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域下侗族村落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生态发展——黎平县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田野调查

2018-12-10尹雨嘉胡小勇杨春霞

四川体育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黎平县斗牛侗族

康 乐,王 雷,尹雨嘉,胡小勇,杨春霞



社会学视域下侗族村落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生态发展——黎平县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田野调查

康 乐,王 雷,尹雨嘉,胡小勇,杨春霞

贵阳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550005。

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访谈、文献资料调研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黔东南黎平县侗族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开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对村落传统节日与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关联、并探究其传承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侗族鼓藏节斗牛活动是一种娱乐和表演项目,极具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目前存在斗牛文化活动开展经费不足;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力度薄弱;活动宣传力度小;开展模式较单一等困境,并提出实行全民投资,引进外部资源;加强对侗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力度;实现新媒体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互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与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协同开展等发展路径。

侗族村落;传统节日;体育文化;鼓藏节;斗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并对一系列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给予了正面回应。黔东南黎平县是我国侗族人民聚居地,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源地以及盛行地。侗族“记坚”节,俗称鼓藏节,也叫吃牯节,节日以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增进人民相互团结。《斗牛古词》中曾写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银买牛,吹笙斗牛,以歌传情,乐而忘返。”在“记坚”节里,以吹笙会友,以斗牛取乐,以“祭萨”缅怀祖先,以唱歌表述爱情。节日一般由侗族各姓鼓藏头组织,节日到来之际,吃牯的村寨都会杀猪宰牛邀请亲友前来聚会,同时会举行斗牛、踩歌蹚等活动,一般来说举行鼓藏节皆为历史上关系较为密切的村落族群,在侗族村落间过鼓藏节有一个时间顺序,每一个村落都会按照这个顺序来举行鼓藏节。

社会学视域下探讨民族村落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现状与发展应树立好“文化自觉”意识,其应该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1)是如何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以确立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是如何更新我们的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化,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并在这里找到自己文化的位置与坐标。费孝通先生曾通过“微观研究”考察思路,以小见大,以微知著,进而逐步形成了关于民族社会的宏大认识和全面把握。基于此研究视角课题组于2016年7月至10月间先后4次共历时近1个月时间,重点以黎平县尚重镇为中心,并延伸调查孟彦镇、大嫁乡和平寨乡等乡镇村落扎根田野调查。采取单独或集体约谈的无结构访谈方式,对鼓藏节斗牛文化传承人、当地村民等群体进行深度访谈,并对采集的口述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和归纳整理。以此探寻侗族村落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传承方式及开展现状,旨在发现目前存在的困境问题,并提出部分村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路径。

1 侗族鼓藏节文化活动特点与社会影响

1.1 侗族鼓藏节文化活动特点

鼓藏节文化活动存在区域性,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黎平县的西北部地区:尚重镇、孟彦镇、大稼乡、平寨乡、德化乡等几个乡镇村落。关于传统鼓藏节的举行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在侗族地区,以侗族人民共同的最原始祖先为核心,侗族人民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并且建立侗族的规章制度,在一些关系密切经常来往的村落间才会举行鼓藏节。从表1也可看出,鼓藏节大多分布在黎平县西北部地区,鼓藏节在侗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不同乡镇村寨盛行,开展时间大多在初春、秋收期间,参与的人群由本村寨的男女老少共同组成。

鼓藏节文化活动具有原生态性,节日中主要5项传统文化活动特点(表1)表现为祭祀、庆丰收、敬祖、娱乐等方面。侗族人民至今保留着原始族群信仰,在选择活动场地上,先由侗族传统风水大师选定黄道吉日,再选择风水较好之地作为举办地点。如:踩歌蹚(图1),在踩歌蹚第一天,由村里老一辈侗族风水大师撑半打开的油纸伞,由其在前带领全村男女老少绕村寨小道走一圈,最后回到踩歌蹚地点,男女老少均身着民族盛装,喜迎节日到来。虽然鼓藏节文化活动中仍保留部分原始的村落传统节日民族特色。但目前存在的问题点也较为严重,场地缺失与安全保障、文化认同感缺失、传承模式较为单一落后等,使得各项民俗活动由昔日的热闹繁荣到今日已然处于濒危失传的境地。

表1 侗族鼓藏节文化活动特点及存在问题

1.2 鼓藏节文化活动的社会影响

侗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在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国侗族人口为287万人,贵州省占据162.8万人。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黎平县是我国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侗族人口有35万余人,侗族人口占黎平县总人口约70.2%,有“中国侗都”称号。鼓楼、花桥等在侗族村落中交相辉映,其建筑艺术非常独特、设计精湛,已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黎平“侗族大歌”(图2)则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肇兴的鼓楼群以及无伴奏、无指挥万人合唱的“侗族大歌”均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侗族人民在黎平这片神圣而纯洁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并拥有着本民族自己的节日—鼓藏节。其重要社会影响在于:(1)维护侗族地区人民团结和社会和谐功能,鼓藏节的开展是以侗族部落最原始的共同祖先为核心,把血缘关系做为连接纽带,族群内部成员制定规章制度,并由侗族人民共同遵守和维护这一制度;(2)鼓藏节活动期间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并在2001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鼓藏节文化活动对中华民族以及世界范围都产生巨大影响,也为我国村落民族传统文化全球化发展奠定基础。

图1 鼓藏节踩歌蹚活动

图2 侗族村落唱侗族大歌

2 黎平县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开展现状与传承方式

2.1 斗牛文化活动开展时间、形式与场地

《斗牛古词》中曾写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银买牛,吹笙斗牛。”斗牛文化出现于三国时期,苗族侗族祖宗凑银两买水牛,在斗牛场地上集体吹芦笙欢乐,以组织斗牛活动。斗牛一般只在历史上关系较为密切的村寨间进行,传统鼓藏节一般7年举行一次,轮到村寨作为东道主(主办方)。斗牛由入场和斗牛两部分组成,入场时间:一般入场的时间为10min左右,入场时本寨男青年敲锣打鼓跟随在牛的后面,炮声响起锣鼓熏天,带水牛绕场地一圈后则退场。打斗时间:打斗时间基本确定为3min,3min时间内如果对方牛跑了则是本是本方的斗牛获胜,斗牛如果在3min之类都不跑则双方一起庆祝,表示友好。最常见的单场斗牛时间为3min、5min这两个时间段,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每进行一次的总时间为1天。斗牛的出场顺序则是由各个村落负责人相互约定聚集,再代表本村抽取进行斗牛的对手,并确定出场顺序,在赛事组织与裁判上遵守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鼓藏节斗牛活动场地分为规则竞技场地(图3)和不规则娱乐场地(图4),一般节日活动期间进行的斗牛多为娱乐性,通常选在不规则场地上进行。这类场地大多在村落沿河道的梯田里,取某一块稻田做为斗牛的固定场地,由风水大师事先选择风水较好的稻田,选出来用于斗牛活动的田地村民则不能在此进行耕种。黎平县西北部地区四十八个侗寨里天然斗牛娱乐场地共有10个左右。另一种为规则竞赛性斗牛场地,多集中在村落经济较为发达区域。如尚重镇斗牛场地,于2010年建成,可容纳观众2000人左右,这也是日常斗牛竞赛的主要场地,场地四周均修有水泥阶梯以及防护栏,四周青山环绕。

图3 尚重镇规则竞技斗牛场

图4 天然不规则斗牛娱乐场地

2.2 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参与人群

经调查参与斗牛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以及训练打斗的100名村民中(表2):18岁及以下年龄段人数为10,占总人数的10%,18-25年龄段的参与人数为9,占总人数的9%,25-35年龄段的参与人数为15,占总人数的15%,35-45年龄段参与人数为21,占总人数的21%,45-59年龄段的参与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5%,60及以上的参与人数为0。因此,当地参与斗牛文化活动人群以45-59岁为主,年龄偏大,并逐渐呈老龄化发展。另外,参与人群学历层次方面,小学、初中较多,最高学历为高中,参与斗牛活动的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表2 斗牛文化活动参与人群信息统计表(N=100)

黎平县参与侗族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主要为5个乡镇(表3),在进行鼓藏节斗牛活动中,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代表村或者村上某一个家族作为鼓藏头,一个村落最少有一支代表队伍,多则两三个甚至四五个,队伍的多少由村落的大小而定,村落大则一般由一个家族饲养一头牛为一支代表队,或生意个体户饲养一头水牛为一支代表队,也存在个人饲养私牛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取决于个人对斗牛活动的热爱程度。因此,在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中,不同乡镇不同村落,饲养斗牛的队伍数是不相同的,受自身经济实力和喜爱程度的影响。

表3 黎平县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参与队伍信息表

图5 参与人群牵引水牛入场

图6 参与队伍庆祝斗牛胜利

2.3 传统鼓藏节斗牛文化传承方式

行之有效,稳定性高的传承方式,是传统体育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深入黎平县尚重镇各个村寨进行田野调查后,发现鼓藏节斗牛活动是由村民选举出在当地影响力较大,德高望重的一个家族作为鼓藏头,而传统鼓藏节斗牛文化唯一传承方式为家族传承。侗族地区不同乡镇有不同的鼓藏头,以尚重镇宰蒙村鼓藏头杨氏家族为例,至第一代传承人杨如松到现在杨秀彩已有4代传承人(表4)。

表4 宰蒙村鼓藏节斗牛传承谱系表

侗族鼓藏节斗牛文化历史悠久,以尚重镇为例,宰蒙村第1代鼓藏节斗牛传承人始于1887年(清),侗族人民曾流传一首歌谣:“(侗)鸟架康熙皇帝期,记坚多噶架下慢留鸟,送国相叨,机嘛慢闹热”。汉语译文:“在康熙皇帝年间,鼓藏节唱歌一直保留到今日,放牛打斗很热闹”由此可看出斗牛活动早在康熙年间就已出现。这种传统斗牛文化传承模式与我国许多村落民族体育活动一致,但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以家族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模式正经历严重危机,如尚重镇村落杨氏家族代系传承下来的鼓藏头迄今极少。以下为课题组与杨秀彩老人之间的访谈对话(侗语),问:“牙赖(你好),牙将相的高牯唉(你是鼓藏节斗牛传承人吗)”,杨秀彩:“将(是),交本来阔将相的能(我本来不是尚重镇的人),相阔类高国(当地没有鼓藏头),宁相请姚的高祖透乃嘛鸟尔高国(请我的高祖父来这里做鼓藏头),燃交杨家透举乃换尔高国(我们世代都成为鼓藏头传承人)”问:“莫关于鼓藏节的类唉?(有没有关于鼓藏节资料)”,杨秀彩:“哩(有)一本鼓藏节的类,将姚的祖辈率录嘛的(是祖辈传下来的),年们太燃街姚傲手抄了一笨(因年代久远书保存不好了我就用手抄了一本)”。调查过程中杨秀彩老人提供鼓藏节图书手抄原件(图7),由其爷爷辈第2代传承人杨再安留传至今,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图7 杨如松手抄看鼓藏图书原件

图8 传承人杨秀彩解说鼓藏节斗牛

3 侗族村落传统节日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分析

3.1 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开展经费不足

侗族鼓藏节斗牛属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活动之一,早在2009年黎平县文体广电局就将“鼓藏节”申报了第三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深入调查得知,目前鼓藏节斗牛活动中,存在场地不规范、缺少专业人士指导,举行斗牛活动经常发生意外伤害等问题。斗牛场地为天然平坦场地,周围没有任何安全设备,举行斗牛时村民随意围绕斗牛场周围观看斗牛,观众几乎占据一半场地,却无安全员进行劝导保护。在进行斗牛时其中一队斗输则会往斗牛场外逃窜,村民来不及快速转移,造成伤害时常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鼓藏节活动没有足够经费来修建专业场地以及培养安全防护专业人员,缺乏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专项资金。

3.2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力度薄弱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大多由各民族地区祖辈相传、世代维系,现今在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受外来民族节日影响和冲击,促使其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力度薄弱、认同感缺失。原因在于一方面因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大众视野开阔,科技不断进步,手机、电视机、网络等新媒体不断出现,人们的精神文明程度得以极大提高。闲余时间娱乐生活多样化,从而导致村民的生活内容、方式、观念等都在发生巨大改变,尤其以青年一代为主。另一方面则是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更为系统有效机制的保护,通过走访得知,当地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缺少相应保护措施,相关方案也没有得到具体实施开展。传统的节日文化活动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目前部分原生态村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开展正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危机。

3.3 鼓藏节斗牛文化活动宣传力度小

鼓藏节作为侗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斗牛是节日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侗族人称水牛为“牯牛”,又誉为“圣牯”。鼓藏节斗牛活动在侗族地区是一项及其隆重活动,期间村落亲朋好友以及几十里外的侗族同胞都聚集到一起分享节日活动带来的快乐,走访得知,周边村落非侗族人们大多对鼓藏节斗牛活动比较陌生,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宣传力薄弱。(1)当地侗族村民思想较为朴素,不主动将本民族节日文化推广出去;(2)村民自身学历普遍较低,不懂得如何利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3)当地有关机构对斗牛文化活动不够重视,未进行大面积推广。因此,扩大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宣传力度,将传统活动项目推出黎平,推广全国甚至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群体认识并参与侗族村落传统节日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以便促进其传承维系和不断发展。

3.4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开展模式较单一

村落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现阶段普遍存在开展模式较为单一现象,(1)活动开展时间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侗族鼓藏节开展一般为7年一次,每次间隔周期太长,以至于大部分青年群体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关注度低、认同感缺失;(2)活动组织模式较为单一,目前开展鼓藏节文化活动主要是由当地村委会组织举行,活动流程过于简单,组织缺乏安全性与创新性;(3)鼓藏节文化活动开展项目虽较多,但各项目内容陈旧落后未能紧跟现代群体精神文化发展需求,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其活动本身的效果与影响。

4 侗族村落传统节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思路

4.1 实行全民投资,引进外部资源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民族也是世界瑰宝,开展鼓藏节斗牛活动需要大量专项资金,修建较为规范、安全的活动场地。筹备资金渠道主要可分为两种:(1)以各村村委会为中心实行村落全民投资,以自愿为基本原则,修建较正规的斗牛场地。在鼓藏节期间实行免费斗牛,节日结束后则可利用斗牛场地进行日常斗牛竞赛或表演,收取合理的门票费用,从中获取的场地收入利润投资村民可进行分红回报;(2)引进外部资源,实行公益集资、拉取商业赞助,设置村落公益集资站点,为前来做公益投资人士进行登记公示。为活动商业赞助商制定完善的策划书,彼此要有诚恳的合作态度,村落向其表明通过本活动可提供丰富的广告效应,如在现场展示海报、宣传栏,活动主持人宣读与介绍赞助商品牌等,促使双方互利共赢。

4.2 加强对侗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力度

侗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有关部门的保护与支持,一方面作为当地侗族村民应深入了解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培养专业节日活动组织者与指导人员,构建鼓藏节斗牛协会,在本地区及周边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加强青少年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保护与传承,扩大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另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保护力度,由当地政府组织对本民族节日文化活动进行短期培训学习,扩展村民的认识,加强对斗牛活动健康宣传引导、保护与创新以及制定一套详细的计划,并科学实施,最终完善健全对当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保护制度,以推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和谐发展。

4.3 实现新媒体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互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日益发展,人们已然离不开新媒体。电视机、电脑、广播、书报等现代传媒工具,均是扩大当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影响的重要途径。因此,可通过科学使用网络传媒技术,有效提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价值。如在举行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期间,把活动内容制作成VCD影像资料,通过影像资料加大对当地传统节日活动的宣传;同时,在录制资料的同时也可制作成文字、图片等资料,通过全球互联网进行发布,并把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快速提取与之关联的重要信息,及时进行归纳、整理与永久保存;最后,可借助大众传媒手段来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对传统斗牛文化项目的宣传力度,展现出斗牛活动的价值和内涵。同时,也应加强其它民族对传统村落民族节日的了解,以提高人们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4.4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与非民族节日文化活动的协同开展

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应与非民族节日文化活动协同开展,在活动开展时间上,鼓藏节斗牛活动间隔较长为7年,中间如可实行一年一次小型鼓藏节,在文化内容方面,鼓藏节踩歌蹚活动时,除了唱侗歌和芦笙舞外可加入非民族节日的现代爵士舞,有氧舞蹈等舞种,有唱有跳,活跃节日活动气氛。活动组织与管理上,可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文化活动培训。在鼓藏节斗牛活动中,可利用现代化管理制度为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村民更加喜爱现代化的活动项目,因此,在举行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同时可借鉴与学习其它非民族节日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促进不同年龄段人群参与和喜爱,以推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1] 白晋湘,万 义,龙佩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01):33~0.

[2] 方李莉.“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J].民族艺术,2007(01):80~87.

[3] 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见《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268~285.

[4] 廖君湘.侗族传统社会过程与社会生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00~302.

[5] 张永保.体育社会互动:体育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J].体育学刊,2012,19(04):7~12.

[6] 徐晓光.“圣牯”与“牛籍”—— 侗族斗牛活动中的仪式与习惯法规则[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2(03):75~80.

[7] 宋建林,茹 晓.关于借鉴国外传统节日精华的调研及建议[J].艺术百家,2012(05):56~62.

[8] 唐小晴,王金霞,段文杰.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05):37~42.

[9] 李储林.贵州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功能变迁——以施洞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为例[J].决策与信息,2016(6):32~38.

[10] 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化价值[J].体育学刊,2007,14(08):5~9.

[11] 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28(01):3~7.

[12] 万 义.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的田野调查[J].体育学刊,2010,17(12):92~95.

[13] 贵州省侗学研究会.侗学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221.

[14] 古维秋,涂传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03~1308.

[15] 张建华,常毅臣,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03):133~138.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 Culture Ecology in Villages of Dong Ethnic in view of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Field investigation about Bullfight Culture Activity of the Drum Festival in LiPing County

KANG Le1, WANG Lei1, YIN Yujia1, et al

College of Physical, College of Guiyang, Guiyang Guizhou, 550005, China.

In this paper, methods of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are mainly used to deeply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ullfight culture activity in the Dong Ethnic Drum Festival in LiPing County of southeastern GuiZhou, combine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the villages with th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way of inheriting.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bullfighting activity of the Dong Ethnic Drum Festival is a kind of entertainment and performance project, and greatly has characteristic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ullfight culture activity. There are not enough funds for carrying out the activity; Protec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of Dong Ethnic is weak; The activity is still short of enough propaganda,and the development mode rather keeps single.Therefore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we correspondingly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for instance, implementing universal investment and introducing external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to traditional festivals of Dong Ethnic, reali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w media and cultural activity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festivals ; and developing cultural activity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ompany with non-national traditional festivals,and so on.

Villages of Dong Ethnic; Traditional festivals; Sports culture; Drum festival; Bullfighting

G80-05

A

1007―6891(2018)06―0105―05

10.13932/j.cnki.sctykx.2018.06.25

2018-10-10

2018-10-15

2017年贵阳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2017PT31)。

猜你喜欢

黎平县斗牛侗族
反对斗牛
酸的思念
有头斗牛不爱斗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2)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西班牙斗牛的来历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