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翻译人才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培养

2018-12-08任晓贞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翻译人才

任晓贞

摘 要: 在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翻译行业在各行各业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已然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使得国内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云南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交流过程中,云南的翻译人才发挥着重大作用。本文研究云南省翻译人才的区域性特征及云南各高校MTI的培养模式,从中发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校培养翻译人才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翻译人才 区域特征 高校培养模式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翻译作为各国人民沟通的桥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作为亚洲地理中心,云南位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对外开放得到进一步加强,由此提出“走出去”的倡议。这样翻译人才便成为云南与世界合作交流的重要保障,翻译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但云南教育较为滞后,翻译人才紧缺,如何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便成为云南高校的重大课题。云南高校在培养翻译专业学生时,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式尚处于探索中,教学手段不够成熟。因此,学校外语教育体制亟待改革,确保应用型翻译人才得以正确培养。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而言,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在进行语言交流与商务合作时,语言至少涉及19种,其中包括英语、泰语、越南语、老挝语、菲律宾语、印度尼西亚语等。大多数语种还夹杂方言,翻译工作难度大,对翻译人员的要求较高。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翻译人才培养,以高校培养为主,大力扶持培训机构参与翻译人才培养,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当前形势下翻译人才供不应求。

据资料显示,国家现有专职翻译人员4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50多万人,3000多家专业翻译公司。市场上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多种多样,但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低于5%(謝婷,2017)。虽然近几年国家许多高校培养了一些MTI学生走向社会,但是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任务的专业人员很少。中国翻译市场空间很大,对翻译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愈来愈高,云南省也不例外。

3.云南省翻译人才的区域性特征分析

3.1云南省区位特征

云南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位于祖国西南边境,是我国在西南地区的咽喉之地,贯通中国和南亚、东南亚泛亚铁路等国际通道,搭建起与太平洋和印度洋沟通的桥梁。在东盟国家中,云南与老挝、缅甸、越南接壤,与泰国、柬埔寨相连,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等国毗邻。由此可见,云南具有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优势,是中国西南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此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多样,该地区MTI培养教育的侧重点需有所不同,使得云南省MTI肩负了更多的责任。

3.2翻译人才的特征

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云南高端翻译人才短缺,专业性人才匮乏。MTI毕业生的翻译质量不高,功底不扎实,对云南本土知识不够深入了解。许多大型国际会议的同传、交传都是从北上广等地高价聘请的,云南当地的翻译人才大多不能胜任。虽然一线城市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相对较高,但这些从外地特聘的译员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外聘人员对当地文化、经济活动背景、社会问题及主要需求等方面不能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深刻的体会,翻译时难免出现错误;此外,特聘译员缺乏与本地各行业人才之间的及时交流和沟通,合作经验不足,沟通不畅。

3.3云南省内翻译产业的发展优势

3.3.1作为旅游业中的服务工具

云南省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地理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使得云南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云南不仅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也缤彩纷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吸引众多游客。许多景点享誉中外,许多游客都会将云南作为必选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外到云南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云南旅游业发展更加迅速,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外旅客增多的同时,翻译人员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3.3.2推动经贸活动的沟通作用

云南省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2013年,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的建设正式进入“单轨”水平。随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工作组两次会议的召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刘东,朱丽,2015)。这表明云南在面向南亚、东南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极为突出,在与南亚、东南亚交流的过程中,翻译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经贸业的发展为云南省翻译人才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3.3.3形成国际会议的合作话语机制

中国-南亚博览会每年定期在昆明举办,南博会已经成为中国与南亚国际合作的桥梁,为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昆交会、世博会、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中国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孟中印缅经济合作论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云南的知名度,促进了云南各方面的发展。会议翻译无疑成为各个会议的关键,由于南亚、东南亚国家参会人员居多,翻译人才得到更多一展风采的机会。

4.“一带一路”倡议对云南翻译人才需求的影响

4.1“一带一路”倡议背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包括经济辐射、交通辐射、市场辐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辐射、科技教育辐射等方面的内容,既涵盖硬件建设,又包括软实力提升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战略枢纽、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公共服务基地、国家建设和谐周边的重要依托(赵俊海,张彪,2017)。

4.2“一带一路”倡议对云南翻译人才需求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倡议,是一项以经济建设为主导,促进经济合作,打造政治互信、文明互鉴、共同发展,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张稳健,2018)。“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超过60种,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正因地理优势独特,云南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在这架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中,MTI学生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都与译者的存在密不可分。译员作为国与国之间经贸文化传播的使者,发挥的作用很大。

5.云南MTI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5.1各校MTI培养缺乏地域特色

云南省各高校在培养MTI的过程中区域特色不够明显,人才培养缺乏地方特色和行业特征。目前,云南几所高校采用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和课程标准以国家标准为主,缺乏当地特色,没有结合云南实际情况和各高校的办学理念、自身优势和特色培养翻译专业人才。以这種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不能满足云南省融入“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需要。云南高校在培养MTI方面仍难以满足云南本省与周边国家交流的人才需求。

5.2课程设置滞后

课程设置中常见的问题是大多院校都沿用以往培养方案,不能根据自身特色和市场需求创新培养方案。从课程本身来讲,研一所开设的课程一般有中外翻译简史、文体与翻译、翻译概论、基础笔译、商务笔译、英汉语言比较、民族文化典籍英译、百科知识阅读等课程。从课程不难看出缺乏特色,大多是按照国家要求安排,很少有课程能与本土特色相结合。另外,课程内容大多是理论性知识,缺乏南亚及东南亚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程所占比重大于实践课程,缺乏选修课。

5.3教学模式缺乏多元性

经调查,云南几所高校的教学模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做笔记;另一种是PPT教学,即每节课学生上台讲演,老师在下面听并给出点评。两种模式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翻译专业的特点,都没有将教师与学生融合一起,而是将角色明显独立分开来。高校MTI培养教学不应整节课都在讲理论,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其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固然重要,教师的点评和反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更重要。既然是翻译专业,教师就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上,理论讲解后应给出翻译实操,并及时给出译文结果反馈和指点,这样学生的翻译水平才能提高。

5.4师资力量不够

从MTI专业师资力量看,当前不乏一些高校的MTI教师并非翻译专业出身,对MTI的教学特点、理论体系也不是特别了解,缺乏MTI人才培养实践和理论经验。此外,一些MTI老师不具备职业译者的资质或经历,因此难以从职业译者角度培养学生。专业MTI教师的构成应以职业翻译人员或长期从事专业翻译的教师为主,传统以教授语言为主要目标的教师很难转型为专业MTI教师;加之一些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对其他专业知识不甚了解,这限制了专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刘利音,2018)。

5.5专业方向细分不足

经调查,云南高校MTI专业几乎都细分为口译专业和笔译专业,这种简单的分类为国家培养的是通才,而非有针对性地培育专才。当今社会,译者不仅要笼统地习得翻译理论、策略和技巧、百科知识等,还要做到广而精,那么“精”如何体现,就体现在专业方向的细分上。以民族类院校为例,笔译专业还可进一步细分,一方面根据地域特色,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办学特色,还可细分为民族典籍翻译专业、商务合同翻译专业、旅游翻译专业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翻译人才方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5.6高端翻译人才出口量少

近几年MTI异常火爆,导致毕业生大量增加,结果许多读MTI的学生仅仅为了拿到毕业证,并无心深入做研究,导致MTI毕业生质量大打折扣。一些云南省翻译人员缺乏全方位的知识面,翻译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高等。此外,一些人认为翻译行业压力大,越来越多的MTI毕业生并不愿从事翻译行业,以教师、公务员居多,由此可见,云南省内翻译市场既面临机遇又充满挑战。另外,云南省一些译员的翻译经验和技巧匮乏,当面对专业性极强的翻译内容时,译员往往会出现误译等情况,这些问题便会给翻译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阻碍。

5.7行政管理机制不健全

云南一些高校出现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这些都来源于学院的行政管理力度不够,机制不健全。经调查,有些院校外聘教师缺勤现象严重,教师随意调课,打乱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归因于学院监督机制不严格,奖惩制度不严谨,缺乏较完善的MTI评估标准。另外,学院科研经费不足,教师及学生科研积极性不高。还存在不少专职教师兼职行政岗位的现象,若管理不当,会消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热情(高黎,2015)。院系对专业的重视程度欠缺,虽然云南位于西南地区,教育相对滞后,但是学院领导的管理不能懈怠,更要严格管理教师队伍,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

6.云南翻译人才高校培养模式

6.1突出云南地域特色及高校优势

高校应适当调整培养方案,明确其目标不仅是使MTI学生顺利毕业,更重要的是使其具备翻译技能,有广博的知识面,并为社会所用。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培养专业翻译人员。例如民族类院校可以突出少数民族特色,重点开设民族类翻译课程。同时由于昆明大型国际会议多、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际贸易往来频繁,学校还应重点培养国际会议传译、商务翻译专业人才。省教育厅可以同省政府申请多开展一些大型会议,如:南博会、商洽会等,使学生有更多现场实践的机会。

6.2改进课程设置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加大实践课比重。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发展,认真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具有特色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利用特色资源,例如,云南旅游业发达,高校可开设旅游翻译方向,让学生走进导游行业,多做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次,开设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如旅游翻译、法律翻译、外贸类翻译等,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课程。学位办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给出的选修课共有19门,其中口译方向的课程6门:模拟会议传译、专题口译、视译、商务口译、法庭口译、外交口译;笔译方向的课程6门:经贸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传媒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中国典籍外译(文军,穆雷,2009)。因毗邻东南亚国家,云南同样是一个进出口活动极为频繁的地区,所以商业翻译、法律翻译人才等的需求量同样很大(全巧英,2018)。因此,课程应加强东南亚、南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6.3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法

传统教学模式应改进,引入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学校应多创设口译室、翻译实训室等,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翻译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可多涉及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这样的实践练习会更有针对性,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还可以进行校企结合模式,与翻译公司合作建立翻译实践基地,邀请公司的董事长、律师、外贸人员等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专门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训练。另一种很重要的课程教学模式是“翻译工作坊”。“翻译工作坊”打破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实训操作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模式比起偏重理论的翻译教学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培养出应用型与专业翻译人才,从而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6.4师资力量

MTI高校应积极聘请口笔译专业教师及专家传授知识,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及专家会将教学内容与市场结合,这样更能培养出专业的实用型翻译人才。学校还应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使其掌握前沿的翻译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翻译技术,从而传授给学生。此外,高校来应鼓励并加强“双师型”导师培养机制建设,积极鼓励MTI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将在企业中学到的实践经验与自身拥有的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融入教学工作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才更接近市场所需,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方是为社会所用的专业翻译人才。

6.5专业方向细分

高校MTI教学应该分方向进行。MTI应用性强,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高。细分专业方向的专业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强化专业方向知识,使其在就业时有更明确的目标,更有竞争力。例如:分为国际会议传译、应用口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传媒翻译、文学翻译等方向。(全巧英,2018)云南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及地域特色重新设计专业方向划分,细化培养方向,将传统培养“全才”转变为“专才”。例如,民族类院校可以将笔译专业细分为民族典籍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经贸翻译、旅游翻译等。由于MTI学习时间有限,只“博”而不“专”,很难培养出“高层次”人才(何瑞清,2011)。

6.6提高翻译人才质量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翻译人才,译员要知识渊博,逻辑思维能力强,翻译功底扎实,翻译理论运用自如,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涉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强,这样全面发展的翻译人才才是云南省甚至国家所需。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或做交换生,在英语语言环境下生活锻炼,口语能力会迅速提高,翻译水平提高,见识更广,知识面更宽。同时,各高校应对MTI学生做专业培训,鼓励学生在实训室多做练习,并派出值班老师做出翻译指导,专业化的训练才能多向社会输送高端翻译人才。

6.7完善行政管理体系

云南各高校管理人员应提高整体素质,打破墨守成规的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從人员管理、教学目标、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对于院系行政管理人员兼职教师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样会带来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均衡的问题,专职教师应集中精力做好教育工作,培养优秀译员,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行政人员应专职做好管理工作,负责好对教师、学生的管理与监督,制定奖惩制度,对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教师要实行相应的惩戒制度,使其有危机感,从而专注教学,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学院还应增加科研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学生多参加课题研究,多开设翻译比赛等,鼓励学生多实践,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

7.结语

云南需要培养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交流合作所需的翻译人才,这些人才要涉猎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要有所学、有所长,只有在各方面都能独当一面时,才能在市场中抓住机遇。云南应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多培养高水平英语翻译人才,解决翻译人才综合能力及水平低的问题,搭建起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交流、贸易往来的桥梁。各高校应围绕云南特色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体现云南的本土特色,并将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只有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才能满足当地社会发展和对外合作交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瑞清.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以国外和台湾笔译硕士课程为参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3(12):37-41.

[2]高黎.培养环境对翻译硕士职业胜任力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

[3]刘冬,朱立.云南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优势与定位[J].商,2015(49):55.

[4]刘利音.翻译产业现状和MTI硕士课程设置探究[J].时代教育,2018(01):158,164.

[5]全巧英.云南地方产业需求下的MTI的培养——基于云南省内高校MTI学生历年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6):270-273.

[6]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30(04):92-95.

[7]谢婷.“一带一路”战略下云南省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2):42-43.

[8]张健稳.“一带一路”背景下多语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探讨[J].上海翻译,2018(04):63-67.

[9]赵俊海,张彪.云南本土特色外语翻译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03):38-43,115.

猜你喜欢

翻译人才
基于互联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面向区域经济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