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成就

2018-11-17

社会观察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文化作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40年来,改革开放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到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息息相关,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一)1978—199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萌芽期

1. 文化市场兴起,娱乐性文化消费开始出现。伴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一些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的文化行业出现了产业化发展苗头。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被认为是新中国文化市场兴起的重要标志。1983年,上海市和广州市率先建立录音制品出版社和文化演出公司,推动了群众性的文化消费市场的恢复发展。与此同时,广告在广播、电台、报纸等传播媒介上的投放逐渐增加,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服务行业并日趋成熟。

伴随着文化市场的兴起和娱乐性文化消费活动的出现,部分文化行业的产业性质得到政府的认可。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文化部、国家出版事业局、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合并,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其中,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使用“文化市场”。1989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国家开始以文化立法者和执法者的角色参与文化市场活动。

2. 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转型。该阶段,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文化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如在文化单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在文化艺术管理领域实行“双轨制”改革;在新闻出版单位全面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等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了部分突破,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宏观管理。但该时期,文化体制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被触及。文化市场规模小,内容单一,尚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还没有被赋予真正意义上“产业”的地位。

(二)1992—200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形成期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了政策、体制上的准备。

1. 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展开。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体制改革做了进一步的部署。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1998年,我国进一步明确政府机构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政府推动阶段。

2. 文化要素市场的孕育和生长。1998年,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GDP比重的14%、4.3%和5.94%。与此同时,文化企业出现了集团化发展趋势。1999年,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自发增长已经达到了新的改革临界点。2001年,中办、国办转发《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组建70多家文化集团,加快文化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在激活文化市场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1997年,非国有文化部门创办的文化经营单位占整个文化经营单位的88.6%。

(三)2002—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快速扩张期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间竞争加剧,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集中出台一系列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文化产业概念正式提出。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3年9月,文化部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制定出台《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提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进行论述。2009年,我国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性产业加以重视。

2. 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卓有成效。随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分法”的提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趋于系统化、明晰化。首先,政府管理部门实现了由管文化、办文化向以管为主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系统和社会转变,由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转变。其次,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相继推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农家书屋”等项目。此外,通过转企改制、实施文化改革试点等,对经营性文化企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降低市场准入资格,取消限制,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到文化领域。

3.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进一步确立。2003年,确定在9个地区和35家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该时期,我国文化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体系不断完善,呈现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特点。

(四)2012年至今: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提升期

1. 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大力调整。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主体建设方面,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从2017年发布的第九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来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有25家,占总数的80%。民间投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

2.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得益于国内外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2012年至2017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8万亿元增加到3.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3.48%增加到4.29%。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之时,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加快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3. 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中央加大规划指导,优化文化产业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超过350个。而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到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从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到2017年4月具备“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高度的雄安新区设立,区域发展不再是简单割裂的资源共享,打破界限、联动发展,区域文化发展进入新格局。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一)完善文化治理,释放改革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是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对“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进行了明确的区分,确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在“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建设思路指导下,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第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实现了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文化体制改革的机制机理一点点明晰,主体框架一步步形成。第二,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推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网络安全法、公共图书馆法等重要法律。不断完善文化领域的财政税收、土地利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产业引导、版权保护等相关政策,为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第三,深化文化市场改革。简政放权,推行一系列融资举措,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基本完成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提升国有文化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市场,不断释放市场活力、企业动力和社会潜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第四,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此外,文化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中央有关部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中心工程,启动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文化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就有力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融合发展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更为深入的融合与交融,极大拉动了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手机游戏、网络文学、自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面、协同、可持续发展。

新闻出版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新闻出版业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下的政府管控向市场经济下行业治理转变;由单一国有发行渠道向混合所有制协同发展转变;由单向的图书批售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转变,由供给不足向多样化多元化方向转变。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新闻出版业的内容和商业模式不断更新转换,推动我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广播电视领域,改革开放带来突破性的改变,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发展提供了诸多良好机遇,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实现了由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向“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转变,由以传统广播电视台为主向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转变,由单一运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广播电影电视产业从萌芽到勃发,展现出广播电视业蓬勃生命力。

动漫产业领域,动画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在改革开放和国家政策、资金、基地建设扶持的推动下,逐渐从单纯模仿做到了独立原创,并且打破了“动漫只是低龄喜好”的陈旧思路,拓展了作品的内容构思,内容生产实力进一步提升,类型和题材日趋多元化,动漫生产集群带和产业区培育初现端倪,动漫展会和交易气氛活跃。动漫产业成为我国中国文娱产业顶梁柱之一。

文化遗产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在理论上,由“修旧如旧”向历史城市整体性保护转变;在立法上,由政府法令转向国家法律法规、中央政府法规、地方政府法规等多层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在理念上,由传统“收藏”向现代“保护”转变;在方法上,由单纯性保护遗产主体向包括环境在内的整体遗产地保护体系转变。文化遗产保存状况显著改善,资源价值日趋彰显。

(三)加强文化传播,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我国文化建设同步同向、向上向好取得全面巨大成就的根基,以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改革开放40年来,立足于民族文化自信,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以扩大文化贸易出口和实现文化贸易进出口平衡为主的文化贸易政策,我国文化产业“全球化”进程提速加快,已从传统的“引进来”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齐头并进的格局。

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译成22个语种、25个版本,在海内外已经发行了625万册;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成功启播;中央电视台海外整频道用户达4亿户,分布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在海外设立5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个海外文化中心,互办文化年、国际设计周双年展、电影节、艺术节、图书展、推介会等,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和交流平台,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促进国家文化交流与传播,彰显中华民族文化魅力,重塑国家文化形象。

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在对外贸易当中文化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出台后,我国文化贸易迈上新台阶,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取得积极进展。一批优秀国产影视剧在国外热播、精品图书在海外热卖,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强力反响。从数量上看,我国已经占据世界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第一、电视剧制播量第一、电影银幕数量第一的位置。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71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869亿美元,增长8.5倍,2007—2017年年均增长22.7%;文化产品贸易顺差为79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702亿美元,增长7.7倍,年均增长21.8%。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7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5%,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8.1%,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竞争力进一步扩大,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谁远谁近?
区域发展篇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