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校思辨型外语人才
2018-12-08贺瑾李欣
贺瑾 李欣
摘 要: 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迅速扩大,高水平外语人才的缺口不仅没有填补,反而出现加大的趋势。在国际人才竞争极其激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探究在掌握语言知识点之余,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思辨能力构建的成果,分析了我国高校思辨教学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高校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的方式与途径,从而提升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思辨能力 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
一、引言
我国外语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影响,即只注重学生在校知识点的掌握,随着知识更新与替换,在校学习的知识很快就陈旧,无法服务现实,培养学生与时俱进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思辨能力培养应该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不是自由的选项。这是受教育的必需条件”(Dobson,2008:3)。思辨能力源于英语的“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意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作出有理据的判断”(Paul & Elder,2006:20)。我国学生在分析、推理、评价、综合、辨析等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黄源深指出,这种能力的缺失可称作“思辨缺席”。鉴于这种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本文探究以思辨能力为导向,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使其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顺应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思辨能力研究述评
有关思辨能力的研究,西方国家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美国,对思辨能力研究越来越重视。国外对于大学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对于思辨能力内涵及其各项分技能都做了细致研究。自1993年开始,美国政府就将思辨能力培养作为其大学教育目标(The Education Goals Report 1993)。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本杰明·布卢姆早在1956年就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视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综合而言,西方国家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大类:1.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2.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3.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其有效性。国外“特尔斐”项目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包括认知维度与情感维度,是较早被大家熟知的有影响力的思维能力理论框架。
国内对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未完全起步,与国外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我国有关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已经具有初步经验,注重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近年来不同层次教育文件与报告中的关键词。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思结合,倡导师生配合,呼吁教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参与度。尽管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实证研究却寥寥无几,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反映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辨水平。
三、我國高校外语思辨教学现状
外语是多元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载体,因其固有属性,外语教学在高校中理应承担起思辨能力培养的重任。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度不高。大学英语教育虽然历经多次改革,但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一直不高,教学目标一直停留在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语言技能的掌握上,课程设置围绕这些基本技能展开,课堂缺乏创新,没有行之有效的测评方式,只依赖期末考试和各项等级考试对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使得学生认为外语学习就是埋头苦背,逐步丧失了外语学习兴趣。课程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安排缺乏新意,以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为例,课堂往往是从Warm-up到Text-Analysis再到Exercise,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学生本身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都未能得到激发。部分学生在完成两年外语学习之后,只满足于通过等级考试,语言交际能力不强,交际过程中往往不善于分析和思考,很难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表达深层次的观点。
四、高校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我国当代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标与定位的模糊(束定芳,2012:87),并未真正认识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与培养语言能力的手段之间的关系。在我国高校中,教学行政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设置,包括教学目标、课时、教学测评与管理等。与此同时,部分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并非外语专业出身,对于外语教育认识不足,加之大部分外语教师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教学以满足应试为主要目的,近年来更是大幅缩减大学英语的课时数,部分高校采取3+1模式,只在大学第1学期—3学期将大学英语作为必修课,学生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之后,可在第四学期自行选修,大大压缩了外语学习课时。其次,教学模式单一,仍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常常“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率低,积极性不高。最后,课程测评模式单一,大学英语的测评主要是各项考试,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对于思辨能力的考查不足。这在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对思辨的关注度不高,导致思辨缺席。针对以上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供了以下几种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是提升教师对思辨能力培养的认识,改变教学理念。教师不应把学生的过级率作为教学导向,而是通过激发学生认知与情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更多地担任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课堂任务环节的设置,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提问、课前任务、课堂presentation及课后归纳总结等逐步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每一个教学环节,营造活跃向上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问,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是要丰富课程设置。在开设大学英语精读课、听力课等基础课程之余,开设与英语相关的选修课程或拓展课程,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与途径,在满足语言基本能技能学习之余,丰富语言综合技能。将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以语言学习为媒介,使学生获得更多专门领域的知识,培养思辨技能。
三是丰富测试体系。大学英语教学除了满足等级考试对于听、说、读、写、译的要求之外,还应该重视对思辨技能的考核。例如鼓励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学校可引入相关自主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大量压缩课时的大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时间与学习进度,进行自我评价与管理,有助于其积极情感特质的培养。
五、结语
思辨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迎合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对思辨能力培养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足,加之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单一,相关理论研究不深入,导致思辨缺乏在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本文提出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丰富高校课程设置及丰富测试体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真正改善思辨缺席现状。
参考文献:
[1]Paul & Elder L.. 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 [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2]Dobson, C..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Measuring Higher Cognitive Development with Blooms Taxonomy [M]. La Verge, Tenessee: Lightening Source Inc,2008.
[3]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7-89.
[4]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它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对比研究[J].外语界,2009(1):37-43.
[5]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 2013(5):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