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2018-12-10

社会观察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学学科研究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与改革开放同步。4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学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发展迅速,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以推动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进展。展望未来,社会学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话语体系,推动本土知识的国际化,迎接信息时代下研究范式的转变。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及最初发展

自1952年社会学被错误取消之后,费孝通等老一辈社会学家一直在为恢复社会学做努力。1979年3月成为社会学恢复的标识性时点。3月15日至1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社会学座谈会”,标志着中国社会学长达27年的停顿期已经结束,揭开了重建的序幕。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著名的“赶快补课”论,发出了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最有力声音。

费孝通受命于危难之际,对社会学的恢复重建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努力。1979—1985年间,费孝通发表的关于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讲话或报告达13篇,涉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组织学术团体等方面。在此期间,他提出了“五脏六腑”的设计。“五脏”指一门学科结构中包括的学会、研究所、学系、图书资料中心、书刊出版部等五个功能组成部分;“六腑”指六门社会学的基础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比较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理论介绍。根据这一设计,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学的恢复已初见成效。到1985年,社会学已初步形成由研究所、高校、学会和实际工作部门四个方面构成的教学科研队伍,社会学后继无人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在初期的恢复重建中,中国香港和美国社会学界,尤其是华人社会学家提供了有力支持。他们成为讲习班、专业班、培训班的主力教师,培养了最初的人才队伍,广泛传播了社会学知识,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学的重建提供了适宜的学术环境。除了教学和培训,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也离不开学术期刊平台的支持。1981年《社会》(公开发行)和《社会学通讯》(内部文稿)两家学刊建立后,社会学论文数量开始大幅增加,且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社会管理和政策等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增长势头非常强劲。这其中的代表当属费孝通主持的“小城镇研究”和雷洁琼主持的“五城市研究”。

“小城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发展模式、在“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等,目的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发展道路。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其报告曾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该研究从实证上奠定了社会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小城镇研究”的宏观视角不同,“五城市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的家庭和婚姻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生育、教育、老年赡养、家庭网络和生命周期等内容。五城市调查在研究方法上开创了社会学重建以后大规模使用问卷调查的先例,对于中国大城市的家庭建设、家庭社会学的发展和社会学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这两项研究作为国家“六五”规划的社会学重点研究课题,为后续的调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在“七五”规划中确定的14项社会学学科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以实证调查为研究方法的超过10项,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学界响应“补课”任务、践行“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要求与期待。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轨迹及成就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学从恢复重建进入全面发展阶段。30多年来,社会学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发展迅速,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以推动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进展。图1从教学机构、科研机构、基金项目、博士点和学术团体5个方面显示了1979年以来我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状况。

首先看教学机构的发展态势。自1980年上海大学(原复旦大学分校)首先恢复社会学系后,截至2014年共有183所高等院校成立了社会学教学单位,设立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本科学位,有20个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据估计,2017年度全国社会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约4000人左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达到了近14000人。除高等院校外,地方社会科学院系统和学会团体是社会学专业队伍发展的重要标志。1979年3月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之后,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学会迅速在各省市相继建立。截至到2014年,各省市社会学相关研究所累计达到64个,学会团体超过40个。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状况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社会学研究,很多课题需要基金的投入才能实现,这为我们考察科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有用的视角。图1显示,1983—1990年基金立项逐渐增多,1991年出现了短暂的下滑,但从1996年开始重新上升,在2005年突破百项,2017年接近300项。从选题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十年(1980—1990),研究兴趣集中于对中国社会学学科定位的探索。作为从西方引入的一门学科,社会学能否回答和解释中国社会问题?这是关于社会学本土化、社会学中国化讨论的关怀所在,并延续至今。在社会学恢复初期,这一关怀得到了中国港台学者和美国社会学界的响应。在我国社会学界,主流观点坚持社会学发展要有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小城镇研究”和“五城市研究”就是在这一主导观点的引导下开展的大型研究项目,并获得了预期的成果。

第二个十年(1990—2000),研究兴趣转向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分化和发展问题,显示了研究选题和研究方式的多元化。这个时期与21世纪的最初五年相接,出现了诸多富有影响的研究项目和团队,如费孝通的“小城镇发展研究”,李银河的“婚姻家庭和社会性别研究”,孙立平的“社会现代化研究”和“社会断裂研究”,潘绥铭的“性社会学研究”,郑也夫的“社会信任研究”,陆学艺的“三农问题研究”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郑杭生的“社会运行机制研究”,李培林、李强、李路路的“社会结构转型研究”,宋林飞的“农村劳动力研究”等,至今依然发挥着持续的学术影响。此外,中西学术界展开了深层次的交流和对话,其中最有影响的包括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组织社会学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资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培训班、女性研究、贫困地区研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国际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学研究在保持议题多元化的态势下,开始关注共同学科资源和研究规范化建设。议题多元化特别表现在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既注重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又注重阶层固化现象;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领域,既注重社会网络的形成机制、社会资本动员机制,又注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对于地位获得、社会支持、社会排斥与融合、自组织社会治理、组织过程和治理的影响;三农问题和移民研究领域,既关注移民群体问题,又关注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问题;宏观社会建设领域,既发挥社会学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优势,又注重社会学对于宏观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研究规范化建设方面,最为明显的成果是全国公共数据库建设,包括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SS)、家庭变迁追踪调查(FDLD)、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此外还有地区性的大型调查和学术团体共享数据库,如中国大城市求职网络调查(JSNET)、中国西部社会变迁调查(CSSC)。在这些项目的影响下,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建立了共享数据库,大大推动了社会学的量化研究。

社会学在恢复之初就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特点在后续的推进中得以延续。通过对社会学科研项目的词频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重大、重点项目的立项具有以下特点。(1)包含“农民”的重大、重点项目有24项,占据首位。涉及“三农”问题的项目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重大、重点项目中最多的。(2)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研究居第二位。(3)社会政策或对策的研究在项目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涉及农村教育、贫困、老龄问题、社会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社会稳定等重大社会议题,充分反映了社会学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4)包含“社会学”的项目占18项,其中有14项与学科建设有关,体现了社会学对自身学科发展的重视。

社会关系研究与关系社会学的创立

在现代社会学研究领域,对于关系社会的探讨始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他将中国社会的关系结构形象地比喻成石头投入水中产生的涟漪,这是社会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由本土学者提出的开创性概念,对于推动社会学的本土化、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变迁,差序格局的中心点(由家庭转向单位)、关系基础(血缘关系转向利益关系)、范围(姻亲、拟血缘关系渗入)都发生了变化,但差序格局模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仍然存在。进入21世纪以来,差序格局的研究已经大大突破了社会学的学科范围。

“差序格局”是对社会关系结构的一种具体的理论探讨,而整个关系研究领域则被称为社会网络分析和社会资本研究。该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学界,其领军人物之一的林南教授,自1981年在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任教以来,多次来国内讲授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指导中国留学生、与国内学者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动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研究的推进主要表现在基于个体中心网的测量与应用上。从测量方法上看主要有三种,即定名法、定位法、资源法,其中最流行的是定位法,以边燕杰提出的春节拜年网为代表。该方法基于春节拜年这一中国社会的传统仪式,通过测量拜年对象的职业和单位情况计算出社会资本的网络规模、密度、网顶、网差及网络联系性等指标,涵盖了网络资源的含量以及联系类型的多样性。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获得、社会分层、社会支持、公民社会以及实验研究等。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的题名中包含“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图书已达到1400部。

如果说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属于狭义的关系研究,那么广义的关系研究就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理解和解释所有社会现象。基于对“关系”现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边燕杰率领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团队,通过若干跨校、跨区域的协调创新团队的共同努力,以关系社会学为突破口,探索和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理念、学科方向和学术流派。创立关系社会学有其理论目标。关系社会学的知识体系是用抽象的概念来叙述和分析关系主义现象。梁漱溟提出过“伦理本位、关系无界、阶级无涉”的理论判断,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及相关推论,金耀基以“面子”为中心的关系建构理论,黄光国、杨美惠、阎云翔等强调的关系互惠原则回报机制,都是探讨关系社会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学术财富。除了理论目标,关系社会学还有其学科目标,即必须最大限度地容纳、修正地使用、按学科规范去改造相关的社会学概念,使中国的关系社会学知识在国际社会学界不被当作另类,最好进入主流。

关系社会学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提高“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在这方面,西安交大社会学团队持续做了近10年的努力,获得了诸多特色学术成果。第一,对中国关系网络的测量开展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以大型社会调查为依托,提出和确立了若干网络测量方法,包括日常接触网、春节拜年网、社交餐饮网、团体参与网、求职协助网、职位晋升网、自主创业网。第二,开展了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对于职业获得和职业发展影响效应的系统化研究,包括初职进入效应、职业流动效应、职位晋升效应、工作收入效应、人职匹配效应、工作满意效应、职业隔离效应、自主创业效应。第三,开展了关系的广泛社会效应的系统研究,例如资源交换效应、社区救助效应、社会融合效应、知识社群效应、身心健康效应、子女教育效应、社会信任效应、分配公平效应。第四,团队聚焦社会网络和社会在变的因果效应问题,开发了若干“反事实模型”,包括选择性因果模型、倾向值因果模型、工具变量因果模型、差分法因果模型、互为因果模型。第五,从实体社会网络步入虚拟社会网络领域,开展了线上网络测量研究、虚拟网络建构研究、网络舆情效应研究、网络行为效应研究、社会认同与心理模型研究。

结论与展望

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该学科紧贴改革实践,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学发展的这种紧密联系实践的特点,与20世纪初社会学在中国的发端与成长一脉相承。

中国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其契机和挑战。首先,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话语体系,推动本土知识的国际化,已经提到学科发展的日程上来。掌握理论体系的话语权,使本土知识走向世界,与世界有效沟通和衔接,才能扩大中国社会学的影响力,并为世界的发展做贡献。如何将中国的本土知识国际化无论对于学科的发展,还是提升“文化自信”都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当代社会学者需要肩负的时代重任。

其次,社会学将迎接信息时代研究范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调查的效率和质量,电脑辅助调查越来越广泛,大数据为探索社会现象、预测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政策的制定等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新计算社会学已成为社会学发展的最新前沿,引发了“社会科学计算范式”的产生:以ABM、互联网实验、文本分析等新方法为代表的计算社会学实现了社会学在社会现象的演化及预测、社会行为的实验控制,以及融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等方面的新突破。社会学者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克服其劣势为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关系着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

社会学的恢复是建立在完成“补课”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时代的新要求。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时期,社会学要继续发挥其紧贴改革实践、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

猜你喜欢

社会学学科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意外遇见社会学
意外遇见社会学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