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2018-12-10徐燕
徐燕
摘 要:问题情境是教师为了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求知而有目的、有意识地设置的问题载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元的收获,我们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丰富问题情境的功能,拓展情境的意蕴。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效课堂;探索;拓展
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支点,支撑着课堂教学的主体结构,在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结合自身认识探索更广泛、更深入的数学知识,从而达成深入数学学习。更为关键的是,经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会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投入,学习的效果自然更加突出。综合以上的观点,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找准起点,创设良好的、适切的问题情境,推动他们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入、走向高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置蕴含疑问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探索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在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新提出的两个概念,因为只有在学生具体从错综复杂的情境中抽象出问题,并与自己的认识相结合,进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他们才能够学以致用,才能累积主动学习的经验。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我们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不能太粗浅和直白,而是要将问题蕴含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观察和质疑,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来,这样的情境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带明明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们在网上预订位置,在大屏幕上呈现出选座的界面后,学生发现从左边可以看出哪些排有空座,在邀请几名同学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座后,学生从每次点空座位后出现的位置信息中发现电影院的座位号是从右向左排的,比如说第8排右边的第1个座位就是8排1座,第12排右边的第9个座位就是12排9座。有了这样的发现,学生就能将每一个位置与座位的信息对号入座了。在此基礎上,笔者揭示了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提出想探索的问题,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提出了内心中的疑问,比如说“什么是数对”“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什么要用数对确定位置”,等等,而且有些学生已经在猜想数对就是类似于几排几座这样的两个数的组合。这些问题推动了学生实际探索的兴趣,这些猜想也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有明确的起点,在记录了学生的问题之后,笔者引导他们去自主学习,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投入探索中,并成功地掌握了与数对相关的知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数对这个概念的出现并不是生硬的,教者首先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依托于生活经验理解了这个数学模型,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来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提问就不会漫无目的,他们能结合自己的猜想和设想来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的探索过程也更有针对性,重点更加突出,这就确保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设置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生活现象中蕴含着数学知识,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他们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背景来理解数学知识,那么学生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课堂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升。为此,我们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到将要学习的知识离自己很近,有呼之欲出的感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一个常见的学习情境:老师到文具店准备一些联谊活动的小奖品,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些文具的价格(以小数为单位,既有小于1的0.4、0.8,也有大于1的3.5、9.9等)。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吗?学生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报出了这些文具的价格,教师在记录下这些小数表示的意义之后,引导学生探索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关系(为什么0.4元就是4角),学生结合画图,说意义等环节发现了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表示的意思相近,这样就成功地推进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让他们不但知道小数是什么,而且知道小数的意义和具体大小,以及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再来教学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学生的探索有了基础,自然顺捷了许多。
在这个案例中,学习从学生熟悉的领域开始,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走向未知,层次分明,学生的学习也有水到渠成之感。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与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设置的情境是从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入手的,这样的设置使确保之后的学习更有连贯性(可以在米和厘米以及毫米的关系中认识和感知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但是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的因素,个人认为案例中的情境比教材中设计的更生动一些。
三、设置前后连贯的问题情境,优化学生的结构
学生的认识结构是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过程中稳固下来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设置前后连贯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更轻松地唤醒学生的记忆,方便学生的比较,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深入探究的基础更扎实,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加突出。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延续,助学生的领悟一臂之力。
例如,“认识分数”的教学,自然要抓住一个“分”字,所以笔者在教学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都是创设的平均分的情境,而且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致的。在平均分一个物体的时候,笔者设置的情境是这样的:小猴子弟兄三人外出摘桃子,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块大饼,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们应该怎样分这块大饼,可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部分?到了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笔者延续了这个情境:三只小猴子采回来一袋桃子,妈妈说既然是你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这袋桃子就作为你们这周的实物吧,于是小猴子三人面临着平均分一袋桃子的问题,因为有之前的经验,所以学生很快提出应该将这袋桃子平均分成三份,每只小猴分其中的一份。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猜一猜袋子中有多少个桃子,学生有猜120个的,有猜180个的,也有猜300个的,在每种猜测下,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个数不同,笔者都追问一次:“小猴分得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三分之一,之后提问的问题就自然而言:为什么分得的桃子不同,但是都用三分之一表示小猴分得的桃呢?这样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也让学生有了深入研究的素材。
像案例中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两个优点,一是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记忆起分数;二是便于学生的比较,让学生发现两次分的过程中分的对象不同,但是分的形式相同。这样的情境中三分之一的出现是自然的,而对这个三分之一的深入探究又是情理之中的。
四、设置适度拓展的问题情境,推动学生的探究
好的问题情境应当具备很多因素,能够延续学生的学习情境,推动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上升认识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情境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不但在情境中认识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而且能从这个知识点延伸下去,有更广阔的空间。
至今还记得华应龙老师十几年前的一节数学课《圆的认识》,华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寻宝,给学生提供的情境是“宝物离你左脚3米处”。从这个情境出发,学生对宝物的藏身之处的认识从几个点逐步丰富开去,拓展到一个圆周上的所有点,这个过程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圆周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这个规律,并以此为出发点,认识了圆的特征,以及“圆,一中同长也”的本质。但是教学并不是到此为止,在课的结尾阶段,华老师利用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继续思考,华老师问:“宝物一定在这个圆周上吗?”学生就疑惑了,难道宝物还可能不在这个圆周上吗,之后有学生迸发出灵感:宝物可能在上面3米处的树上,可能在下面3米处的地下。由这些想法延续下去,学生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认识延续到空间中。
总之,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综合学情和教学目标,设置有效的、指向明确的、意义深远的问题情境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能力、经验、方法和情感体验,这样的情境就推动了高效课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