单向倾听向多样性、开放式、全方位交流转变,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1]。在此背景下,探讨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将如何适应全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如何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就成为高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应有的题中之义。
一、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据美国教育部对1996-2008年的50项在线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在线教学和面对面教学在教学效果上无显著性差异,而混合两种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面对面或者在线教学的效果[2]。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在智慧校园以及全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教育”改革的推动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对教学产生冲击,并最终指向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3]。未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4]。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明确提出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5]鉴于此,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体育教学模式,既是“互联网+教育”的改革的外在要求,也是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需求的内在要求。
(二)传统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
高职教育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更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特点。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在发挥体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功能基础上,也必须服务于高职教育的目标。但是目前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化的现象,且没有很好的凸显高职教育应有的特点,更无法适应高职学生技能实训较多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中的机械、汽车等专业学生,大二学年开始有较多的专业课程实训,尽管有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制定了“16+8”的教学计划,但是在众多实训课程面前,学生完整的体育教学仍然无法实现。此外,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与本科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无区别,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更无法与高职学生专业体能锻炼相结合,改革势在必行。
(三)智慧校园工程建设为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支持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智慧校园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探索。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6]。智慧校园支持线上线下的有机互动,让学校教学从课上拓展到课下,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支持和服务。在智慧校园工程建设的支持下,学校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高职学校体育教育更应借助于智慧校园工程的支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结构,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更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和健身需求。
二、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高职体育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本文从课前教学准备、课中互学探究、课后反馈评价三个方面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具体见图1。
(一)课前教学准备阶段
在“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中,需要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目标,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线上体育教学资源的制作是课前准备阶段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更是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线上体育教学资源的制作需要将教学内容形象的展示,在内容上除了教师自行制作的体育教学资源之外,体育比赛视频等内容都可以作为线上体育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
图1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图
(二)课中互学探究阶段
在课中互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以课堂讨论、个性化教学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根据教师布置的相关学习任务和讨论主题,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或互助学习的方式,结合线上体育教学的学习情况进行研修,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以提高课堂效果。在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线上学习的知识通过同学之间的探究互助以及教师的辅导得以内化和强化,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有助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三)课后反馈评价阶段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对体育教学及其有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是保证体育教学高效完成的组织、行为、决策系统[7]。体育教学评价是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体育教学原则制定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得当,学习效果是否良好,都需要通过体育教学评价过程才能得到判定[8]。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课后反馈评价是一种双向评价,教师和学生互为评价的主体和客体,评价方式也不再是纯粹的主观打分,而是基于师生教学互动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大数据开展的多维、动态、全面、智能的教学评价。一方面,教师针对课中互学阶段出现的问题、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堂预计效果等问题进行反馈评价,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后通过平台,对自身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质量等内容进行评价。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互联网+体育教学”并不是“互联网+”与体育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现代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为高职体育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和方式,高职体育教学从简单的课堂知识传递转变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一)打破了传统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
“互联网+”的介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关系,弱化了“教与学”的传统界限,延伸了学生体育课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体育教学的时空不再仅仅局限于田径场。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更有创造性。
(二)转变了传统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
传统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转变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体育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结构被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结构所取代。
(三)拓展了传统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教育载体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课堂教学和空间教学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融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个性化的“O2O教学模式”逐渐形成。高职体育教学的教育载体,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在场”转变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