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艺术的媒介影响力分析
——以近十年全网新闻报道为据

2018-12-09王文艳

传媒 2018年22期
关键词:云图影响力媒介

文/王文艳

诵读出自《三国志·吴志·阚泽传》,也可以称为朗诵或朗读。诵读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感染力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方面有助于大众艺术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培育,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对语言艺术和民族文化的思考缓解精神压力、解决时代困惑。德国哲学家卡西尔(Cassirer)认为,从人类生活的开端和意识的萌芽状态起,诵读就围绕着我们,它伴随着人类启智慎思的每一步,如果缺失语言媒介,人将无法生存。以下将从“近十年年度报道总量”以及“媒介议题”两方面来审视诵读艺术的媒介影响力。

一、近十年关于诵读的报道全景分析

1.十八大以来关于诵读的报道数量上升趋势明显。从图1的三条曲线发展趋势来看,近十年媒体关于“诵读”的报道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总报道量上由2008年的248篇到2017年的2043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以“朗读”为关键词统计的10年样本可以看出,所有年份基本呈现平稳递增趋势,其中2014、2015两个年份增幅较大,年平均增长率为14.42%。以“朗诵”为关键词统计的10年样本看,除了2012年出现轻微回落外,其余年份增长趋势均与“朗读”报道量呈高度正相关,且年平均增长率与朗读报道极为接近。而以“诵读”为关键词进行的10年统计样本中,前9年增长趋势不明显,2012年之后呈现缓慢增长,2017年出现增幅高达182%。总体来看,三者总量在2012年之后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并于2015年达到峰值。由此可见,诵读艺术的媒介影响力不断增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媒体强势助推、播音主持类高等院校协同配合以及诵读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密不可分。

图1 近十年关于诵读艺术的媒体提及量变化折线图(统计年度提及量时以自然年为准,即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为一个自然年计。)

其一,领导阶层的重视——文化自信的有声化践行。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此后两年间,习近平对此又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加以特别阐释。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在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诵读经典、朗读诗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化表达,是深入心底的理解和认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对文化自信的真正践行。

其二,媒体强势助推——高雅艺术的大众化表达。2016年2月12日,《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走进大众视野,随后《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相继推出,使诵读艺术受到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人们听到自己年少时熟悉的课文、诗词,激起诗词学习及诵读的热情,也开始重新领会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这种现象与统计图中几个关键词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一方面大众诵读的热情通过媒体报道得以反映,另一方面媒体的高频报道也助推了民众的诵读热情。正是源于媒体的强力助推,充分开掘了诵读的大众文化属性、激发了全民的怀旧心理和人文情怀,也使诵读成为大众摆脱物质麻醉,疏解压力,表达心声的一剂良药。

其三,播音院校协同配合——“旗帜”影响力播撒诵读火种。诵读艺术的快速发展与播音主持类高等院校的推广和提倡息息相关,其中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为代表的专业院校发挥了“旗帜”性作用。该校主办的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在高校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会举办二十多年来,从最初小范围的校园活动发展为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等众多高校学子广泛参与的全国性诵读盛会。作为诵读艺术推广的中坚力量,青年学子身体力行朗诵创作,通过活动主体思想的贯彻以及与全国诵读趣缘体之间的竞技切磋,不仅营造了全民诵读的氛围,而且有利于诵读艺术共同体的形成。此外,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教授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政协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作为诵读艺术推广的意见领袖,她曾多次将相关思想融汇政协提案当中,如关于“设立首都全民朗读日”的提案,关于设立“全国朗读日”和“中华诵读季”的提案等。

2.报道量有待提升。由媒介影响力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08~2013年报道量增幅缓慢,从2014年开始加速增长,并于2017年达到702篇。说明媒体关于“诵读”报道的均衡度与稳定性不足。虽然近十年“诵读”相关报道量成逐年累积上升趋势,但十年中2017年“朗诵”最大的报道量仅为702篇,三个关键词报道总量年度最大值为2043篇,其报道总量和分年报道量的基数,与“确认过眼神”“IP”“明星”等流行文化、热门人物的基数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这也说明媒体对此类新闻的关注度不够,反映出其媒介影响力的稀薄性与稀缺性,也意味着“诵读”媒介影响力不足所带来的受众关注度、转化率还有待强化。

二、媒介议题分析

1.高频词分析。为了充分把握媒体对“诵读”议题的构建,笔者进一步以“朗诵”“朗读”“诵读”为关键词,对全网新闻检索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具体研究媒体对“诵读”相关议题的构建情况。在对抓取到的全部文本进行分词和排序后,整理出报道中前十位的高频词(见表1)。

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在“诵读”和“朗诵”的相关报道中对于“经典诵读”“诵读大赛”“中华经典”“孩子们”“同学们”等词的关注度较高。媒体对以中华人文经典为主的诵读内容的报道以及对诵读活动之于青少年的影响等方面的关注度普遍较高,这也反映出诵读类活动推广是以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让他们在科学知识教育的初始阶段,通过文化经典的熏陶,培育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同时,也反映出“读”在青少年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价值。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与先贤哲人实现跨时空对话,以史为鉴,慎思追远。学生在充分理解诵读内容、打磨诵读艺术的同时,也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的审美鉴赏力、思维批判力、语言感受力和口语表达力。

表1 媒体报道高频词前十位 (单位:次)

而在“朗读”的相关报道中对于“朗读”“《朗读者》”“孩子们”“朗读亭”等词的关注度较高。“《朗读者》”等高频词的出现,也与近年来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好口碑与高收视相契合。同时,伴随着《朗读者》节目的热播,公共文化空间增设了大量朗读亭,将线上的媒介教育成功转化为线下的诵读实践,用贴近每一位普通朗读者的方式,让朗读转化成一项全民受益的文化活动。“朗读亭”成为高频热词也正是题中之义。

“朗诵”的相关报道中对于“诗歌朗诵会”“朗诵比赛”“孩子们”“经典诵读”等词的关注度较高,反映了以诗歌朗诵会和朗诵比赛等为主的主题活动是目前朗诵艺术得以普及的主要形式。同样,“《朗读者》”“朗读亭”也再次进入热词榜前列,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在诵读艺术推广中发挥巨大价值,精品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大众传播可以成为日后相关推广活动实践的有效范例。值得关注的是“朗诵艺术”也挺近了高频词前十位,这说明随着朗读、朗诵类活动的普及和推广,人们也开始越来越

多地追求专业化、艺术化的表达,这与前文提到的播音主持类高校的“旗帜”影响力密不可分。

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孩子们”“同学们”“学生们”等关键词在三组高频词中均占据显要位置。一方面,可以看出在诵读活动推广过程中青少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反映出活动以及报道的覆盖面、辐射度较为狭窄。

报道对象多以“孩子们”为主,反映出相关报道文本更侧重于低年龄群体。但从全民诵读、全民阅读的角度而言,其受众辐射度却有待提升。全民诵读氛围的营造得益于不同年龄、职业、民族和区域的人群全面性参与,这样才能体现其普惠性与普适性。外卖小哥摘得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决赛桂冠,说明无论何种职业、身份都享有与古人先贤对话交流的平等资格,都可以在众声喧哗中以诵读艺术进行自我疗愈。诵读作为一种传承经典、感化人性、净化心灵的“我口说我心”艺术形式,呼唤媒介关注度和报道力的回归。

2.词云图画像。为了进一步全景呈现“诵读”艺术的媒介画像,笔者选择数据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0位关键词,将其生成词云图,以期更直观地展现诵读的媒介影响力。关键词的字号越大,则代表该议题被提及的次数越多。为了更直观地对比展示,笔者将最终生成的三大主题词云图进行了拼接整合(如图2),其中,最下方为“诵读”词云图,左上为“朗诵”词云图,右上为“朗读”词云图。

图2 媒体关于“诵读”“朗诵”“朗读”相关报道的高频词词云图

如图2所示,三大主题词云图一致突出呈现的是“经典诵读”和“经典诗文”,说明在诵读内容选择上,大众普遍重视对民族文化精粹的传承。而选择把经典作品“读”出来,可以使一个人拥有情怀和志趣,使一个民族更加精致和文明。正如鲁景超教授在其《让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一文中所提到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语言,蕴藏着本民族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倾情朗读这些珍贵而美好的文字,就是在与历代先贤高贵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追寻一部浩瀚而优秀的思想历程。”

通过词云图可以看出,“诵读大赛”“朗诵会”“朗读会”成为主要的实践形式,略显单一陈旧。需要在常态形式、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创意、科技、审美、文化、活力和艺术等元素,推动诵读形式趋向创新、多元与丰富。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平台渠道、算法推广的优势,推动诵读艺术的发展。

除了排位前十的热词,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全民阅读”“弟子规”等也较为突出,一方面反映出诵读内容在传统文化与时代命题的适配中做到了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诵读艺术在关照党政方针与顶层设计中不断演化为全民参与的社会潮流。

三、总结与建议

1.媒介影响力整体印象。借由近十年诵读艺术媒介影响力图谱分析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推动、媒体的强势助推以及播音主持类高校的“旗帜”影响力等调和渗透产生了裂变式的连锁反应,使诵读艺术的社会关注度与参与率逐年提高。从高频词和词云图分布可以看出,媒体对于其报道呈现积极正面的态度,且报道量持续增加,但总报道量和分年报道量的基数应进一步强化,以保证媒介影响力转化为民众的即可行动,真正实现诵读艺术的全民惠及。

2.诵读艺术的时代价值。“在激烈竞争挤压下生存的当代社会人,更需要心灵的慰藉、想象的空间、情感的皈依。时代变迁,时事纷繁,不变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生活价值和品质的追求。疲倦的心灵需要滋养,民族的想象力需要培育。”在“重讲轻读”“重练轻悟”“重文轻语”的功利社会和舆论众说纷纭、网语低俗戏谑的风险社会背景下,诵读肩负起了维护文化安全、延续民族品性、促进艺术内省和唤醒集体记忆的历史重任。在新的社会语境下,诵读艺术应当不断谋求其内涵和外延的升华,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逻辑和满足大众消费规律的推广形式。最终使得自身对内成为延续全民文化热情、拓展文字生长空间、净化语言生态的保障;对外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和母语安全维系的纽带。

3.建议与展望。在明确诵读艺术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需要各利益相关主体协商善治,推动其趋于完善与普及。

其一,政府应该以《国家推普扶贫攻坚计划》《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为核心引领,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品牌文化实践活动、加强公共服务经费中朗读亭建设的资金投入额度以及深化图书馆、书店等公共文化空间对诵读实践的支撑作用,引领社会大众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其二,媒体组织应增强《声临其境》《见字如面》等语言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力度,扩大其传播范围,通过媒体议程提升相关报道关注度和转化率,视听类媒体客户端和小程序、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应基于智能算法定制优质诵读内容,打造“互联网+语言文化”的传播样态,以活化经典、活态传播的形式,实现寓听于乐、寓读于乐。

其三,不同教育层次的学校应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举办或定期开展普通话宣传周、阅读节、汉字文化节、诗歌节、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语言传播活动,建设“朗诵艺术节”“中华诵经典伴我成长”“最美诵读”等系列校园诵读品牌,并形成长效机制。以经典诵读、书写、研读、诗歌创作、汉字艺术交流等为主题,与综合实践活动、通识教育相结合,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夏令营活动,使诵读理念全面覆盖各教育阶段。

其四,社会层面需要鼓励诵读名家进社区、下基层、入部队,实施经典诵读教育志愿者计划,组织媒体、社会团体与周边社区和边远民族地区县、乡“结对子”,将优质师资、展览、经典诵读作品等资源配送至基层。

猜你喜欢

云图影响力媒介
利用精密卫星星历绘制GNSS卫星云图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天地云图医药信息(广州)公司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天才影响力
黄强先生作品《雨后松云图》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云图青石板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