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古代丧葬礼俗调查研究
2018-12-08薄雅心
薄雅心
摘要: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在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之间,山西省会太原距此九十四公里。西周时就在此建立了防御工事,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日本侵略者入侵时,遭到了破坏,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的平遥古城基本恢复、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样貌。丧葬从古至今都是人生中的大事,这一礼俗在古代的平遥是怎样的,从古代到现在,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找,对当地老人、相关职业从事者——阴阳先生王效礼、礼宾先生赵林杰、棺材铺老板林常生的采访,揭开平遥古代丧葬礼俗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平遥 古代 丧葬 礼俗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120-02
一、准备寿衣、棺材
这些东西,在人年老的时候就会开始准备,要请老人亲自看过才行。准备的时间基本都是农历闰月,意思是根本没有使用它们的可能。在清代,男子的寿衣一般是长袍马褂、瓜皮小帽,女子上褂下裙,如果是官员就直接穿朝服。一共有四不用,一,不用皮毛革的东西,不能让死去的人转世为畜生;二,寿衣不用扣子,而是要用带子,取其后继有人之意;三,不用缎子,避免其谐音断子;四,寿衣不用双数,避免重丧。棺材准备好之后,在里面放一个“扳不倒儿”,即普通话说的不倒翁,寓意主人屹立不倒。虽说棺材大小差不多,但是厚度有别,不过,整体都是头部较厚,脚部较薄,成斜方形。其材料有比较奢华的楠木、柏木,还有普通人用的柳木,虽然如此,头部和脚步的挡板还是要使用柳木。
二、病重之后
在病人病入膏肓之后,家庭成员要想尽一切办法,积极求医问药,并轮流守护在床前,进行抢救,为准备后事争取时间。这个时候要让病人,留、立遗言、吩咐家务、训诫子孙。除此之外,要想方设法避让一些不吉祥的日子,男的不能月吉,女的不能十五,二十四节气的第一天也不可以,在百姓们看来这个日子十分不吉利,“主破散、绝灭”。
三、弥留之际到落气儿后
在弥留之际,要先沐浴、剃头、剪指甲,让死者干干净净地进入天国,然后要给人穿好寿衣,如果死后再穿就会变成赤身裸体地前往地府,除此之外,也有冲喜的意思,但其实是为了寿衣穿起来更加方便,只是被人为赋予了鬼神的含义。剃头只剃前额和两鬓,以前要戴首饰,但是为了避免被盗,后来就不再佩戴了,洗浴水要刨坑埋掉。接着倒床,即使亡人平睡于门板之上,在一旁要点麻油灯,即长明灯,口内一般人家都是放一枚铜钱。这些步骤结束之后,全家痛哭于床前,以作作别之意,在家一般会停留三天,祈求亡人会在这三天之内转醒。
四、报丧
小殓完成之后,由孝子报丧,大门上要被贴上“三五麻纸”,男的就在左边,女的就在右边,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早已去世,那么此刻需要左右都贴。之后,男的要向娘舅家,女的要向娘家报丧,即人主家,要头戴三角白布帽,趿拉着鞋子去,分男左女右。讣文里面主要有:姓号、生卒年、卜葬地、出殡日期,五服以内的亲戚,排列必须严格,生平事迹则在墓志铭中进行记载。
五、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搭灵棚
在院子里用白布搭成丧棚,在里面设立灵堂,灵堂被嵌着彩色玻璃的四扇窗棂格式木架断为两部分。棺材的两头放着谷草,孝子在头部,即东边跪哭,孝女、孝妇在脚边,即西边。棺材底下有老牛喝臭水和笤帚,将亡人生前的罪过都喝掉,所有的功过都扫掉。灵前原来是牌位,如今由遗像来代替。灵前还放着金童玉女,是土地爷的两位侍童,人们认为他们就像人间衙门里的吏役一样,如果不提前打点好他们,他们就会为难死者。灵外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用于歌颂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左右摆放亲友送来的奠幛。
六、大殓
在大殓之前要请我们前面所说的人主家来探视,如果人主认为死因有蹊跷,特别是年轻媳妇突然死亡,便可以报官,要求验证,在清朝的时候必须有阴阳先生出具的殡榜才可以进行大殓,大殓时所有亲属都要到齐,即使远在他乡也要即时赶回。在背部放钱,以手绢遮面部。棺内一般还会放入一些殉葬物,比如文房四宝,金、银、铜制的钱,不让死者空手离去,但是为了防止盗贼不会十分贵重。亡人身上还要有一截桃树枝,让其经过恶狗村时作为武器,有时亡人的指甲也会被放入小包装入棺中,头发偶尔也会一并入殓,棺材中的镇物用以防止尸体晃动。棺材被钉上之时,亲属要跪下喊某某躲钉子。棺材被封好后,长明灯会继续摆上。在三日之内必须完成,否则是不吉利的,一般脚先进入,表示行走入内。
七、吊祭
主要是对死者的祭奠,对亲属的慰问,据《平遥县志》记载,这一习俗出现于万历二十三年之后。在大殓之前的叫做探丧,除了哀悼死者、劝慰亲属之外,还要询问出殡的时间及是否需要帮忙,三天行魂之后,才正式开始。亲友在外行四叩首礼后起立,亡人亲属依照其身份还礼,来者是长辈,亲属要仰面受礼,平辈欠身微微弯腰即可,来者是晚辈,则要相向而跪,同行二叩首之礼,如果出殡日期为第七日或者第九日,在第五日会停止一天。早年吊祭也有带祭菜的,按照八八、四四等规格,不求好吃,但一定有颜色鲜丽夺目,父亲去世后儿子自称“孤子”,母亲去世后儿子自称“哀子”,父母双亡后子依父母亡故顺序,自称“孤哀子”或“哀孤子”。吊祭也有送祭幛的,如同如今的花圈一样,上面有挽词,多为歌颂、惋惜。民国之后,由花圈、挽联替代。到已经出嫁的姑娘家报告时,不准进院子,先在外面敲门,直到有人出来,不管来者是谁,都必须磕丧头,进入院子后也不能入屋,只在院子里喊一声,告诉姑娘谁谁去世了,姑娘需要向公婆请示,如果是已经生育男丁的媳妇,也就是对夫家有功,就被允许从婆家穿好孝服,否则只有到了娘家门口,才允许换孝服。
八、点主
建立木牌位主要是让亡人的灵魂有所依附,一般认为鬼神只依木,所以即便现在改为用遗像供奉,建木主牌位依然十分盛行,也是为了让后人可以祭祀。题主一般由亲友来担任,材料一般选择楠木,字体是楷体。点主主要是将题主时的神王点成神主,用红色笔,孝子要行大礼,一般人家请的都是自己亲戚朋友中的有文化的人,有钱人家还要请襄主官,点主之官在此之前要洗澡,完成之后,用无色线,上系红绸,下系黑绸,有孝子安放在灵前。在以前这一礼节是非常正式、隆重的,无论贫穷富有,都十分认真,如今渐渐不再是那样。神主盒子在出殡时,要一起抬至墓地,之后再请回来。
九、出殡
出殡的日子,大部分人家都是交给阴阳先生来决定,但有一点是所有人都要注意的,必须是死亡当日后,取单日出殡,否则会造成“重丧”。人主家在这一日来得是最晚的,要将近正午,一方面是显示身份,另一方面表示悲痛欲绝,因此迟迟不能到来,也有的是故意来闹事的。中午要开宴席,所有帮忙的人都要被请吃饭。孝子、孝女们则与亡人在八仙桌上吃最后一餐饭,亡人的碗筷也要摆上。出殡的时间同样由阴阳先生说了算。送殡的队伍长达数里,最前面是打旗、鸣锣的,接着是金童玉女,后面是招魂幡、飞凤旗等各种旗子,三尖刀、金天镫等各种武器,有的人家也会分班夹杂在队伍中间。如果是品官,会有用轿子抬着的旌布,写着他的官品、丰功伟绩,放着神主的轿子在灵柩前面,接着是和尚、道士诵经超度的队伍,他们和吹打者夹在队伍中间,男客步行跟队,女客分坐在若干辆马车上,现在改為汽车。
十、出殡之后
死者亲戚要给死者照片、神主盒子,点蜡、烧香、上贡,摆五七花。头七到七七,孝子携带东西给死者去坟前上贡。头七贡馍馍,二七贡油糕,三七贡肉火烧,四七贡水煎包,五七贡饺子,六七贡塔,七七贡挂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平遥丧葬礼俗的繁文缛节日益趋于简化。
参考文献:
[1](清)陈以恂,梁雉翔.康熙年间“重修平遥县志”[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2](清)王绶.光绪年间“平遥县志”[M].平遥县志办,2002.
[3](清)孙和相.乾隆年间“汾州府志”[M].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4]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92.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