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8-12-08陈双
文/陈双
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文/陈双
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
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逐渐激烈,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环境,更多的企业选择工商管理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出现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问题。因此,探索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明确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高工商企业管理的认识,探索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双创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调整与高校工商管理存在密切联系,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多个领域。高效的工商管理为企业营造良性的内外发展环境,打造企业竞争优势,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企业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探索双创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的时代课题。
1 高校当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对双创人才培养的理解存在偏差
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多数院校还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定位,而应用型人才的具有较好的实践基础,但科研创新能力被长期忽视。国外工商管理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应用型和科研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并且在实践应用和科研能力上具有较强实力,能较快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1]。
1.2创新创业意识和教育不足
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强调专业学科的设置,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环境,且多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帮学生联系创业基地和安排企业教育实习机会方面,为学生提供短期岗位熟悉环境,对双创型人才培养要求而言,不够深入,难以激发学生的双创精神和兴趣,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不完全具备开创研究成果的能力。
1.3跨界能力培养不到位
双创教育模式是培养具有双创能力和具有跨界适应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尽管多数高校在校企合作中涉及学生跨界能力的培养,但多停留在提供实训基地好工作岗位上,没有形成政府牵头、学校培养和企业合作的多方合作培养跨界双创能力的氛围。
1.4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实践性经验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更多的手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仍无法摆脱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一些高校尝试开设体验式工商管理教学,但形式大于内容,多数流于形式,存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走过场的问题。且目前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侧重理论知识培养,无论从师资队伍建设还是课程体系建设上都存在创新、创业经验不足,无法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双创能力和跨界适应能力的人才。
2 探索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受国家经济形势发展大环境和政府政策措施推行的影响,国内双创型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急速增加。国内多数高校开展工商管理专业,但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各大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提出较高要求[2]。工商管理教学质量对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尤其在国内经济转型挑战,社会经济改革进入攻坚期,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对人才战略资源的需求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必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工商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为切入口,勇挑人才培养重担,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更快与世界接轨开创新局面。
3 基于动态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资源流动概念是指导人类活动的重要概念。当代社会人才作为最具活力的重要资源,其在不同区域、产业之间的流动构成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正是人才资源的动态流动,为高校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工商管理双创型人才动态能力培养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力从知识到能力在到素养层面的螺旋上升,要渗透到工商管理人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学生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高校构建起学校到企业,学生到员工上的跨界实现空间地域乃至社会角色的转变。
基于动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从纵向对学生动态能力的培养和横向培养模式角度展开探讨。通过为学生创造体验式教学,校企合作的实训教育基地以及企业定岗培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双创能力再到双创和跨界综合素养的纵向成长。让学生成为具有自我发展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横向上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高校、教师、企业、教育部门、社会团体等为支撑的良性交互体系,形成为学生服务的社会大环境[3]。
动态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双创能力和跨界能力为目的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首先应该确立基本的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学科理念,工商管理专业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贯彻学生主体地位,从知识的传递、兴趣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为需求,使创新、创业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不断激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提供创业平台,培养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双创人才。其次,要突出综合能力为主,专业突出的人才培养准则,以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过于强调学生专业能知识和能力,而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未能及时跟进。因此,通过校企联合的实训教育基地开展,为学生搭建创意实践的平台和训练机会,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在固定岗位上定岗实习或到企业定岗工作,从学生业务技能和岗位工作大胆创新环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务操练机会,企业、学校和学生要珍惜实训机会,通过管理、机制以及操作中问题的发现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适应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方法,促进双创实现。最后,通过健全人才培养和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在教育实习等环节的问题,了解知识、实训等环节的需要和学生情况,建立课程循环调整,制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1]张咏梅.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6):108-110.
[2]曾婧.探讨基于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经济,2017,(17):104-105.
[3]阳晓云.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