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扶贫与高等教育贫困生资助工作
2018-12-07孟祥韵
孟祥韵
摘 要:根据十九大报告2020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高校扶贫工作机制和贫困生认定工作制度应进一步明确标准和措施,发挥高等教育责任和担当的主体作用,健全资助贫困生认定标准,扶贫育人。
关键词:扶贫;资助;发展;需求;保障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2.082
1 政府扶贫与高校扶贫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解决贫困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贫困与富裕是相对的问题,属于哲学命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概念,基本生存和生活保障相对完善的基础上,人才会更多得投入到自我发展的更高阶段,一个国家的强盛由公民创造,由公民提升,高等教育以社会主义发展为导向,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将承担越来越重的任务。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矛盾转变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高等教育扶贫应凸显高等教育的特点,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输出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发挥“智库”作用。
1.2 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包含教育扶贫
1949-1985年,以解决基本温饱为目的全国性救济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农村地区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94-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阶段;2001-2010年新世纪扶贫成果巩固和综合推进阶段;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关键举措,打造艰苦奋斗的一线教师队伍,惠及每个乡村孩子,实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方针,力求斩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根据国家“一高于、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设计贫困退出程序,贫困退出路径问题。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有效开展,高等学校的资助工作应该以政府扶贫工作的“一区一策,一省一策”,不搞“一刀切”的原则。政府扶贫包含教育扶贫,主要是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职业技术教育等。高校扶贫主要侧重教育“扶智”,为扶贫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3 生存需要与发展需求
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明确指出,人口素质正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瓶颈。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2010年数据显示文盲率为4.08%。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按照国际标准的三分法,15%以内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是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上升至3.7%,十年后升至9.76%。1999年大学扩招的推动下,2002年达到15%,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五年后上了一个大台阶即2007年毛入学率达到23%,接下来持续增长阶段2010年增至26.5%,2012年达到30%。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36%,2020年达到40%。在2016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政府扶贫工作中控辍保学的落实,文盲率将持续降低。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同步进行的基础上,由大众化发展阶段进入普及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大众化阶段处于低水平,发展不够科学,系统性改革力度不够,质量不够高,无论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还是内部机制体制的差距和办学理念的定位不清晰,摸准高等教育工作的逻辑发展轨迹,进入教育发展的深水区阶段,我们要做出的努力和应对的策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府扶贫工作在保障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兼顾发展需求,高校扶贫工作的责任主体在于发展需求,旨在塑造适合国家发展的人才,以及提升人口素质。
2 建立健全高校扶贫工作机制
2.1 建立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九有一超”
根据国家“一高于、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综合高等学校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状况,建立高等院校贫困生扶贫标准。总的来说为“九有一超”标准:(1)有学费住宿费全覆盖;(2)有医疗保险;(3)有基本生活费用;(4)有学习设备(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5)有同学监督反馈机制;(6)有自助平台;(7)有重大家庭变故保障机制;(8)有境外学习机会;(9)有组织关怀:党支部书记一对三帮扶,党员一对一帮扶、共青团全覆盖;“一超”:年助学金补助稳定超过贫困生基准线(8000元,按在校1000元/月的标准,除去寒暑假)。
根据上述,前三项属学校资助政策基本保障兜底,保证每位贫困生在学校能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无后顾之忧,同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4、5项为学生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反馈,一方面防止“富人戴穷帽”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敦促学生养成勤俭、节制的品德,积攒感恩之心付诸在校期间的行为和长远的规划。自主平台激励学生自力更生,多渠道开发自身潜能,通过自主创业或社会兼职等形式,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和学校资源、社会资源,拓展人际关系,改变贫困生群体中存在的孤僻、胆怯等过于内向型的性格特征,塑造青年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品型。“境外学习机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人文情怀,增知识、长才干、走出去,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将优点变为优势,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打破自身思想方面的局限性。“有組织关怀”重点在于加强这部分群体学生的政治意识、提升政治站位,使每位贫困生切实的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真切实惠和高校资助工作的真切关怀,不仅从物质层面,而且从精神层面双管齐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家乡发展、地区发展和国家发展目标相结合,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2.2 完善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
贫困生群体大部分来自老、少、边、贫地区,贫困发生的原因有客观原因,如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偏僻,义务教育师资短缺,学习资源短缺和滞后等。主观原因首要是家庭原因,家长对于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涯规划给与的指导和帮助较为有限,高校应充分将平台的优势、资源的优势更全方位的向贫困生群体开放,打通直通渠道,就业宣传更具针对性才能发挥更大的实效性,同时鼓励学生奉献家乡、奉献西部地区建设,将“学有所长”提升至“学有所用”,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家乡发展、国家发展相结合,将个人理想同家乡发展、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
2.3 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一般都会建立完整和详细的学生数据库,不仅对接家庭,同时对接家庭所在地的村委或街道办。对于这部分群体的就业问题应纳入高校资助工作的规划目标,适当地引导学生的就业、择业。
3 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制度
根据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议标准和审核标准,防范“富人戴穷帽”的现象,对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以“兼收并蓄”为总的原则,但评估反馈机制尚存在不完善的情况。
(1)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识别工作。目前贫困生识别主要以学生申请材料为准,例如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残疾证、病例等证明文件,未建立入户核实政策。近年来高校陆续开展家访活动,可与贫困生认定工作相结合,切实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等深层次问题,对于开展贫困生人才培养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公示公告。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示阶段过于保护学生隐私和维护尊严,“富人戴穷帽”的现象较为多发且在同学中的影响较为恶劣,不仅引发其他学生群体对于学校资助工作的不良意见,降低学校的公信力、诚信力,于此同时会造成孤立某些贫困生的倾向和对这个群体的整体偏见。为了保障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小组成员基于自愿原则组成,学校学院层面随机抽取评议小组成员,成员每年进行更新,四年内不重复担任。资助工作应不断提升“公示公告”透明化程度,杜绝“隐形优惠”和“暗箱操作”。
(3)提升评议小组成员的政治意识。高校贫困生困难等级认定中以国家认定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子女,低保户子女等条件为参考,在实际认定等级的操作过程中并未作为首要的参考标准,在某校高校中评议小组对于这类贫困户存在不信任,以至于在贫困生等级设定上不作为首要参考。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评议小组成员对于国家扶贫政策不了解,未接受过此类政策解读的培训,另一方面学校资助工作未开展过国家扶贫政策的学习,对于认定工作主要依据材料展开(已在第一项里指出),诚然这是校方与贫困生的信任基石稳固性的表现,但也导致了“公示公告”存在的隐患问题。
(4)高校贫困生认定组织工作人员身份需明确比例。工作人员的贫困生比例控制在15%-30%,非贫困生比例应控制在70%-85%,例如有高校的某学院贫困生认定组织成员中60%为贫困生,为防止组织腐化,秉持公开透明原则,兼顾公平,认定组织成员身份应采取回避原则,依照学生情况分梯度选拔工作人员。
(5)借鉴国家扶贫工作中“应纳尽纳、应返尽返、应剃尽剃”的原则和标准,更新高校贫困生数据库,使贫困生数据库具有到一定的流动性,进而充分发挥监督管理机制的作用。此外,根據十九大报告,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实现以后,高校扶贫资助工作与国家政策相契合,资助育人工作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李春根,王雯.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新时期扶贫工作探讨[J].财贸经济,2016,(10).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3-09/11/content_5295.htm.2013,(7).
[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gov.cn/guoqing/2012-04/20/content_2582698.htm.
[4]教育部.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9%[EB/OL].凤凰网,2012.08.31.