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应用于不同程度肩袖损伤对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2018-12-10陈俊峰张振东倪昀皓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江苏太仓215400
陈俊峰 张振东 倪昀皓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关节科 (江苏 太仓 2154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应用于不同程度肩袖损伤对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行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116例,根据术前MRI测量肩袖撕裂的大小,将患者分成两组,将62例中、小型肩袖损伤患者纳为对照组,另将54例大、巨大肩袖损伤患者纳为观察组。比较术后1年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随访1年时,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升高,其中观察组上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对中、小型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大、巨大型肩袖损伤。
肩袖损伤为大部分体力劳动者、中老年群体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肩关节疾病,患者大多具有较为显著的肩关节疼痛病史,且夜痛严重,对患者正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肩袖损伤手术治疗经历了传统切开修补到关节镜辅助小切口切开修补,再到全关节镜下修补的过程,现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2]。相关研究表示,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的肩袖损伤患者,经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固定破裂肩袖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显著[3]。为更好地明确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在肩袖损伤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将探讨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应用于不同程度肩袖损伤对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肩袖损伤患者116例,根据术前MRI测量肩袖撕裂的大小,将患者分成两组,将62例中、小型肩袖损伤患者纳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23例;平均年龄(47.8±8.3)岁;患处位于右侧45例,左侧17例。将54例大、巨大型肩袖损伤患者纳为观察组,其中男35例,女19例;平均年龄(48.2±8.1)岁;患处位于右侧40例,左侧14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4]:①符合肩袖损伤的诊断标准;②经肩关节X射线、MRI检查及查体确诊为肩袖损伤。排除标准:①合并Bankart损伤者;②合并SLAP损伤或肱二头肌键损伤者;③存在明显骨实质丧失者。
1.2 方法
患者臂丛加全麻后,取侧卧位,肩外展20~30˚,前屈20˚,术前先对患者体表上肩峰、喙突以及肩胛冈等位置进行标记,并在术中严格控制患者上肢收缩压在110mmHg以下;先在患者肩峰远端下2cm、内1cm的位置作一后方入路置入关节镜镜头至盂肱关节,再在镜下直视作前方入路,探查患盂肱关节并了解患者二头肌长头腱、关节软骨以及盂唇止点位置的损伤情况,采取关节囊松解方式为存在肩关节囊粘连或者挛缩的患者进行松解。然后转向肩峰下间隙,作外侧入路,彻底清除对操作视野造成影响或异常增生的滑膜组织;接着探查患者肩袖止点破裂口,并清理破裂口,使肩袖止点处骨面得以完美暴露,新鲜化处理磨头,直至患者骨面出现血性液体渗出。对于中、小型肩袖损伤者,取1~3根缝合锚进行缝合修复;对于大、巨大肩袖损伤者,首先在患者撕裂肩袖的中间部位用缝合锚进行固定或是边边缝合,使较大的肩袖撕裂情况转变成较小的肩袖撕裂,然后用单排锚钉固定的方式对肩袖破裂口进行固定,有些缝合困难的可以将肩袖止点适当内移(5mm左右)。术后,根据患者恢复差异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参照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及随访1年时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得分越高,患者肩关节功能越好[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各组计量资料结果用±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患者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升高,其中观察组上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两组患者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术前 随访1年 t P对照组 18.2±1.5 32.6±2.4 38.08 0.00观察照 18.3±1.4 28.3±2.1 29.12 0.00 t 0.29 10.20 P 0.77 0.00
3.讨论
肩袖损伤的发病率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体育锻炼人群的增多而不断上升,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夜痛、肩关节疼痛以及肩关节上举、内旋、外旋肌力减弱等,对其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6]。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肩袖结构与功能的深化认识,肩关节镜在肩袖修补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且肩关节镜下单排固定技术由于较双排、三排以及缝线桥技术而言,操作更简便、手术时间更短且技术要求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成为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式[7]。本研究将讨论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在程度不一的肩袖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李梦远等[8]研究表示,小、中型肩袖撕裂在全关节镜下手术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大、巨大型肩袖撕裂由于冈上肌腱回缩粘连、关节内出现瘢痕等原因,需探查患者具体情况再进行术式的选择。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经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随访1年时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但低于对照组;与朱雪坤[3]等研究结果相一致。表示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对大、巨大型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的修复效果较中、小型肩袖损伤差。
分析原因,一是因为大、巨大型肩袖损伤患者自身肩袖撕裂范围较大,且大部分在术前存在肩袖组织严重挛缩,肌肉萎缩明显,出现瘢痕,一旦在术中对肩袖的松解、挛缩组织的清理等操作不够彻底,便容易引起手术失败或者手术效果大打折扣。二是由于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应用于大、巨大型肩袖撕裂时,与腱骨接触面积小、不牢靠,从而影响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对中、小型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大、巨大型肩袖损伤,在中、小型肩袖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