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2018-12-10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课题组

江淮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新常态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课题组

摘要:安徽省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正在加快崛起的经济欠发达省份。目前的安徽,站在量变到质变、脱颖而出的新起点上。安徽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冲刺全国第一方阵,关键是选择好工业强省的路径。在创新的新时代,安徽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引领,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支撑。基于此,文章系统地探讨了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成效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诸多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8)05-0064-006

2010年底,安徽省开始确立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10月安徽省政府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又明确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生物和大健康、绿色低碳、信息经济等产业,随之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扩大,并向新兴服务产业延伸。2017年5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以立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安徽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支撑。

一、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近年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不断提升,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十二五”期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1.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1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1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7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其中,以新型显示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两千亿元。

(二)优势企业快速成长

“十二五”时期,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快速成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优势产品不断涌现,企业效益不断提升。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产值超千亿的达到4个,比2011年增加2个;超百亿元的5个,净增3个;超十亿元的企业142个,净增62个;超亿元企业1368个,净增62个。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等均有较大提升,并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科大讯飞、合肥联宝电子科技、京东方、康佳电子,节能环保业的海螺川崎、利特环保,生物产业的丰原药业、济人药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安徽巨一、安庆环新,公共安全产业的科大立安、工大高科等。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些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各产业规模增长速度较快,产业链条不断发展延伸,新兴产业种类不断兴起。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发展基础较好,产业规模居领先地位,产值均超千亿元。新型显示、机器人、硅基材料、现代中药、集成电路和通用航空等一批产业快速崛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省企业数从2011年的4户增长到2016年的161户,拥有江淮、奇瑞、安凯三家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创建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工程实验室,且合肥是全国13个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之一。此外,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特色显著,形成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促进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二、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成效

(一)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建设成效

2012年10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按照优势地区试点先行,确定了江苏、安徽、湖北、广东、深圳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区。安徽合芜蚌新型显示、芜马合机器人成为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新型显示产业以京东方、康宁企业等为核心,集聚显示面板、驱动芯片、液晶玻璃、偏光片、光学膜等上下游企业30多家,合芜蚌地区正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区。机器人产业在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龍头企业埃夫特公司已进入国产机器人整机企业第一梯队,四自由度以上机器人销量占国产机器人的1/3,位居全国第一。

(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成效

按照创新能力、产业领域、产业基础、龙头企业、支撑项目等五个方面条件,2015年9月,安徽确定了首批1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6年,第一批14个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3681.5亿元,增长18%,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8.6个百分点。2016年8月,安徽省又确定了第二批10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其中基地有8家,试验基地有2家,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总数达到24个。2017年,全省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23%。2018年上半年,安徽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5.0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5亿元,同比增长23.4%,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工业投资10个百分点。

(三)市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成效

除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外,安徽部分市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也可圈可点。比如,淮北市着力促进煤基合成材料、高端铝基材料、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铜陵市大力推进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也是滁州市全力支持、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位于来安县汊河镇的滁州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07家,产业链条完整、初具规模,高铁七大类168个主要部件有近百个可在汊河镇生产,填补了安徽省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多项空白。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已经有所破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1.推动优势产业的技术和标准国际化

技术与标准竞争是各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早在2015年2月11日,李克强总理就提出要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推動优势产业的技术和标准国际化上积累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推广。自2003年10月,安徽的科大讯飞公司致力研究中文语音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国际化,先后完成制定了《中文语音合成系统通用技术规范》(GB/T21024-2007)、《中文语音识别系统通用技术规范》(GB/T21023-2007)和《自动声纹识别(说话人识别)技术规范》(SJ/T11380-2008)三项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标准。2012年,中国语言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2013年,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标委会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分委会(TC28/SC35)正式成立,其下的“语音交互工作组”仍由科大讯飞负责。两大机构的成立有利于语音交互技术及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有力促进了语音交互技术在国内的标准制定工作。当然,优秀的、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技术与标准必须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科大讯飞通过讯飞语音云平台共享给各领域的合作伙伴,不仅吸引了华为、联想、腾讯等龙头企业,同时还向众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开放,开发伙伴达到30万家。通过这个平台,科大讯飞深入了解了各行各业创新创业者的发展诉求,让其制定的智能语音国家技术标准具有强大的产业根基,因而更具生命力。[1]

2.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企业创新之根本,企业利用与整合创新资源的效率直接决定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对企业经营绩效和生产率提升以及国内外市场开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国际化战略树立了标杆。基于汽车更安全、更智能、更环保、更具科技感的理念,奇瑞汽车开启了跨产业合作的新篇章。一方面,加强与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技术、汽车智能化终端机应用领域以及智能车联网运营平台三个方面开展合作,试图在各类车载终端产品中集成科大讯飞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联合打造汽车智能应用平台。另一方面,加强与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的百度集团在无人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车联网领域的合作,构建智能汽车和智慧出行新生态。2016年11月,奇瑞汽车开发的QQ第二代无人驾驶汽车在浙江乌镇开始试运营。一系列的合作将加速奇瑞汽车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的快速实现,以“互联网+汽车”的新型合作模式,探索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利用,推动奇瑞汽车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智能汽车制造商的转型升级。出于打造高端品牌和开拓欧美市场需要,自2007年以来奇瑞汽车在合资之路上进行了开创性探索:一是2007年,奇瑞通过子公司奇瑞汽车投资有限公司与一家位于美国境内的以色列量子公司合资建立奇瑞量子汽车有限公司,通过该合资公司打造了新一代全球化新能源汽车(Global Energy Vehicle,GEV)平台,形成了“技术+产品+服务+模式”的平台化战略;二是2012年,奇瑞完成了与印度塔塔集团捷豹路虎的合资谈判,以股比对等的形式建立合资公司,学习销售、生产、采购、人力、IT、公关和法务管理上的经营技巧;三是2015年,奇瑞汽车与打造专车租赁平台的易到用车以及车联网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的博泰集团进行合作,三方联手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易奇泰行”,计划推出“互联网智能共享汽车”——易奇汽车。[2]虽然奇瑞汽车在上述三次探索中遭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但这些牢牢抓住创新资源的做法仍可为安徽省企业提供借鉴。

3.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全球配置

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全球配置能力,对企业融入国际化分工并提升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制于所在区域的要素资源、区位条件、市场环境以及内部条件等,不同企业往往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各不相同的措施实施全球配置战略。[3]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此方面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标杆。早在2005年和2006年,江淮汽车就分别在意大利和日本建立国际研发中心。选址于世界设计之都意大利都灵的设计中心定位概念和造型设计,选址于世界十大汽车城之一的日本东京设计中心定位内饰和电气系统设计,同时还肩负着全球汽车市场和技术前沿信息收集以及优秀供应商与潜在合作企业联系业务。两大设计中心均注重与当地学术及科研机构保持紧密的合作,引进了来自全球各国100多名设计师和工程师,这些优秀人才要么曾任职于本田、丰田、日产、斯巴鲁、雷诺等世界著名汽车公司,要么长期从事汽车设计研究。设计中心的设立快速提高了企业综合设计能力,为江淮汽车实现了节能、环保、安全、智能的设计理念提升,同时提高了企业的附加值和营利能力,为企业攀升价值链高端打好了基础。江淮汽车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探索了10年之久,但苦于技术突破瓶颈,一直进展缓慢。2017年6月,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正式签署了合资合同,标志着安徽省在新能源汽车开发、生产以及国际化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与过去外资方提供成熟技术和已有品牌不同,江淮大众将开创性地成立一家研产销一体化的合资公司,共创品牌、共建研发体系和国内国际销售渠道,还将在移动出行、车辆互联、大数据、二手车平台以及再制造等新业务领域开展合作。[4]

三、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规模仍显不足

与江浙沪相比,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企业层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2016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是安徽省的4.8倍多,所占比重约高7个百分点。

(二)产业集聚程度仍有待提高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大多规模较小。比如,马鞍山经开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6年产值仅为49.7亿元,集聚程度不高。合肥高新区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芜湖鸠江经开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虽然发展势头很好,增长速度较快,但规模较小,2016年产值分别只有67.7亿元、84.7亿元。与长三角的一些城市相比,安徽集聚发展基地的规模明显偏小。比如,2016年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173.1亿元,而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南京江北新区已聚集上百家集成电路企业,国内芯片设计十强有一半以上落脚江北,跨国企业ARM(安谋)、SNPS(新思科技)等与南京江北新区达成合作协议,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也将达千亿元。又如,2015年阜阳太和经开区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162.3亿元,而泰州市仅本土药企巨头扬子江药业产值就跨过500亿元大关,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达到948亿元。

(三)产业领军企业显现不足

领军企业是一个产业发展的组织者、带动者,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有很深的影响力。通常,领军企业会通过上下游的要素需求、产品供给带来相关企业的集聚发展,从而带动形成某种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因此,领军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至关重要,合肥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就是由京东方这个领军企业催生出的一個大产业。目前安徽在新兴产业领域具有带动能力的大型领头企业仍然偏少,甚至不少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缺乏领军企业引领,有的集聚发展基地虽然有领军企业,但是这些领军企业本地化不够,难以扎根当地深耕发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企业集群联动效应不足。

(四)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仍显不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技术的整体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起着异常突出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技术的整体创新就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安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技术创新产品仍多处于中低端水平,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产品增值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尖端产品仍然偏少。

(五)专业技术人才仍然短缺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中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尤其是市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区更是如此。比如宣城市宁国经开区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一些企业普遍感到,受地理位置偏离中心大城市的影响,企业引进高端人才难,留住高端人才更难。

四、相关对策建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备受重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年来整体保持较快发展势头,虽然2017年实现产值已经突破万亿元规模,但在创新的新时代下,安徽省各级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运用新政策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较快的健康发展,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抓手推进政府规制治理体系的完善,最为根本的是为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塑造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5]

(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培育

1.推动政府和市场互动合作,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引领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萌芽期和成长期都需要各级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持,需要推动政府和市场的互动合作。因此,安徽省各级政府需要科学地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领域和发展进度,进一步完善新兴市场培育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补助行为的有效性。如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补贴政策应当逐步走向社会公共政策,降低路桥费、建设充电桩网络,设立专门电动车停车位等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安徽省需要进一步创新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大力推行投资引导、梯级贴息、风险补偿、奖励资助等制度改革,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杠杆激励效用;完善后补助政策措施,对根据市场需求先行投入资金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和科技服务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或服务绩效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给予后期补助支持;建立创新成果政府采购制,编制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2.坚持内源和外源共同发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培育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大企业+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内拥有技术核心能力的企业通过重组、并购、上市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培育打造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优”中小企业,增强本地配套协作能力,实现规模效益、档次、水平上的新突破。积极推进本土企业主动融入外来大型企业价值链,同时积极完善根植性较强的本土产业链,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外来企业的过分依赖。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一批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和技术实验平台,引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完善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

安徽省政府虽然曾于2013年底出台过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意见,但迄今为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未另行采取国际化促进措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需要一系列政策助力。在财政政策上,安徽省各级政府可以考虑联合企业资本,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专项资金,对首次开拓特定海外市场的皖企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支持,对其他国际化行为给予补助、贴息、减税等优惠政策;在金融政策上,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金融产品,协助企业发行债券,鼓励有条件企业境内外上市;在保险政策上,要采取一系列承保支持措施,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和目标国市场环境,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

(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配套政策

1.统筹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安徽省不少地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雷同,既导致重复投入、恶性竞争,也导致产业布局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发展。全省要统筹引导各个市县选择优势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完善集聚发展的重点方向,避免一哄而上、项目的重叠上马和产业集聚的重复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产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布局。

2.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

以世界500强、行业100强企业为重点,大力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能力显著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优先引进一批具有延链、补链、强链功能的重大项目,打通产业链条,延伸长度,提升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通过招强引新,纵向延伸链条、横向拓展宽度,尽快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扩大产业群经营规模。

3.进一步提升聚集基地的科技创新能力

安徽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基地创新能力不强,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我省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不断提升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的能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工艺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中心。鼓励和推动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与沪苏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兴技术上联合创新。[6]

(三)促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

1.引导企业采取多样化“走出去”模式

国际化的方式有商品贸易、任务外包、境外投资以及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安徽省商务部门应敦促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选择最为合适的“出海”方式。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如科大訊飞,采取国际战略联盟的形式,与本国或外国知名企业签署协议而结成联盟,但彼此不参股,减少海外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和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另外,即使针对特定的国际化方式比如出口,实际操作方式也因企业而异:其一,企业自行出口,但该方式要求出口企业对当地资源、市场、社会、法律等方面已具有深入了解;其二,依托大型企业出口,通过各种方式打入国际大买家的采购系统,借助后者完备的销售网络体系完成出口;其三,利用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拓宽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节约交易时间和贸易成本。[7]

2.千方百计促进创新资源流入

安徽省各级政府应搭建各种平台让海内外企业深入了解安徽省优势企业,省内企业可借鉴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的创新资源战略,一方面时刻关注全球创新资源的分布格局,多措并举引入海外创新资源,另一方面扩大国内创新资源流入。从安徽实际省情来看,在当前阶段重视对国内创新资源的利用可能更加高效可行。国内创新资源主要分布在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集聚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集聚区以及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集聚区,近年来房价和地价的成倍上涨推高这些地区生产成本,对包括科技型企业和人才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安徽应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合肥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优势,以华人华侨为交流纽带,与企业共同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安徽,为外部创新资源流入安徽开启绿色通道。[8]

3.积极推动重点产业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企业出海,标准先行。一国或地区在全球财富分配的地位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战略产业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无论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还是个性定制化生产,技术与标准均设定了连接不同模块接口的规则,控制了战略性产业群和经济增长的命脉。按《安徽省标准化发展状况白皮书(2016年)》统计:“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研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1403项、行业标准2550项、地方标准2081项,主导或参与研制的标准已覆盖23大门类、51个行业。”尽管安徽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很多领域推动安徽自主标准国际化方面还落后于其他地区。未来,安徽省应以谋求战略性产业标准制定权为长期目标,结合安徽省资源禀赋特征,以智能语音和量子物理产业为突破口,解决原发性创新薄弱的问题,抢占价值链高端,控制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提高安徽标准的话语权,推动智能语音、量子通信和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为战略性产业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9]

(四)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政策

1.积极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

高端人才引进要根据安徽各市县自身的财政状况,合理地制定优惠政策,在现有的财政基础上尽可能地加大投入力度吸引人才,而且高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完善,保持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要以安徽籍在外地的高端人才为突破口,配套系列政策,争取积极引进。另外,各市县还需要积极完善柔性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注重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市场服务环境。[10] 2.注重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大人才政策力度,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安徽更需要大规模培养本地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安徽科教资源丰富,高等院校数量较多,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改革创新,按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分类和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徐梦周,吕铁.领先市场培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全球化,2013,(6):83-94.

[2]胡大立,伍亮.技术势力、市场势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2):50-55.

[3]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87-92.

[4]韩民青.新工业化为什么能提升我国经济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3-17.

[5]张蕴萍.公平竞争审查视野下中国政府规制治理体系的构建[J].理论学刊,2017,(5):81-86.

[6]吕连生.以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向中高端升级[N].安徽日报,2016-08-08.

[7]姜长云.中国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J].西部论坛,2016,26(4):83-91.

[8]吕连生.新常态下安徽如何发挥后发优势[J].江淮论坛,2016,(1):53-58.

[9]吕连生.新常态下厚植安徽的创新驱动优势[J].江淮,2016,(3):8-9.

[10]陈赤平,刘佳洁.工业化中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0-78.

(责任编辑 张亨明)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新常态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法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