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皮神经解剖位置及走行特征的超声影像学研究

2018-12-11种皓郗扬周雁李文军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二头肌臂丛前臂

种皓 郗扬 周雁 李文军

作者单位: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 ( 种皓、郗扬、周雁 ),手外科 ( 李文军 )

肌皮神经 ( musculocutaneous nerve,MCN ) 包括肌支及皮支,其中肌支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及肱肌运动,皮支支配前臂、上臂中下段外侧皮肤感觉。MCN 解剖研究对于外科手术及麻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由于 MCN 通常存在高度的解剖变异且不走行于腋窝神经血管丛内,因而容易发生阻滞不全,而完善的 MCN 阻滞对于上肢镇痛、防止止血带不适及运动阻滞具有重要意义[1];其次,肱骨骨折和肩关节损伤时,可伴发MCN 损伤,表现为屈肘无力,伴有前臂外侧部皮肤感觉的减弱,使用超声影像学资料观察神经的形态和走行,结合肌电图检查结果,对明确神经损伤位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再次,该神经的走行、起点和分支的变异均较大,且存在交通支,临床上应注意这些变异,在修复 MCN 损伤或切取 MCN 用于其它受损神经移植修复时应选择最佳术式,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额外损伤[2],因此 MCN 解剖研究对外科手术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频超声可以提供清晰的 MCN 及其周围比邻结构的影像,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已在临床广泛开展,肌骨超声及神经超声扫描也可应用于臂丛神经损伤后损伤神经的定位,并可用于移植神经的判定[3]。本研究的目的是使用高频超声观察腋窝胸大肌外侧缘至上臂 MCN 皮支穿出筋膜处,神经的位置及其在上臂分支走行的情况,对 MCN 的超声解剖学基础进行探索研究,为临床臂丛神经损伤后的定位提供影像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 2015 年 12 月至 2017 年3 月,于我院行上臂中下 1 / 3 或前臂和手部手术;( 2 ) 由同一高年资且熟练掌握神经超声检查的麻醉医生操作完成 ( 周雁 ),并与另一位高年资医生共同完成观察记录;( 3 ) 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2. 排除标准:( 1 ) 既往有神经病变;( 2 ) 局部因素致解剖结构异常者;( 3 ) 拒绝接受区域阻滞或超声检查者;( 4 ) 存在其它原因不适合行臂丛神经阻滞者,如局麻药过敏、穿刺部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北京积水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共纳入 333 例。所有患者均使用高频超声观察从腋窝胸大肌外侧缘处至上臂其终支穿出筋膜处 MCN的超声解剖学特征。入选患者一般特征见表 1。

表1 患者一般情况Tab.1 General conditions of patients

三、仪器与检查方法

1. 仪器:GE 公司 Logiq E9 超声仪,( 批号 2011第 3232261 号 );探头:ML6-15 线阵探头 ( 线阵探头可紧密贴合腋窝顶点处皮肤 ),频率 13 MHz,50 mm,在追寻 MCN 的分支神经时,若成像不清晰,换为使用小靴型探头以增加图像的分辨率。

2. 图像采集: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外旋90°,手背置于桌面 ( Winnie 体位 ),肱骨头前旋,使腋窝的神经血管丛位于浅层。探头置于腋窝臂丛分支神经形成处 ( 胸大肌与肱二头肌长头交界处,深部可及肱骨头及大圆肌联合腱止点止于肱骨小结节处 ),垂直于上臂长轴放置,显示神经和血管的横断面超声解剖结构。观察 MCN 形态及位置,若在固定截面上显像不清,可通过向肢体远端或近端滑动探头寻找在肌间隙游移滑动的 MCN,部分患者可见 MCN 向近端走行时,进入腋鞘内并与正中神经汇合。适度倾斜及移动探头可有助于在腋动脉周围的腋鞘内寻找神经结构 ( 图 1 )。沿肱二头肌走形方向向远端滑动探头追寻 MCN 分支及走行,直至观察到MCN 在上臂远端穿出筋膜走行至皮下位置。

3. 观察指标:记录胸大肌外侧缘与肱二头肌交界处 MCN 的超声解剖学特征,包括位置、形态、回声强度及超声图像的质量。( 1 ) MCN 的位置记录:在超声横断面影像下 MCN 与周围肌肉及腋鞘内其它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 ( 腋动脉及其它分支神经 );( 2 ) 形态记录:圆形、椭圆形或扁平状;( 3 ) 回声强度记录:高于肝脏回声记录为高回声结构,低于肝脏回声记录为低回声结构,与肝脏回声相同记录为等回声结构;( 4 ) 超声图像的质量记录:1=图像清晰,神经结构清晰可见,有超声引导定位经验的2 位麻醉医生均确认为清晰;2=图像欠佳,2 位观察者均认为不能明确识别各个神经分支。

记录 MCN 分支形成肌支的位置 ( 超声影像下观察的第一支肌支距离喙突的距离 ) 及数量,及终末支穿出筋膜形成前臂外侧皮神经的位置 ( 穿出点与喙突的距离 )。

结 果

一、患者的一般资料

本组 333 例中男 267 例,女 66 例,平均年龄为35.1 岁,平均 BMI 为 23.9 ( 表 1 )。

二、胸大肌外侧缘与肱二头肌交界处 MCN 的超声解剖学特征

图1 MCN 穿行于喙肱肌内 ( 将探头置于胸大肌及肱二头肌长头交界处,探头垂直于上肢长轴放置以获取臂丛神经的横断面影像。Shallow:浅层;Deep:深层;Cephalad:头侧;Caudal:尾侧。A:腋动脉 Axillary artery;V:腋静脉 Axillary vein;MN:正中神经Median nerve;UN:尺神经 Ulnar nerve;RN:桡神经 Radial nerve;MCN:肌皮神经 Musculocutaneous nerve;Bi:肱二头肌 The biceps brachii;MACN:前臂内侧皮神经 Medial forearm cutaneous nerve;CB:喙肱肌 Musculi coracobrachialis;Bt:肱三头肌 Triceps brachii。此时腋动脉周围可见 4 支腋静脉,正中神经成像 2 支低回声结构,在稍远端汇合为 1 支,推测为正中神经的内侧头及外侧头,该患者可见前臂内侧皮神经紧邻尺神经分布,MCN 位于喙肱肌内,呈梭形低回声结构外被高回声被膜 )图2 正常情况下胸大肌外侧缘处臂丛神经横截面超声影像 ( 将探头置于胸大肌及肱二头肌长头交界处,探头垂直于上肢长轴放置以获取臂丛神经的横断面影像。Shallow:浅层;Deep:深层;Cephalad:头侧;Caudal:尾侧。A:腋动脉 Axillary artery;V:腋静脉Axillary vein;MN:正中神经 Median nerve;UN:尺神经 Ulnar nerve;RN:桡神经 Radial nerve;MCN:肌皮神经 Musculocutaneous nerve;Bi:肱二头肌 The biceps brachii;CB:喙肱肌 Musculi coracobrachialis;Bt:肱三头肌 Triceps brachii。MCN 位于腋鞘外时,位于喙肱肌及肱二头肌肌间隙,呈梭形低回声结构,外被高回声外膜 )Fig.1 MCN ran through the musculi coracobrachialis ( The transverse sect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nerve was obtained by placing the probe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 axis of the upper limb at the junction of the pectoralis major and the long head of the biceps brachii. Four axillary veins were seen around the axillary artery, and two hypoechoic structures of the median nerve were seen. They converged at a slightly distal end and were presumed to be the medial and lateral head of the median nerve, the medial forearm cutaneous nerve was located close to the ulnar nerve. The MCN was located in the coracobrachial muscle, it was a spindle-shaped hypoechoic structure covered with hypoechoic envelope )Fig.2 Normal cross sectional ultrasound image of the brachial plexus at the lateral border of the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 The transverse sect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nerve was obtained by placing the probe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 axis of the upper limb at the junction of the pectoralis major and the long head of the biceps brachii. When MCN was located outside the axillary sheath, it was located in the space between the coracobrachial and biceps brachii muscles. It was spindle-shaped hypoechoic structure and was covered by the hyperechoic adventitia )

1. MCN 的位置 ( 表 2 ):在腋窝处 MCN 一般不走行于腋鞘内,本组 333 例中 75 例 MCN 穿行于喙肱肌内,占 22.5% ( 图 1 );179 例 MCN 位于喙肱肌及肱二头肌之间的筋膜层内,占 53.8% ( 图 2 );71 例 MCN 位于腋鞘内,与正中神经伴行,占 21.3%( 图 3,4 ),其中 4 例位于腋动脉的外侧深层,占 1.2%,余下 67 例位于腋动脉的外侧浅层,占20.1%。8 例在腋窝处未找到明确的 MCN 结构,占2.4%,将探头沿长轴向远端滑动,可以在稍远的地方看到支配喙肱肌的神经,这 8 例中男 3 例vs.女5 例 (P=0.009 ),其它各种位置情况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图3 MCN 位于腋鞘内 ( 将探头置于胸大肌及肱二头肌长头交界处,探头垂直于上肢长轴放置以获取臂丛神经的横断面影像。Shallow:浅层;Deep:深层;Cephalad:头侧;Caudal:尾侧。A:腋动脉 Axillary artery;V:腋静脉 Axillary vein;MN:正中神经 Median nerve;UN:尺神经 Ulnar nerve;RN:桡神经 Radial nerve;MCN:肌皮神经 Musculocutaneous nerve;Bi:肱二头肌 The biceps brachii;CB:喙肱肌 Musculi coracobrachialis;Bt:肱三头肌 Triceps brachii。MCN 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外侧并与正中神经伴行 )图4 MCN 在稍远端离开腋鞘 ( 探头沿肢体长轴稍向远端滑动至上臂中上 1 / 3 左右位置,探头垂直于上肢长轴放置以获取此处臂丛神经的横断面影像。Shallow:浅层;Deep:深层;Cephalad:头侧;Caudal:尾侧。A:腋动脉 Axillary artery;V:腋静脉 Axillary vein;MN:正中神经 Median nerve;UN:尺神经 Ulnar nerve;RN:桡神经 Radial nerve;MCN:肌皮神经 Musculocutaneous nerve;Bi:肱二头肌 The biceps brachii;CB:喙肱肌 Musculi coracobrachialis;Bt:肱三头肌 Triceps brachii。探头沿肢体长轴稍向远端滑动,可见 MCN离开腋鞘走行于喙肱肌及肱二头肌肌间隙内,并形成 2 支分支 )Fig.3 MCN was located in the axillary sheath ( The transverse sect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nerve was obtained by placing the probe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 axis of the upper limb at the junction of the pectoralis major and the long head of the biceps brachii. MCN was located in the axillary sheath, along the lateral part of the axillary artery and with the median nerve )Fig.4 MCN was slightly away from the axillary sheath ( The probe slightly slid distally along the long axis of the upper limb to about 1/3 of the upper arm. The probe was placed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 axis of the upper limb to obtain a cross-sectional image of the brachial plexus. When the probe slid slightly distally along the long axis of the limb, the MCN moved away from the axillary sheath into the space between the coracobrachial and biceps brachii muscles and formed two branches )

2. MCN 形态记录为圆形、椭圆形或扁平状( 表 3 ):腋窝处 MCN 可显示为圆形、椭圆形或扁平状,其中男性显示为扁平状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男:34 / 266vs.女:2 / 59,P=0.023 ) ( 有 8 例未找寻到明确的 MCN 结构,因此n=325 )。

3. MCN 的回声强度 ( 表 4 ):腋窝处 MCN 大部分显示为低回声结构。

4. MCN 横断面超声图像的质量:受检的 325 例肌皮神经均清晰可见。

5. MCN 肌支分支的位置及数目:超声下可见 MCN 的第一支肌支穿行位置距离喙突的距离为( 8.2~15.1 ) cm,平均 10.3 cm;分出肌支的数目为2 支者 11 例 ( 3.4% ),3 支者 109 例 ( 33.5% ),4 支者 205 例 ( 63.1% )。

6. MCN 穿出筋膜的位置:MCN 穿深筋膜形成前臂外侧皮神经的位置距离喙突为 ( 15.5~21.7 ) cm,平均 18.8 cm。

三、统计学处理

记录每例患者的各项数据,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中,正态分布的资料表达为±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腋窝处 MCN 所在位置描述 ( n = 333 )Tab.2 Location of MCN in the axilla ( n = 333 )

表3 腋窝处 MCN 形态 ( n = 325 )Tab.3 Shape of MCN in axilla ( n = 325 )

表4 腋窝处 MCN 回声强度的描述 ( n = 325 )Tab.4 Echogenicity of MCN in axilla ( n = 325 )

讨 论

MCN 是臂丛神经的主要分支之一,自外侧束发出,含 C5~7脊神经前支纤维,其肌支主要支配肱二头肌、肱肌和喙肱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臂部深筋膜后形成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本研究对 MCN 走行及其支配的各个肌肉之间的解剖关系进行了观测,原因在于外周神经阻滞技术的成功有赖于精确的靶神经定位,以及局麻药液在神经周围的扩散,及时发现神经的解剖变异并调整定位对阻滞的成功意义重大。同时 MCN主干的长度、走行及分支的变异情况对于临床臂丛神经及其分支神经损伤的定位修复,或者确定修复其它损伤神经时可用于神经移植修复的长度范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此外 MCN 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这 3 块肌肉,并支配前臂外侧的皮肤感觉,由于各种变异的存在,在检查前臂外侧的感觉,或者肌电图检测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功能时,应考虑到 MCN 变异的可能,在腋窝、臂丛以及臂部手术中,也应该注意这些变异的存在。本研究使用高频超声观察 MCN 的形态、分支、走行,希望为临床MCN 相关问题处理的定位诊断及治疗提供必要的影像学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 MCN 均清晰可见,在短轴扫描的腋窝处超声图像中,MCN 通常显示为 1~2 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嵌入在相对高回声的背景中[4],但部分患者 MCN 显示为单个高回声蜂巢状结构,这是由于部分患者在此处神经的纤维支架成分含量较高,因而显示为高回声结构。周围神经在超声影像下可显示为低回声圆形或椭圆形结构,或是高回声蜂巢状结构,由于扫描位置及患者情况的不同会存在很大的差异,通常靠近周围神经起始部显示为低回声结构,而远端神经常表现为强回声结构,神经的回声高低取决于神经内神经纤维和非神经纤维支撑组织的比例,神经纤维为低回声结构,而支撑的纤维结缔组织显示为强回声结构,因此支撑组织含量越高神经回声越强。本研究结果还提示,扁平状结构的比例要男性高于女性 ( 男34 例vs.女 2 例;P=0.023 ),推测可能因为男性,尤其是体力工作者,由于肌肉结构发达,因此走行于肌肉间隙的神经结构会被压迫显示为扁平状结构。需强调的是在某一固定的神经横断面图像上并不是所有的 MCN 都可以清晰的被识别出来,往往需要平移及倾斜探头,通过追寻神经的走行来寻找神经结构。通常情况下,MCN 在喙突下会离开腋鞘而走行于喙肱肌间,而在腋窝处,MCN 通常位于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的筋膜之间 ( 图 1 )[5]。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肱二头肌与胸大肌交界处MCN 大部分位于腋鞘外,75 例 ( 22.5% ) MCN 穿行于喙肱肌内 ( 图 2 ),179 例 ( 53.8% ) MCN 位于喙肱肌及肱二头肌之间的筋膜层内 ( 图 1 ),71 例 ( 21.3% )MCN 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外侧并与正中神经伴行 ( 图 3 ),4 例 ( 1.2% ) 位于腋动脉的外侧深层,67 例 ( 20.1% ) 位于腋动脉的外侧浅层。8 例 ( 2.4% )在腋窝处未找到 MCN,将探头沿上臂长轴向远端滑动,可以在稍远的地方看到支配喙肱肌的神经,该情况可能是 MCN 缺如所致,也有可能是因为 MCN被肌肉压的较紧而无法从肌肉筋膜中识别出来,因此只有 2 位麻醉医师通过追寻神经走行均无法识别出 MCN 时,才记录为缺如。该情况在女性发生比例高于男性 ( 男 3 例vs.女 5 例;P=0.009 ),其它各种位置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通常情况下 MCN 在喙突附近从臂丛分出后,到达腋窝时多位于喙肱肌内。Pianezza 等[6]报道了MCN 从臂丛神经分支的位置,在喙突近端 8.5 cm 至喙突远端 12 cm 范围内。杨津等[3]研究发现当上肢外展 60° 时,MCN 起点位置 ( 即从臂丛外侧束发出点 ) 距离喙突的距离为 ( 41.89±13.55 ) mm,变异较大。Vester-Andersen 等[7]研究发现 MCN 及腋神经在喙突远端也可能走行于神经血管丛内。MCN 离开臂丛神经形成分支位置差异的可能是由于在锁骨下区域臂丛神经本身就存在着高度变异,同时也不能除外是操作者不同或是尸体保存条件不同造成的差异。测量参数可以被操作者的技术差距、标本的体重指数、防腐技术或非防腐技术的使用所干扰,因而导致了解剖结果的差异。

MCN 从臂丛神经分出向远端走形过程中,与喙肱肌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存在着多种变异。易德保等[2]经解剖观察阐明肌皮肌神经与喙肱肌的关系有3 种情况:89.29% 的标本中 MCN 穿喙肱肌走行,部分标本显示 MCN 未穿行喙肱肌,行于喙肱肌前方的占 7.14%,行于喙肱肌后方的有 1 侧,占 3.57%。杨津等[3]研究发现 MCN 发出后主干沿腋动脉外侧走行,穿喙肱肌者占 92.85% ( 26 侧 ),穿过喙肱肌的位置距离喙突为 ( 58.07±38.74 ) mm。关于 MCN 的非典型走行路径,Ilayperuma 等[8]研究发现 16.67%的标本 MCN 未穿喙肱肌走行,Thieffry 等[9]研究发现未穿喙肱肌走行的 MCN 会在更早的地方发出支配肱二头肌的肌支,Pianezza 等[6]观察到双侧 MCN 均未穿喙肱肌走行的解剖情况,该标本左侧 MCN 发出第二支支配喙肱肌,而 MCN 主干沿喙肱肌走行,在右侧上肢,MCN 与正中神经之间有一支交通支存在( 2.5% )。

本研究中有 8 例在腋窝处未找寻到 MCN,可在稍远的地方看到支配喙肱肌的神经。MCN 的完全缺如是一种少见的变异情况。笔者前期对 MCN 的走行进行了观察研究亦发现了此类情况[10]。在这些病例中,上臂屈肌的神经支配一般来自正中神经的直接分支。而 MCN 只有在支配相应区域的分支来源于正中神经,且为单纯感觉神经时才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 MCN 缺如,在胚胎学上这种 MCN 与正中神经的融合被认为是臂丛神经分化不良,这种分化不良往往合并局部肌肉的解剖变异[11]。Schafhalter-Zoppoth 及 Gray[12]曾描述了超声下 MCN 的外观,指出如果在喙肱肌中看不到 MCN,这可能是它与正中神经融合了,在更远端才分开。临床中同时需注意 MCN 与正中神经交通支存在的情况。交通支的出现往往会引起相应神经支配范围的改变。MCN 至正中神经交通支变异的发生率国内文献有很多报道,张凯辉等[13]在研究中描述了 MCN 的 5 种类型:I 型为正常型;II 型为多支型,自臂丛外侧束发出 2~3 支,而不是由单一主干从外侧束发出;III 型为混合型,由外侧束和正中神经各发出分支形成 MCN;IV 型:合缺如型,MCN 直接发自正中神经,是正中神经的分支,未发自外侧束,形成缺如;V 型为合干型, MCN 自外侧束发出后,发出分支支配相应肌肉,主干又与正中神经汇合成为一个干。当交通支汇入点以上发生 MCN 或正中神经损伤时,其所支配区域的功能可能不会完全丧失,源于另一神经纤维的代偿功能。但是交通支的存在使得利用肌电图检查判断神经损伤时会有影响,故进行肌肉功能丧失病因诊断时应注意交通支的存在。

由于 MCN 从臂丛神经主干发出及穿过喙肱肌走行于肱二头肌外侧的位置存在着很大的变异,同时其构成也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因此在胸大肌外侧缘处,MCN 与腋动脉及喙肱肌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存在很大的变异,本研究发现了 MCN 位于腋鞘内、穿行于喙肱肌间及缺如 3 种变异情况,而并非如传统解剖书上所描述在该位置 MCN 走行于喙肱肌及肱二头肌之间的筋膜层内[14],在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实施及 MCN 修复或用于切取移植手术时应注意神经的变异情况。

本研究发现超声下可识别出来的 MCN 第一支肌支穿行位置距离喙突的距离为 10.3 ( 8.2~15.1 ) cm,分出肌支的数目多为 3~4 支,部分患者只可追寻到2 支肌支。杨津等[3]的研究显示 MCN 沿途发出支配肌肉的分支数以 4 个为多见,占 42.86%,分别支配喙肱肌、肱肌和肱二头肌,但是其肌支构成亦存在着高度变异,研究中有 1 例 MCN 未从外侧束发出形成主干,而是从正中神经发出肌支支配喙肱肌,在远处又发出一支,该支发出肌支支配肱肌和肱二头肌,至肘窝处转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全程未见明显的 MCN 主干。Thieffry 等[9]的研究显示多数情况下 MCN 会分出 2 支肌支分别支配肱二头肌短头及长头,有 1 / 3 的患者存在着 MCN 肱二头肌肌支起源的变异;22.2% 的肢体支配肱肌的肌支有 2 支,为近端分支及远端分支,77.8% 的个体肱肌肌支只有1 支,该肌支会进一步分为许多分支。由于 MCN 对于喙肱肌的位置存在变异,其肌支位置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超声本身分辨率的限制,一些细小的肌肉分支可能无法被识别出来,因此需要 2 位高年资麻醉医生共同协商讨,以明确肌支的数量及走行。本研究亦只观察了从 MCN 主干分出的肌支的情况,因此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并不一定完全准确,观察结果显示 MCN 的肌支数目及分支位置存在很大变异,这将影响了 MCN 移位修复手术时可操作范围的大小,在手术中亦应仔细分离其位置走行。

MCN 于胸小肌下缘从臂丛外侧束发出后,于腋动脉外侧走行,穿过喙肱肌向下外侧行走,于肱二头肌腱的外侧穿深筋膜至前臂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本研究中 172 例追寻出 MCN 穿深筋膜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走行过程,这可能是由于受限于目前超声的分辨率,现阶段高频超声可识别出的结构最小直径为 2~3 mm,而前臂外侧皮神经直径通常较为细小,的研究发现通常为 1~4 mm[15],因而无法自超声影像中识别出来,研究中只分析了可以识别出的前臂外侧皮神经走行情况,对于 2 位医师均无法明确的神经终支穿行情况则不予分析。这些患者 MCN 穿深筋膜的位置距离喙突的距离通常为 18.8( 15.5~21.7 ) cm。

本研究结果提示 MCN 干的位置、长度及分支数存在着很大的变异,MCN 干长度的变异使得神经修复时可用于吻合的范围差异很大,随着操作范围的缩小,手术难度增加,也会影响预后。另外,当 MCN 干或其分支受损时,其主干长度直接限制了供体神经的来源,分支点较高或起点有变异的 MCN修复时吻合范围缩小,临床治疗难度增加。另一方面,较长的 MCN 主干可用于其它神经的损伤修复,如正中神经移位。同时需指出臂丛神经相对于腋动脉的位置并不固定且存在变异,确认神经的位置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会随着上臂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在定位切取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变异情况的存在。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超声影像学本身的局限性,即分辨率问题,高频超声仅可识别直径>2~3 mm的结构,当 MCN 的肌支及皮神经过于细小时可能无法识别出来。同时医师的超声影像学及解剖学基础知识也会影响观察的结果,本研究的临床观察均由同一位高年资且从事多年超声影像研究的麻醉医师完成,并与另一位高年资医生共同完成观察记录,以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医生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但是由于并不是直视 ( 如大体解剖 ) 研究,因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未来应在新鲜冰尸上行神经超声检查,观察记录相应数据,并与随后而行的大体解剖学研究对比,以明确高频超声对于神经检查的准确率及可信度。

综上所述,使用高频超声观察 MCN 的形态、位置、分支、走行发现存在很大变异。大部分 MCN 均清晰可见,通常显示为 1 个或 2 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并嵌入在相对高回声的背景中,部分患者 MCN 显示为单个高回声蜂巢状结构,腋窝处胸大肌外侧缘及肱二头肌交汇处 MCN 位置存在位于腋鞘内、穿行于喙肱肌间及缺如 3 种变异情况,并非如传统解剖书上所描述只走行于喙肱肌及肱二头肌之间的筋膜层内。MCN 通常分出 3~4 支肌支,在上臂远端穿深筋膜形成其终支前臂外侧皮神经。

猜你喜欢

二头肌臂丛前臂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股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1例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肱二头肌远端肌腱的高频超声扫查方法
银河系“吃”麦哲伦云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更正
肩关节镜与小切口胸大肌下固定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