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初探
2018-12-08田文君刘宝杰
田文君,刘宝杰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以新时期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为出发点,而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创新性的新观点和新论断。其根本目标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其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何要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怎样的教师队伍”以及“如何建设教师队伍”这三大关键性问题的科学解答上。结合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何要建设教师队伍”的系统分析
“为何要建设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观所要回答的首要关键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科学解答,构成了教师队伍建设观的逻辑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出发,对上述问题做出了系统分析和科学解答。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而科技进步又是广大科技人才辛勤耕耘的结果。基于此,我们想要依靠科技进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于培养科技人才而言,教育是基础,教师是关键。因此,我们要想培养大批先进科技人才,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就必须要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由此可以看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摆脱贫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进入了摆脱贫困的攻坚期,“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让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2]。我们要想完成这一重大任务,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就必须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3]。而要想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则要求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提升贫困地区的办学质量,除了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校园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1],为贫困地区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条件
“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由此可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条件。加强教师队伍之所以会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条件,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虽然现在我们的国家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实现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4],它需要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的接力奋斗中方能变为现实。因此可以说,“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着力提升青年的素质和本领。广大优秀教师在提升青年的素质和本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教师,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广大优秀老师的培育和引导下,都能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怎样的教师队伍”的科学解答
“建设怎样的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观所要回答的又一关键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刻解读和科学解答,是正确制定和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举措的前提和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发展要求和教师队伍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深刻解读和科学解答。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是满足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也是遵循教师队伍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高素质的老师,往往“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6]。所谓学问之师,是指那些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而且“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通过刻苦钻研和严谨笃学,来“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在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所谓品行之师,是指那些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衷心热爱教育工作,把教书育人看成是一件幸福的事,并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带动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既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所谓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既是指业务精湛又是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所谓业务精湛,是指教师队伍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拥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的老师“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7]。所谓结构合理,是指专业化教师在校际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分布相对合理,既有面向高等院校的“大师型”教师,又有面向中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既有留在城市任教的城市教师,又有“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8]而奋斗的乡村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客观需要。所谓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队伍中的每一位老师都“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9]。这样的教师队伍,可以主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10],并可以将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可以说,创新型教师队伍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世界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建设教师队伍”的科学规划
“如何建设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观所要回答的第三个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确保党的领导、深化教师管理体系改革、着力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不同的层面,对上述问题作出了科学规划和深刻解答,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一)确保党的领导,保证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正确方向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党的领导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只有确保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顺利前行。确保党的领导,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的领导,还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11],在改善党的领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发挥工会的职能和作用,为工会履职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工会既通过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来严格管理监督教师队伍建设,又通过温暖人心的关怀方法,来激励和关怀广大人民教师,从而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教师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进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为教师队伍建设释放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一流水平,就必须要为教师队伍建设释放源头活水。为教师队伍建设释放源头活水的根本之道在于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对于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而言,师范院校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我们要“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1],为师范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和提升办学质量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为培养优秀师范生和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创造有力的保障。对于提高教师的培训质量而言,则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容”[10]的同时,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10],让教师培训的效果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下不断得以提升。
(三)全面深化教师管理体系改革,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除了要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还要“加大资源供给”,来“补充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来“激活一批教师”,以及“优化队伍结构”,来“调配一批教师”[12]。无论是加大教师资源供给,抑或是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还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都要通过全面深化教师管理体系改革来完成。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全面深化教师管理体系改革,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加大教师资源供给,意味着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教师编制改革,来适度增加编制名额,为广大有志于成为人民教师的优秀人才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意味着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来坚决破除一切阻碍教师队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从而激活广大优秀人才应聘教师岗位的积极性,让社会各界的智力资源竞相迸发,共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注重实现城市学校师资和乡村学校师资之间的平衡,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来吸引一批优秀教师到乡村去任教,从而实现为边远地区的学校调配一批教师的目标。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离不开必要的政策支持。因此,我们必须要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来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要求我们要“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12],来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实现对症下药和定向发力。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则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更好地改善广大人民教师的待遇和维护广大人民教师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广大人民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12],成为最受优秀人才向往的职业,进而源源不断地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来,为教师队伍建设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五)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队伍建设补足弱项短板
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3],上述薄弱环节和短板直接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速度和成效。因此,我们必须要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队伍建设补足弱项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3],要想造就这样一支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首先要通过“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10]以及“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等方式,来全面提升现有乡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造就这样一支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还必须要努力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对于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而言,一方面需要我们“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12],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建立和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10],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长久的制度保障。
四、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的价值旨趣
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希望,是习近平总书记为解决新形势下我国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和产生的新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创新性的新观点和新论断,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教师队伍建设观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他们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一脉相承的教师队伍建设观。早在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的重要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改善教员质量是学校办好的一个决定条件”[1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14]。到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15]。进入新世纪后,胡锦涛同志更是明确指出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16]。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教师队伍建设观,并针对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新思想和新论断。譬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以及“制定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0]等等。由此可见,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教师队伍建设观一脉相承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人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的新境界。
(二)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中华传统美德
尊师重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有不少都记述了这一传统美德。譬如,《荀子大略》中说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意指尊师重教事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如果一个国家尊师重教,那么它将繁荣兴盛;反之,则它将走向衰败。再如,《赠陈元山上任古田司训序》中写道:“师道立,则善人多”,意指只有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品行高尚的人才会越来越多。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继承并且充分发扬了尊师重教这一中华传统美德,“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1]。
(三)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17]。走正确的建设道路,沿着正确的建设方向前行,是我们能否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的关键之所在。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分析了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回答了“为何要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怎样的教师队伍”以及“如何建设教师队伍”这三大关键性问题,为我们在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让我们以习近平教师队伍建设观为指导,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