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8-12-08郭国荣
郭国荣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并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由此可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当前如何着力抓好国有企业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及时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特别是通过不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进一步筑牢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坚实基础,建立完善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长效机制,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 风险防范 长效机制
从当前国际形势看,美国在中美之间乃至全球范围内发起贸易战,已经引起全球商品、资本、汇率等市场震荡,使得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博弈加剧。如果贸易战持续发展下去,不仅会阻碍世界经济复苏,而且可能导致各种突发性风险出现。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供给结构矛盾继续显现,需求增长乏力的态势尚未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发展下去,难免对我国经济带来一定冲击和不确定影响。因此,目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涉及的风险也比较多。所以,持续有效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及时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仍然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应当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长效机制
风险防范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缺少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不可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建立规范的组织体系,即建立好企业“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第二道防线是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第三道防线是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其次,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主要是围绕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业务管理节点,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和程序标准,逐步做到统一规范、衔接有序,使制度更加流程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再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把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与企业的战略、经营、财务、投资、市场等专项管理全方位有机结合起来,并嵌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促进风险管理更加灵敏、及时、准确、有效。最后,建立高效的运行体系。主要是在组织、业务、管理等之间形成一个指导、协调、促进的系统,从而使风险管理各个体系的运行不断深化、日趋完善、更加科学。
二是完善基本流程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第一是基本流程系统。这个系统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主要包括: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和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虽然这5个环节各有侧重,但其是环环相扣、依次推进、缺一不可。第二是内部控制系统。这个系统既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企业全面風险管理的重点。要围绕风险管理策略目标,针对企业的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内部审计等各项业务管理及重要业务流程,抓紧制定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和运行规范。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还要根据企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和管控是否有效,重点考虑控制点与风险点的对应关系、重要风险点是否被遗漏、控制活动是否重复或者过度控制、控制活动是否产生了新的风险、有没有更简洁的控制手段、环境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风险点的变动等因素,从而不断地调整、改进、完善,使内部控制系统更加适应企业发展,更加有利于企业风险控制。
三是不断优化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风险监督和改进机制、风险管理评价和考核机制。第一是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当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定期、不定期地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并且做好风险指标的科学设置、指标值量化以及分解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对预警风险要加强风险评估,建立科学评估机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风险的辨识、分析和评价。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要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根据环境变化与结果对比,定期对有关参数进行复核修改和调整改进;要做好风险及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风险事件发生的正负相关性等组合效应;要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做到准确无误。另外,在评估多项风险时,可以根据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绘制风险坐标图等,对各项风险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确定各项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第二是风险监督和改进机制。主要是企业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并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缺陷及时加以改进。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发现缺陷进行改进;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检验,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与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第三是风险管理考核和奖惩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科学考核的标准、范围和指标,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并逐步纳入企业的整体绩效考核体系,与经营管理成效直接挂钩,进行相应的奖惩,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确保风险管理真正落地,最终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长期健康有效运行。
防范化解风险长效机制建设中的意识树立与关系处理
(一)意识的树立
一是系统意识。综合来看,全面风险管理实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企业内部来讲,它既包括从上到下的经营管理系统,也包括从左到右的基本流程运行系统;从企业外部来讲,它既涉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等领域,又涉及环境、安全、卫生、自然灾害等因素。所以,应当坚持系统的思维方式,从企业发展角度全面辩证地去看待、分析、管理和处置风险问题。
二是平衡意识。全面风险管理既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也需要高超的平衡技能。在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防止和纠正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而不讲条件、范围,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观念和做法,同时也要防止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在制定风险解决内控方案时,要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管理及业务流程,则要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它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则把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是发展意识。中央企业在不断加快发展,外部的经营管理环境发生急剧变化,风险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所以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去认识风险管理,积极探索风险防控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
(二)关系的处理
一是风险防范与公司法人有效治理的关系。公司法人治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确保有效决策、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根据风险管理指引规定,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需要履行10项职责,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风险管理中需要履行6项职责,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在风险管理中也需要履行相关的重要职责。由此可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提高企业治理能力,不仅有利于企业风险防控,对企业发展也至关重要。
二是风险防范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企业战略实施需要有效的风险防控,有效的风险防控才能确保企业战略得到更好地实施。所以,从当前情况看,应当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围绕自身发展目标,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切实加强对未来中长期面临风险的全局性、趋势性研判,准确定位风险防控的方向和重点,并做好风险预案,提高风险处置应变能力,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三是风险防范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关系。风险防控不能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脱離,应当有机融为一体。首先是要与下属企业的经营业务相结合,确实为企业经营规避或减少风险,并以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编制为抓手,使风险防控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积极推进风险防控与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纪检监督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管理以及重要业务流程为重点的综合监管体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交叉管控,进一步优化监督资源。还要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不断完善风险评估的常态化机制,特别是应对企业“三重一大”、高风险业务、重大改革以及重大海外投资并购等重要事项建立专项风险评估制度,在提交决策机构审议的重要事项中应附有充分揭示风险和应对措施的专项风险评估报告,以及市场、财税、法律、环保等尽职调查报告,从而更好地防范决策风险。
四是风险防范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要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并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