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礼俗仪式音乐研究
2015-11-02曾娜妮
曾娜妮
[摘要]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生存在湖南民间信仰体系中的仪式音乐。论文以湖南民间礼俗仪式音乐为考察重点、围绕湖南礼俗音乐的历史与现状、音乐本体、阶层制度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定向的微型实地考察,并引发相关理论的阐述。
[关键词]礼俗 仪式 礼乐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与“乐”是一体的,西周时期周公设立“礼乐制”,将“制礼作乐”上升到国家层面。规范“礼”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乐”是实施礼的手段,把礼的制度凝固于日常生活的用乐规范中,使礼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更加明确、规范、具体。从而使西周的“礼乐制”具备了伦理化、政治化和宗教化的特点。
礼与乐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礼约束了社会地位、阶层、等级的差异性,规定社会低等级人群对高等级人群的服从与尊重;乐是礼的具体实施载体,是礼的形式体现。礼与乐在西周时期被结合为一体,礼乐并行,是整个封建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国家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原文明发展至今的社会秩序与社会人伦。中华文明之所以亘古流传、绵延不绝,除了地理与人口优势等外在条件,根本原因还在中原地区民族意识的强大性与包容性,更在于“礼”与“乐”赋予在中原文化的稳定性。
一、湖南礼俗音乐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湖南礼俗仪式音乐主要有婚礼、葬礼、祭礼、贺礼、庆礼、宾礼等几大类,几类礼俗仪式不同,用乐的情况又各有不同。湖南省民族众多,地理与文化特点复杂,湖南民间的信仰体系及其仪式音乐十分多样复杂,分布地域又极为广阔零乱。本文所提出的湖南民俗仪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而言,包括了以下形式:
一是湖南民间节日仪式、定期举行的神诞、庙会、傩仪等,如:如大年初一的祈福、正月十五的搭灯棚坐坛迎神、七月十五的放河灯仪式;
二是各种不定期的应急祭神活动;
三是依事临时举行的“指向性仪式”,如:天旱求雨仪式、祛疾斋蘸仪式等;
四是贯穿个人生命当中的“人生仪礼”,出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也包括在其中。
湖南礼俗仪式音乐在音乐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相当深远的意义。从音乐学方面看,仪式上使用的音乐契合当地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满足了当地乡民的喜好,符合当地方言、土语、俚语的唱词用韵特点,取材于普通百姓熟的不能再熟,张口即来的民间小曲,其音乐形态、用乐选择与音响排列方式具有“历时群体性”;从社会学方面看,湖南民俗仪式音乐的选择与载体,包含了当地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两个层次,了解音乐是怎样展现和运用在仪式之中,理解音乐要素与信仰体系、仪式、仪式音乐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把仪式音乐放在人文生态环境中研究,是首要的、而且是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人类学方面来看,对湖南礼俗音乐的全面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湖南农村的深层次问题:如音乐在体现社会凝聚力、培养乡土情结中的特殊功效等问题。
为了对湖南礼俗音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尽可能地搜集查阅了湖南礼俗音乐的地理、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背景资料和文献,对湖南绝大多数地域的庙会活动、婚丧活动、民间信仰活动进行了一系列地访谈、考察、采录,并进行了资料的归档与整理。基于以上田野凋查实录,笔者对采集的资料做了初步的选择,选择的依据有:
一是该地域是否具有独立的信仰体系和仪式传统的历史;
二是该仪式传统现存的完整性(包括其仪式音乐传统);
三是该信仰体系和仪式传统在当地社会及文化中的历史代表性和意义,兼考虑民族、人口、文化发源地、民族迁徙路线等方面。
四是该地域仪式传统得以发展有赖师徒传承的途径。要了解某一地域或教派的仪式音乐,认识仪式执事者的生平事迹及他们传播的方法(如仪式执行者的挑选、训练传承路线及认可方式)有助于理解它的地域性和跨地域风格属性。
最后,基于对以上材料的客观、全面的分析,最终形成对湖南礼俗音乐的全面分析和总体归纳。
二、湖南礼俗音乐本体分析
1、仪式中常使用的乐器
湖南礼俗音乐常用的打击乐器有:小钟、碗磬、大铙、小饶、大钹、小钹、镲、手铃、大木鱼、小木鱼、铛子、堂鼓、小鼓等。管弦乐器有:笛、箫、唢呐、琵琶、中阮、扬琴、古筝二胡、中胡、京胡等,此外,还使用部分西洋乐器,如:萨克斯、手风琴等。
2,仪式中常使用的曲牌
[婚礼曲牌]:湖南民间婚礼仪式有“三茶六礼”,乐器用大唢呐两个,小唢呐两个,鼓、锣、钹等。婚礼程式有:引郎、催妆、敲门、下帐、转面、对面、摘花、解带、交杯、撒帐、出房、交拜。
例1:
交拜
唐晓昂 口述
美人自结岁时新,灿烂花烛照眼明,
今日双双同交拜,管教富贵一堂春。
[丧礼曲牌]:湖南民间有“贵生重死”的习俗,丧礼又叫“白喜事”,乐器用喇叭、三弦、月琴、南胡、京胡、笙、管、笛、萧、大筒、大鼓等。程式有:夜歌、夜歌子、孝歌子、丧歌、丧堂歌、闹丧歌、打丧歌、打夜歌、丧鼓、夜鼓、打干鼓、葬歌、歌郎、老人歌、路腔、撒花。具体曲牌有:
早晨吹《堂皂音》,曲牌有:扮妆台、扬州台、福寿、山坡羊、汉东山、皂罗袍等。
上午吹《堂皂正音》,曲牌有:洞鼓连、游西湖、杜鸽飞、山坡羊等。
午后吹《堂皂哀音》,曲牌有:转调洞鼓连、转调杜鸽飞
下午五时后吹:哀伤梆子、双点鼓、草时音、跛脚鼓、白鹿息脚、双鹅上滩、锣边鼓、路边鼓、东调子、九槌子、六槌鼓、大开门等。
例2:
散花
邵阳陈明生唱
散花童子身穿红,三国有个老黄忠。
老将年将七十五,上阵对垒逞英雄。
[风俗音乐曲牌]:湖南民间信仰民俗较为繁杂,风俗性音乐曲牌较多,按时间顺序可以归纳为:
正月:舞狮、耍虎、舞龙、玩虾、斗灯、赛鼓、猜灯谜、瑶族坐堂歌、苗族吃牛、打春、迎春、赞土地等
二月、三月、四月:谢春土、扮王母娘娘、安龙谢土、抬财神、贺财神
五月、六月:划龙船、旱龙船、水龙船、端午歌、求雨、
七月:接祖先、盂兰盆会
八月:朝拜香
例3:
送春牛
邵阳刘仁俊唱
春牛来得早,明年年岁好。
春牛生得背骆驼,一年作出两年禾。
[其他风俗音乐曲牌]:建梁歌、挂台子、太平歌、干龙船
例4:
干龙船
敲动锣鼓划动船,顺风相送到村前。
千里划船游香火,万里划船谢神灵。
三、湖南礼俗音乐的阶层制度研究
湖南地区礼俗仪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程式化的宗族规范,这些规范体现在音乐的用乐类型、器乐配置、音乐传习等多方面。礼乐并行的用乐体制暗合了传统民族意识中保留的“礼乐相彰”的观念。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湖南民俗仪式音乐中的阶层划分。
湖南民间的婚礼、丧礼、祭礼等仪式中,音乐的选择和器乐的配置存在着和村落宗族制度密不可分的阶层划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姓氏、身份、辈份的人,在仪式中的用乐规格各不相同。
表面上,礼俗仪式中的用选择乐是为了彰显仪式活动的热闹和排场,但音乐背后隐喻的是家族的强盛、财势、地位和人脉。音乐的造势也有效地唤起了以村落为中心社会阶层地位的再确认和再强调,此地此刻,音乐的社会功能性是其他任何形式都不可替代的。
在以村落为中心的湖南乡村礼俗仪式中,有选择地使用具有阶层区别的礼俗音乐,也体现了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对自身社会秩序的认同与道德伦理的理解。
2、湖南民俗仪式音乐中的仪式结构。
仪式程序中的“结构”与“反结构”,是特纳(Victor Turner)在象征人类学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在与仪式相关的准备阶段,仪式布置会刻意突出宗族等级、阶层差异;在仪式进行时,娱乐祖宗神灵的音乐有调和作用,暂时淡化宗族的等级划分,调和宗族结构中的各种关系,缓和各种矛盾,形成社区共荣的局面。
音乐是人们寄托希望与情感的客观需要,在庄重严肃的仪式过程中,当音乐奏响所制造的听觉气氛有效地调和了仪式氛围,音乐可以表达情绪和唤起情感,音乐的娓娓道来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抚慰方式,在这一时刻,仪式因为有音乐存在而变得充满温情、像模像样;音乐因为存在于仪式而具备了娱神娱人的功能。仪式音乐像一层朦胧的温情的面纱,笼罩于冰冷的礼俗仪式之上,暂时慰藉了人们的社会焦虑,调和了社区矛盾,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带给人们温暖的心理感受,起到了调和了宗族结构中的各种关系,缓和各种矛盾的作用。
3、湖南民俗仪式音乐中的象征体系。以丧葬仪式为例:祠堂、祖先、神三个方面构成了宗族的象征体系。武雅士( Arthur Worf)认为:中国民间神、祖先、鬼的崇拜,其社会根源在于农民的社会经历(官府、家族、鬼等),这些都反应了政治对宗族仪式的影响。
湖南礼俗仪式音乐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程式化的宗族规范与音乐的用乐类型、器乐配置、曲调选择一一对应、严丝合缝。仪式过程中,乐手对祖先传下来的的音乐具有虔诚的恭敬心,每一道仪轨所对应的奏乐曲牌与演奏方式必须是一字不改、一音不变。社会发展的今天,科学与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一旦进入到仪式之中,音乐奏响,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参与者都小心翼翼地维护仪式最初的方式,祖先传承的形态。他们认为,仪式与音乐所具有的象征体系,是他们唯一与神灵、祖先沟通与交流的方式。
湖南民间礼俗仪式音乐是中国民间礼俗音乐的一个侧面,它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中国民间的礼俗传统与音乐传统,又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对湖南民间礼俗仪式音乐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区域性和深远的历时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