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要闻类报道更具贴近性的探讨

2018-12-08

活力 2018年13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龙江母牛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哈尔滨150000)

让有意义的报道有意思,让大白话讲出大道理的深意,是新闻报道贴近性的要求和目标。虽然要闻类电视新闻普遍短小精悍,信息量大,但追求清新、亲民、有看头的表达方式更符合报道的贴近性要求。要闻报道中,尤其是经济报道中,虽然需要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从市场行情中剥茧抽丝地分析问题,更可能造成报道生涩枯燥、硬性说教。要让好文风撑起好报道,就要求记者对每一句解说、每一个结论“精雕细琢”,既让观众便于理解,又让人易于接受,在线性传播的电视新闻中水到渠成地获得信息。在这里,电视新闻要放下身段,敢说地方话,敢唠家常嗑,敢用大白话解释大道理,善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完成即时传播的任务。

本人作为第一作者,2014年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显要时段播发过一组系列报道《龙江肉牛“牛”不起来》。报道播发后,“龙江肉牛怎么‘牛’起来”在黑龙江省肉牛养殖行业、养殖户及行业主管部门间成为热点话题。南方各省不远千里到龙江寻牛,火爆的牛市让养殖户的入栏成本飙升,母牛饲养成本增加迫使养殖户对母牛动刀,三面夹击下黑龙江肉牛产业似乎已经走到拐点。如何让这样的主题类报道不枯燥、有可看性,报道团队在新闻贴近性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系列报道层层递进经济现象深入浅出,展现媒体理论能力

系列报道因为篇幅长,容易让人难以理解,看后只有一串省略号不知所云。而经济类报道又容易给人刻板说教、晦涩难懂的感觉。这组报道希望用客观的陈述让三集报道为观众留下两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三集报道单独成片,却首尾相接;分立标题,却一以贯之。“牛怎么了?”和“这怎么行?”是前两集报道的重点内容。“得这么干!”将会在第三集中让观众有鼓掌的冲动。在十几位养殖户的叙述中,关于牛的喜怒哀乐展现充分,如何让每个人的表达出现在合适的位置至关重要,既关系到系列报道的内在逻辑,又需要照顾观众的理解需求。“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甚至“大于六”,这才是连续报道的价值。而怎么把观众带入报道,并跟着报道累积评论的冲动,除了客观的逻辑还需要真诚。看似与老百姓不相关的养牛业,其中的每句话都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片中反映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菜篮子里都会面临的问题,这样系列报道才可能让老百姓点头,让社会认同,让更多人为问题想出路。

二、先有意思再有意义,考验媒体的传播能力

打哈欠、换频道、关电视,十有八九不是因为节目没意义,最大的可能就是这节目没意思。如何让系列报道这种大型报道每时每刻抓紧观众的眼球,达到正面宣传的目的,“有意思”恐怕要成为长期追求的目标。

(一)冲击力,大场景,情绪化让画面具有可看性

肉牛经纪人赶着正待收购的肉牛,牛不顾一切地逃跑;一群牛不情愿地上车,车仿佛在你面前晃动,这些剧烈的冲突造就了画面的冲击力。在广角镜头下,风吹草低见牛羊让人大呼过瘾,GOPRO设备拍摄出的主观视角开阔了人眼不能及的视野。这些电影手法的应用使得电视新闻同样可以出现大场景,增加感染力。

牛犊离开母牛的不舍,公牛怕被买走的恐惧,感受到敌意的抗拒,这些情绪化的表达在牛这种动物中可以得到捕捉,情绪化的画面很可能成为系列报道中“一加一大于二”的催化剂。

(二)自然界、动物界、人的声音都可以包含感情,打动观众

三集报道中,风声的作用功不可没。风声使得观众最大可能地身临其境,而牛的吼声与风声配合更加带有感情色彩。或纠结、或恐惧、或愤怒、或不舍,与解说词配合之后,无不充满感情。这些与肉牛客商赶牛、卖牛的声音产生剧烈冲突。

(三)用口语说理,不光易于接受而且让人印象深刻

说入栏价和出栏价 “像牛蹄子的两瓣——合不拢”,效果要远远好于“两个价格没有保持同样的速度上涨”;用“拉牛上树”形容养母牛困难,相信很少会有人产生理解障碍。说牛肉价格和存栏量“一个上火箭一个坐潜艇”不光让语言充满画面感而且矛盾冲突强烈。这就是口语白话的力量。

系列报道虽然长,但是记者保持了每个解说都有俏皮的语言来叙述,有贴切的比喻来说理,有强烈的冲突将观众带入下面的内容,整个报道就显得顺畅而贴近。

每一个画面极富冲击力,新闻才能好看。肉牛报道,牛一定是主角。对于牛,摄像团队用长时间拍摄记录牛的喜怒哀乐。育肥、产犊、待宰、待卖,悠闲、焦虑、恐惧、不忍,每个画面都力求记录人对于牛的影响,反过来反映市场对于牛的命运的影响。可以说,一个叫声,一串脚步,一个眼神都能代表牛的一种情绪,用在电视新闻中,就是对于解说最好的配合。

三、贴近性让观点极易形成舆论热点,制造传播效应

整组系列报道的题目是《龙江肉牛,“牛”不起来》。三集报道的题目分别是《牛市里的“熊”市》,《别对母牛动牛刀!》和《母牛保卫战》。观点鲜明,不拖泥带水,极具贴近性。而最初稿件的题目如果拿过来对比,高下立判。《肉牛量下滑,产业迎挑战》不就是说“牛市没那么牛”吗?《科技加金融,养牛遇难题》不就是想说别对母牛动牛刀吗?《保母利扩群,政策迎机遇》不就是呼吁打响母牛保卫战吗?我想,如果是看到这三个最初的题目,观众早就关电视了。而新的题目不光留住了观众,还让观众在讨论这组系列报道的时候有了鲜明的切入点,产生了与观众更友好的贴近性。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龙江母牛
龙江少年爱冰
推进龙江“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母牛产前和产后的护理要点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二 不平凡:从代表到委员都是“代言人”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一 不寻常:从时间到空间都创“新时代”
肉牛繁育改良技术要点
图读龙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