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关联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2018-12-10徐豪杰
关键词 知识关联,逻辑推理,体系整合,聚类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7-0068-04
所谓知识关联,指的是知识与知识之间以某一中介为纽带,所建立起来的具备参考价值的关联关系。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本文所涉课程,以2009年版人民版必修教材和2007年版人教版选修教材为例),以专题模块的体例呈现教学内容,专题与专题之间、必修与选修之间缺少必要的历史联系,且学科知识内容繁杂、线索千头万绪,但这些历史知识之间又往往有着丝丝的联系。通过知识的关联,不仅可以打通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界限,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延伸至另外的知识,扩展其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笔者根据教学实践,通过不同的案例,对知识关联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类探讨,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类别一:逻辑推理类
以一个问题为核心或者出发点,将解决该问题的知识层层推理出来,从而使一个知识点关联延伸至多个知识点。
案例知识:(1)秦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兵器,有青铜剑、金钩、戈、戟、弓、弩等。这些兵器……代表了中国青铜兵器生产的最高水平(选修6第5单元);(2)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必修2专题1);(3)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必修2专题1);(4)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利鼓风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必修2专题1);(5)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用此法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必修2专题1);(6)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必修2专题1)。
关联中介:铁器的使用。
关联应用:由(1)设问——为什么秦陵兵马俑使用的是青铜兵器而不是铁兵器?众所周知,秦陵兵马俑是统一六国的秦国“虎狼之师”的生动再现,数量庞大的兵马俑兵器反映了当时秦军的真实临战状况,代表了当时兵器制造业的水平,这一水平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因此,本问的核心即为“战国至秦代的铁器是否已普遍使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铁器开始使用的时间、冶铁效率的提高程度和政府的政策等方面去考察,其中冶铁效率又可从供风形式的变化、冶铁温度的提高(即燃料使用)和冶铁技术的进步等去分析。从(2)(3)可知,铁器开始使用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从(4)(5)可以看出,战国至秦代虽已有铁器的使用和冶铁业的初步发展,但由于冶铁效率的制约和政府还没有推行类似于“铁业官营”这样的扶植政策,利用炼铁制造铁兵器费时费工,无法大规模地制造铁兵器和推动冶铁业的发展,这一情况直到汉代才开始得到改变。另一方面,自春秋时期人工冶炼铁器出现以来,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和铁器工具的逐步推广,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垦,废除旧的井田制、实行新的土地制度(私有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潮流,(6)是这一潮流的充分体现。
关联价值:本关联从“为什么秦陵兵马俑使用的是青铜兵器而不是铁兵器”这一问题出发,按照“人工冶炼铁器何时出现”“冶铁业怎样发展”“铁器制造水平何时达到‘普遍使用的程度”等思路进行层层推理,每一步的推理都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在推理过程中,不断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同时这也是一个涵养学生严谨治史、增强其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此外,在使学生了解铁器使用和发展史的基础上,还对其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如下延伸迁移:以铁器(生产工具)和冶铁技术(生产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发了土地制度(生产关系)的革命——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通过这样“问题推理式”的知识关联,学生认识到了“生产工具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革新过程”,也体会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深刻内涵,这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培养。
类别二:体系整合类
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关联关系,即把属于同类知识或同主题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归纳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案例知识:(1)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决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选修4第1单元);(2)大昭寺前,还矗立着一块刻有汉藏两种文字的“唐蕃会盟碑”(选修6第5单元);(3)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必修1专题1);(4)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而四大活佛直辖于清廷(选修4第1单元);(5)清朝入关后,执掌西藏政教大权的达赖五世入京朝贺,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选修6第5单元);(6)清朝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必修1专题1);(7)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必修1专题4)。
關联中介: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
关联应用:关于西藏与中央的关系和中央对西藏的管理,相关内容散见于各模块、各专题之中。运用知识关联的方法,把各部分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归纳整合,如下表:
关联价值:对散见于各模块、各专题中的关于中央与西藏的关系、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的相关知识的归纳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模块专题史带来的知识之间相互独立、联系割裂的弊端。按照时间顺序把这些同类、同主题知识构建成上表这样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微专题”(中央与西藏的关系)式的“小通史”(唐代以来),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有助于他们全面完整地认识历史事物,而且通过对主要措施的概括与分析,可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在对“本质”的系统分析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中央与西藏的关系是团结友好、民族融合”,“中央不断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的历史结论。这样的时序整合和认知引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综合归纳和分析能力,还有助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类别三:聚类比较类
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先对某一知识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聚类出该知识中相关性较强的内容,然后再与同类或同主题中的另一知识按照这些“相关性较强的内容”逐一进行异同点的比较。
案例知识:(1)图片《孔子讲学》(选修4第2单元,见图1)、《雅典学院》(选修6第4单元,见图2)。(2)孔子开创私学,只要愿意行“束脩”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都平等地师从孔子(选修4第2单元);(3)孔子还注重言传身教,在列国奔波为难之时,他泰然地讲诗书,教君子之德,抚琴抒志,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选修4第2单元);(4)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6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必修3专题1);(5)孔子主要教授《诗》《书》《礼》《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选修4第2单元);(6)后来孔子的教育目标提高了,他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选修4第2单元);(7)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选修4第2单元);(8)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修4第2单元);(9)怎样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孔子又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选修4第2单元);(10)在雅典城东郊一个名叫吕克昂的体育场,亚里士多德兴建起自己的讲习所,即“吕克昂学园”(选修4第2单元);(11)每天上午,亚里士多德教高级班学生科学技术,下午对一般听众发表常识性的讲演(选修4第2单元);(12)亚里士多德向人们讲述了他的“中庸之道”……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选修4第2单元);(13)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13个问题……在《物理学》一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选修4第2单元);(14)希腊城邦公民从小接受书写、修辞、演讲、音乐和体育等各方面的系统训练,以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城邦公共教育和家庭私人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思维敏捷、身体健康、能言善辩的合格公民(必修1专题6);(15)亚里士多德穿着文雅高尚的衣服,帽子上饰以宝石,他手轻微上举,以鼓励争论(选修4第2单元)。
关联中介:古代东西方教育。
关联应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各为古代东西方先哲,且两者都是开办学校、收徒讲学的大教育家。对两者的知识关联比较,可以作如下处理:先对教育进行分析,可以聚类出相关性较强的内容是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然后根据这些聚类内容,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有关知识进行逐一整理比较,如下表:
关联价值:历史中的很多问题,如果单从其本身来看,往往难以获得真切的了解,而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比较,才能知晓它的本来意义。在本案例中,首先通过对“教育”的聚类分析,把教育扩散到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多角度去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其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代表,对东西方教育进行异同点比较,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易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方儒家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人文政治领域,易服从权威,注重社会规范,但缺少创造性思维;西方各领域人才辈出,崇尚自由、民主,反对权威,具备更多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延伸認识: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不同,导致明显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甚至影响到政治的发展方向和民族性格的塑造。由此可见,“聚类比较”式的知识关联,可以更恰当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解读来深刻理解历史的本质,并且延伸出新的知识;此外,图片等史料的理解和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知识关联是知识储存、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再学习、再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得当将会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建立更便利的通道,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如何把知识关联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将是一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事情。
【作者简介】徐豪杰,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