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铸件断裂的模式及改进方法
2018-12-08姚允
姚允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型车分公司,安徽合肥 230022)
0 引言
铸造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的工艺过程[1]。被铸物质多为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如铜、铁、铝、锡、铅等);模的材料可以是沙、金属甚至陶瓷,为了满足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铸造是比较经济的毛坯成形方法,对于形状复杂的零件更能显示出它的经济性[2],如汽车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等。对于一些因为结构复杂但内部不需要加工的零部件,基本上使用铸造来生产。另外,铸造的零件尺寸和质量的适应范围很宽,金属种类几乎不受限制;零件在具有一般机械性能的同时,还具有耐磨、耐腐蚀、吸震等综合性能,是其他金属成形方法(如锻、轧、焊、冲等)所做不到的。因此在机器制造业中用铸造方法生产的毛坯零件,在数量和吨位上迄今仍是最多的[3]。
但铸件也有力学性能较差、生产工序多、质量不稳定、工人劳动条件差等缺点。铸件广泛用于机床制造、动力、交通运输、轻纺机械、冶金机械等设备。铸件质量占机器总质量的40%~85%。
1 铸件常见的故障模式
铸件常见的故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多肉类缺陷:飞边、毛刺、胀砂、冲砂;
(2)孔洞类缺陷:气孔、针孔、缩孔、缩松、疏松(显微缩松);
(3)裂纹冷隔类缺陷:冷裂、热裂、白点(发裂)、冷隔;
(4)表面缺陷:鼠尾、沟槽、夹砂结疤(夹砂类)、皱皮、缩陷;
(5)残缺类缺陷:浇不到、未浇满;
(6)形状及质量差错类缺陷:尺寸和质量差错、变形、错型(错箱);
(7)夹杂类缺陷:金属夹杂物、冷豆、夹渣、气孔、砂眼;
(8)性能成分组织不合格:物理、力学性能、化学成分不合格、石墨漂浮、石墨集结(石墨粗大)、组织粗大、偏析、球化不良、球化衰退。
2 铸件在整车上的断裂故障模式浅析
结合市场上发生的各类故障,发现铸件目前出现的故障模式均是产品件出现断裂。该故障影响很恶劣,对产品安全性危害很大。通过收集断裂的主要模式,分析其中的主要成因有:球化不良和球化衰退,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不合格,浇注分型面不合理,浇注口和冒气口设置不合理。
2.1 球化不良和球化衰退
某一款市场反馈良好的商用车的方向机底端出现开裂、漏油现象,如图1所示。对返回旧件进行检测,结果为球化6级,不符合球化1~3级的要求。随后,对制造过程进行追溯,发现供应商在生产时,熔炼后用瓢浇注。据供应商说明,该批检查时只出现一个金相不合格,很可能是两瓢最后剩下的铁水浇在一起,由于是剩下的铁水,铁水温度达不到要求,影响球化效果。
从该故障件生产过程综合判断其故障主要原因:铁水球化处理后,由于停留时间过长,球化元素镁和稀土金属逐渐从铁液中析出、上浮、蒸发和氧化而散失,导致最后球化不良。针对此情况,应控制球化剂的保护,如在浇注包中,把它放在最下面并充分压实,这样能够减少铁水浇注后球化元素析出蒸发;球化处理温度不宜过高,球化处理后应尽快浇注,减少停留时间。
2.2 物理、力学性能或化学成分不合格
2.2.1 碳化物超标
某公司提供的平衡轴支架试样要求碳化物不大于5%,实测为10%。经过分析得知,该试样的碳化物为渗碳体。该成分超标,能够极大地降低铸件的韧性,导致延伸率达不到要求。针对该问题,在供应商生产现场进行原因查找后发现:原材料配比称重环节存在失控,供应商使用的磅秤已经锈蚀很严重,准确性不高;球化剂和孕育剂称重设备也比较陈旧,球化剂和孕育剂加注比例不当,直接导致了球化效果不到位;生产过程是典型的粗放式,冲天炉露天生产,温度无法控制,熔炼效果根本不受控;浇注环节也是手工作坊式生产,浇铸时间无法保证,浇铸温度控制不到位,铸件组织直接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引起试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在配料、球化剂加注量、熔炼温度和浇铸温度上管控不严格。
2.2.2 元素含量超标
某公司的车桥在车辆下线时出现两例气室支架断裂的质量问题,如图2所示。
对故障支架进行取样化学分析,其中碳的规定含量:3.3%~3.6%,实测3.37%;硅的规定含量: 2.6%~3.0%,实测3.57%; 硫的规定含量:<0.04%,实测 0.009%。对断裂件进行金相检测,其结果为:球化等级为三级,基体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含量为5%,碳化物含量小于1%,符合标准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相合格,但产品件还是很容易出现断裂。经进一步检测,发现断裂件硅含量检测为3.57%,比球铁QT450-10企业标准的要求高出0.57%。根据铸件的元素作用,硅含量较高后能使铸件在常温下冲击韧性降低[4]。
硅含量超标主要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原材料中的硅含量超标,其中原材料基本上都是生铁、回炉铁和废钢构成,回炉铁和原生铁有可能硅超标;硅铁孕育剂本身硅含量超标;孕育剂加入量过多。
通过了解到该单位生产时,工艺要求原铁水在加入孕育剂之前进行化学成分检测,保证硅含量为1.2%~1.8%,加入孕育剂后应保证硅含量在2.6%~3.0%之间。硅铁孕育剂加入量工艺规定为0.9%~1.0%,但实际操作时个别在加硅铁孕育剂时没有进行精确称量,1 t的电炉孕育剂加入量应该为9~10 kg,可能加入量却是11~12 kg,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为成品件的硅含量超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控,可以预防类似问题:对原材料进行检测,一般是对原生铁进行成分检测(回炉铁一般不用检测,因熔炼时进行成分检测);进厂时对球化剂中的硅含量进行检测;熔炼时要进行充分的原色成分检测,使用CS分析仪和分光光度计检测碳、硫、磷、硅、稀土的含量,在自动化较高的情况下,最好选用快速检测仪,能够充分地保证熔炉铁水成分快速检测;按比例加注球化剂。
2.3 浇注分型面对强度的影响
接收到从市场退回的5件转向器支架,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地开裂,开裂位置全部在转向器支架和转向器连接处下方。如图3所示,发现断裂处在两个浇注分型面处。
对该批生产的记录进行追踪检查,发现元素成分检测记录显示合格,金相、机械性能均检测合格。对返回旧件进行金相检测,结果合格。同时在显微镜下查看,如图4所示,球化等级为三级,球墨分散比较均匀,大小比较一致。从该产品尺寸检测来分析,尺寸也符合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该产品尺寸、金相、元素均符合要求,但产品强度达不到使用要求,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分型面的应力集中,成为了开裂的诱因。分型面设置一般根据零部件的结构并且充分考虑浇注时的流通性,如该支架在分型面无法变化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产品应力集中,可以对该处进行圆弧加强,在不影响产品与其他部件配合的情况下,进行结构优化,保证产品强度得到提升。
2.4 浇注口和冒气口设置不合理对强度的影响
某司重卡厂车架车间反馈前簧固定支架铆接开裂。该产品为安全件,裂纹微小,不易发现,一旦流向市场,将会造成严重的质量与安全隐患。图5所示为前簧固定支架铆接开裂图。
对该产品毛坯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解,发现该前簧固定支架形状做过修改,供应商于2010年12月份切换为新状态。老状态产品使用的是木模,浇铸时采用的是卧式;新状态产品采用的是金属模立式浇铸。图6所示为浇口和冒口位置示意图。
初步分析产生开裂的原因:(1)金属模设计不合理,铆钉孔设置在模具的最上方,而冒口设置在铸件的中下部,铁水中含有的一些比重比铁水轻的杂质,在浇铸过程中就会上浮到铆钉孔上方,形成一个小的杂质聚集区,从而导致此处有效拉伸面积减小,还会沿杂质形成微裂纹。(2)产品修改后铆接孔凸台连接处R弧偏小,较修改前强度减弱。
为此,一方面将该产品铆钉孔部位外圆加大2.5 mm(经验证在装配过程中不与其他产品造成干涉),同时在浇口部位放一个80 mm×80 mm的纤维滤网,以减少杂质流入型腔内,并在该产品模具的最高部位(铆钉孔外圆处)增加一个出气孔,便于产品排气。经验证再生产产品符合要求。
3 结论
文中主要通过各类断裂/开裂失效模式的实例分析,说明铸造过程中需要抓住以下关键点:
(1)原材料进厂检查。主要检测增碳剂碳的含量、孕育剂中硅的含量、原生铁的元素含量。
(2)配料环节。做好原材料配比,并进行称重环节的管控。
(3)中频熔炉加料熔炼,铁水的成分抽样检测,并对碳含量等进行调节;做好熔炼温度的检测和控制。
(4)球化孕育。按照配比加注球化剂、孕育剂于浇注包中,并进行充分地挤压,保证球化效果;做好样块的浇注和检测工作,保证球化和元素含量均符合要求。
(5)浇注。浇注前要做好烫包工作,保证浇注包温度在控制范围内;做好粑渣工序,及时清理铁水中杂质;浇注前需进行温度检测,使用探温枪和探温头。
(6)加工试棒进行抗拉检测和延伸率检测。
针对上述几种缺陷模式,在原料、模具、铸造过程和检测各个环节进行相应地改进,改进后这些缺陷情况得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