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阈下俄语地区的中国镜像
——评《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以俄语地区为例》
2018-12-09孙瑜敏
文/孙瑜敏
书名: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以俄语地区为例
作者:罗兵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定价:58.00元
所谓国家形象,就是公众对一个国家本身及其行为活动、发展成果的整体评价。新世纪以来,跨文化视阈下的国家形象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也在不遗余力地塑造和传播国家的良好形象。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行的过程中,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也无疑成了重要的战略目标。中国如何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如何提高相关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强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无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关注点,也是其落实过程中的重要发力点。俄语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形象在俄语地区视阈下却一直处于他者状态。他者镜像能够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研究中国对俄语国家的传播问题,进而寻求出一条最佳的跨文化视阈下俄语地区中国形象的传播之路。由罗兵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以俄语地区为例》一书就是阐述这一问题的一部力作。
该书共7章,分析了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历史与现状、俄语地区的受众情况、彼此的媒体存在状况以及中国对俄传媒的主要方向等,尤其是在最后一部分,作者创新地提出了中国对外传播能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径。实际上,全书7个章节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主要阐述了国家形象的含义、内容和建设,以及对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内在逻辑和本质区别;第二部分为第三、四、五、六章,主要从受众、传媒、内容等传播学要素入手,理实结合地分析了俄语地区中国形象传播的现状问题,是全书的重点所在;第三部分为第七章,主要针对俄语地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路径,兼顾宏观与微观层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指导性。不难发现,就内容而言,该书站在“一带一路”的高度整体审视了跨文化视阈下俄语地区中国形象的建构现状,其中,既有宏观维度的理论架构,又有微观层面的案例分析,既提供了真实权威的数据作支撑,又选取了全面多元的传播学视角作分析,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
另外,该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家形象在俄语地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外交理论。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俄语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以作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试验田。在这一限定区域内所取得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探索将为未来跨文化视阈下国家形象的提升提供全局性指导。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的现实凝聚成果,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在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形象如何。所以,在俄语地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有效消除该地区民众对中国的误解,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与俄语地区的国家有着非常悠久的民间交流历史,这为彼此的文化传播和形象建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对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范围,更加有效地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等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无论就结构来讲,还是就内容来讲,或是就价值来讲,该书都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对于从事跨文化传播工作的人员来说,该书在丰富理论体系、拓展学术视野以及深化思维认知方面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