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作提示看《元曲选》的阅读性质
2018-12-08管弦
管弦
【摘 要】在现有的元杂剧选本中,《元曲选》作为精选本主要供阅读使用,它的文学价值是较高的。表现在动作提示上,《元曲选》本保留的多为描述性较强的细节动作,但对较为依赖舞台演出中演员的创造与发挥的动作记录则较少。
【关键词】元杂剧;动作提示;舞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32-01
一般而言,《元曲选》[1]所收的剧本与其他版本相比,在描述性较强的动作提示方面较为详细。通过这些提示,为读者较为清晰地描述剧中人物在某种情境下的行动。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有的动作提示比较能反映元杂剧舞台演出的特点,这类动作其实有很多演员临场发挥的空间,但《元曲选》本对这类提示的记录却往往不如别本详细。如《看钱奴》第三折,贾仁的鬼魂上场,让周荣祖父子相认。《元曲选》本有这样的安排:
(贾仁扮魂子上云)……兀那老子,那个不是你的儿子。(正末做认科云)俺那长寿儿也!(小末打科)(贾仁又上云)兀那小的,那个不是你的老子。(小末做叫科云)父亲!父亲!(正末应云)哎哎哎。
贾仁的鬼魂为尚不相认的父子二人指明关系,但贾长寿显然还没有意识到眼前这个老叫花子就是自己的生身父亲,反而觉得自己被占了便宜,因此打了周荣祖。在息机子本[2]《看钱奴》中,小末叫父亲之前,还有一处贾仁的动作提示是“三科了下”。“三科”其实是元杂剧的常见程式,即将某动作重复三次。此处贾仁为父子二人三次指引,二人方才相认。在舞台演出的时候,扮演贾仁的演员在这反复三次指引的过程中,很可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表演,以丰富这套程式的表现力。但所谓“三科”从阅读欣赏的角度而言没有多大意义,《元曲选》本便没有这个提示。
还有,《燕青博鱼》第二折,杨衙内装死的一段表演,脉抄本[3]的动作提示包括“杨衙内做倒科”、“杨衙内做叹气科”、“杨衙内做舒身科”、“杨衙内起身做嘴脸调旦科”、“正末做搬杨衙内科”、“杨衙内做怕科”、“正末做降科”、“杨衙内做嘴脸发科”、“打哨子下”这一系列动作。相比《元曲选》,脉抄本相当于多一个场景,即杨衙内起身做嘴脸调戏搽旦的时候,燕青扳过他的肩膀,他转身一看,燕青吓唬他,他惊怕而下场。其中的“降科”与“做嘴脸发科”应当不是单纯地表示威胁和害怕,而是有特殊动作表演的,《元曲选》本就没有这样的提示。
《元曲选》本的动作提示中不载“发科”并不是个例。古名家本[4]《勘头巾》第二折,令史与张鼎就案件进行一番争辩后,令史“随意发科下”,而《元曲选》本仅为一般下场。“发科”应当不是某个动作,而是指特有的插科打诨的滑稽调笑类的表演,“发科打诨”即“插科打诨”。正因为不是专指,所以此动作的随意性较大,演员可自行掌握和发挥,却并没有文学意义,《元曲选》本便不录。
在有的剧本中,动作提示的缺失会影响到对该剧相关内容的认识。例如,《桃花女》第四折中,桃花女与周公最后一次斗法。桃花女叫彭大拿着桃枝在门限上敲,敲一下,周公家死一口人。《元曲选》本这段剧情是这样的:
(彭大云)这老弟子孩儿好狠也。我是敲咱。(做取桃枝敲科)(腊梅倒科)(周公惊云)呀!怎么女孩儿也死了。(再敲增福倒科)(周公云)呀!怎么孩儿也死了,你莫不为没了媳妇那?我另娶一个好的与你。(三敲周公倒科)(云)真个周公也死了也。(做连敲科云)你看一伙随邪的弟子孩儿都死了也。
此处的表演,每次随着彭大的敲打就有人倒下,其实是颇具喜剧性的场景。周公说儿子是为没了媳妇寻死,也可看出此段剧情的目的是为了调笑。但是从观众的欣赏心理与烘托气氛的需要上来说,既然前三次敲的时候都有人倒下,最后彭大接连敲打的时候应该有更多人倒下,才能使调笑的气氛达到高潮。而既然周家的人之前都已经倒下了,那么彭大还在连续不断地敲打,有什么用呢?他所说的“一伙随邪的弟子孩儿”又是谁呢?
在脉抄本的《桃花女》中,其实此处还有一提示:“连古门道人都倒了科”,随着彭大的敲打,在古门道内的与剧情无关的戏班人员也都倒下,才使得这段滑稽表演达到高潮。所谓“随邪”,即放荡、放肆之意,也是指本戏班子弟而言。这是元杂剧中常见的跳出剧情而以演出人员来打诨的安排,《元曲选》本没有这个提示,逐渐高涨的喜剧气氛便缺失了最为重要的一环,之后彭大的感叹也就说不通了。
在现有的元杂剧版本中,《元曲选》体现出明显的供案头阅读的性质。元刊本为掌记之用,元代艺人借以保存并学习剧中的曲词,而具体的表演方式,则是凭借师徒传授和舞台上的现场发挥,没有用文字完整记录的必要。供案頭阅读的本子则不是这样,对戏剧的场景必须在文字上有所体现,才能满足人们阅读戏剧文本的审美需要。在从剧本到舞台表演的转化过程中,戏剧也在被不断地再次创作。从《元曲选》中动作提示的特点可以看出,臧懋循虽然重视元杂剧剧本的舞台性,但是他在编订整理剧本的过程中,并没有为实际的舞台表演预留太多空间。
参考文献:
[1](明)臧懋循.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2](明)息机子.杂剧选[A].古本戏曲丛刊四集[C].
[3](明)赵琦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A].古本戏曲丛刊四集[C].
[4](明)陈与郊.古名家杂剧[A].古本戏曲丛刊四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